袁雪芬
时间:2022-08-06 21:15:08 阅读: 次 作者:
袁雪芬(1922-2011),越剧宗师,“袁(雪芬)”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
1922年3月26日出生。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响。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同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并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1938年2月,再次随科班来上海,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她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银,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成立剧务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机制。
在表演上,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对越剧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为戚雅仙、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
上世纪40年代,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的剧目。1946年5月,把鲁迅名著《祝福》改编成《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胡风、梅朵、田钟洛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摄成电影。1947年8月参加《山河恋》联合义演,为越剧十姐妹之一。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任表演系中队长。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与刘如曾合作创造了新的〔男调腔〕;同年4月,参加上海戏曲界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团长。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同年,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袁雪芬,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任院长。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大力培养青年演员,积极支持和扶持男女合演,培养了史济华、刘觉、张国华及赵志刚等著名越剧男演员。晚年注重越剧理论建设,组织人编撰了《越剧舞台美术》和《越剧艺术论》等书籍。其中《越剧艺术论》的出版,填补了越剧理论方面的空白,为建立剧种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2年出版了她撰写的《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2003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袁雪芬文集》。历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2006年4月获首次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2006年5月荣获上海市“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2009年10月,被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授予“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22年3月26日出生。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响。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同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并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1938年2月,再次随科班来上海,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她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银,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成立剧务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机制。
在表演上,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对越剧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为戚雅仙、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
上世纪40年代,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的剧目。1946年5月,把鲁迅名著《祝福》改编成《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胡风、梅朵、田钟洛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摄成电影。1947年8月参加《山河恋》联合义演,为越剧十姐妹之一。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任表演系中队长。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与刘如曾合作创造了新的〔男调腔〕;同年4月,参加上海戏曲界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团长。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同年,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袁雪芬,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任院长。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大力培养青年演员,积极支持和扶持男女合演,培养了史济华、刘觉、张国华及赵志刚等著名越剧男演员。晚年注重越剧理论建设,组织人编撰了《越剧舞台美术》和《越剧艺术论》等书籍。其中《越剧艺术论》的出版,填补了越剧理论方面的空白,为建立剧种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2年出版了她撰写的《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2003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袁雪芬文集》。历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2006年4月获首次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2006年5月荣获上海市“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2009年10月,被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授予“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碧玉簪》作为越剧经典剧目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真挚动人的情感深受观众喜爱。...
2025年2月22日、23日杭州越剧院携手一众名家联袂演绎《鹿鼎记》《盘夫索夫》现场乐队鼓乐铿锵邀您赏沁润心灵的越剧盛宴。...
本次演出演员阵容涵盖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誉院长、艺术总监,三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和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芳、李霄雯,优秀青年演员陈丽君、张亚洲轮流饰演梁山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章益清,国家一级演员徐叶娜,优秀青年演员李云霄、何青青轮流饰演祝英台;由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董柯娣,优秀青年演员金佳妮轮流饰演祝员外;国家一级演员洪瑛饰演师母,名家荟萃,轮番登场。...
虹金村的临时戏台前人声鼎沸,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好戏开场。率先登场的《盘夫》,演员们一亮相,那精美的扮相就吸引了众人目光。通过演员们丝丝入扣的表演,一句句经典唱词,在空气中回荡,台下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段曲折的故事之中,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或揪心,或欣喜。紧接着的《闯宫》《寄闺》《书房会》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细腻的情感交流,让观众沉浸在越剧独特的抒情氛围里。...
2025年1月1日晚,福建芳华越剧院开展新年折子戏专场演出,特邀国家一级作曲、杭州越剧院创作室主任李燕华,国家一级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师、福建省戏剧家协会舞台美术分会会长宋史强,国家一级导演、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书记、省剧协副主席金爱珠,国家二级作曲、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创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国,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福建艺术》编辑部主任黄文娟担任评委,考核我院演职员业务水平。...
《五女拜寿》是“小百花”绕不开的里程碑,更是“小百花”的立团之作。每一位入团的年轻演员都要从《五女拜寿》演起,一部经典之作得以代代流传。“19小百花班”也不例外,此次青春版《五女拜寿》的复排与演出,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浙百团越剧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一次生动实践。...
为发扬富阳越剧团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现场还举行了拜师收徒仪式。随后,《富春长歌》的故事就拉开了序幕。...
12月20日,由南京市越剧团带来的2024年度南京市文艺精品公益演出《越剧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上演。
《莫愁女·游湖》
莫 愁 — 佘 颖...
《莫愁女·游湖》
莫 愁 — 佘 颖...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