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情丝弦中寄--记著名越剧演员张茵的艺术生涯
时间:2025-03-08 09:27:31 阅读: 次 作者:孙世基
编者按:张菌同志是目前浙江省越剧界的前旦角演员,尤其在建国初期,浙江越剧拿业开拓之际,她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在越剧艺术蓬勃发展中,我们对那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应该给以一定的评价。
“惜别离、惜别离,无限情丝弦中寄……”这是著名越剧演员张茵在越剧《孔雀东南飞》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她唱得情真意挚,哀婉动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刘兰芝向她丈夫焦仲卿诉说心曲和依依惜别之情。如今,这位名闻江南的老艺人,已息影多年,每当她回溯往昔在红氍毹上漫长而曲折的经历,内心亦往往充满着无限情丝。
张茵原名叫张吉喜,1927年出生于嵊县甘八都,由于她父亲酷爱戏曲,一九三四年六月,小高升舞台招生,就把年仅七足岁的张吉喜和她姐姐张杏花送入小高升舞台学艺。
当时小高升舞台科班设在崇仁镇附 近的 戒 德寺。这个寺院坐落在一个丛林环绕的小山岗上。就在这座冷落的寺院里,招来了三十名八至十三岁的小姑娘,通过拜师仪式,班主任和师傅们给她们分别按分派的行当取了艺名。如学花旦的陈翠英取名玉牡丹,钱苗钗取名白牡丹,张吉喜取名粉牡丹,周宜男取名芙蓉花,张金香取名海棠花,学武旦的钱荷莲取名飞金风,学小生的张杏花取名张月笙,鲍炳花取名鲍麟童(后改鲍玲页),学武生的史银香取名水上飘,邓香娜取名八岁红,黄彩金取名黄鹤皋,学老生的钱宝珠取名钱鑫培,邢小花取名邢月樵,史金苏取名史君培,学大面的裘灿花取名裘奎官等等。
小高升舞台对学徒的学艺生活,安排得很紧。在旧社会,学戏是很苦的,山乡的戏班,更为艰难。除了形体上苦学,还要练刀枪把子,这是小高升舞台与一般女子的笃班不同的地方,他们讲究文武齐备。因此,小高升出来的演员,基本功都较扎实。每天的下午和晚上学唱文戏。文戏师傅先教她们背“花园赋”、“街坊赋”、“春景赋”、“乞讨赋”、“考场赋”等赋子。背错了师傅要用戒尺打手心。教武戏的师傅要求更严。粉牡丹 曾看到师姐妹飞金凤、黄鹤皋多次被师傅打得鲜血淋淋。粉牡丹自己有一次演《三本铁公鸡》中饰一名小兵,她出场接马鞭应该左手接,而用右手接,被武戏师傅发现打了四十多板。
粉牡丹等当年学戏,不仅师傅要打,班长裘光贤发火时还要打“满堂红”(人人打遍)。有一次竟为了不知谁在戏台上吐了一口痰,被班长发现,没有人承认,除了打“满堂红”外还要姐妹们到戏班的祖师爷--老郎菩萨神像前去罚跪。
那时学戏不仅经常要挨打、罚跪,而且生活也十分艰苦。第一年学戏工资只有十元钱一年,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古老庙宇,姐妹们三人睡一张竹床,盖的是蓝布被,洗脸用粗布毛巾。由于蓝布被和粗布毛巾都要退色,姐妹们睡醒后洗完脸,脸上往往红一块、蓝一块,哭笑不得。
二、登台演戏岁月艰
为了能够早日替班主挣钱,粉牡丹等姐妹们,只学了三个月戏就开始串红台。她们首演于廿八都尖山庙戏台。当时用的化妆品是一碗铅粉、一大瓶红粉水当胭脂,用红纸浸水抹口红。粉牡丹第一次登台演出《梅龙镇》,她饰少女李凤姐,由于她年龄小,初登戏台感到有些心虚胆怯,亏得与她搭档的是姐姐张月笙饰正德皇帝,姐妹同台演戏给她壮了胆,才使她坚持下来。
从此,粉牡丹就跟小高升舞台的姐妹们,边学边演,过着仿佛如吉卜赛人式的流浪生涯。当时在乡村演出,二、三天换一个地方。水路 还可以 乘船,岸路都靠步行,有时竟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童年时代的粉牡丹往往两脚都走起 泡,仍 要 坚 持走,真是望断天涯路,何处阳关道? 当时,科班每到一个村庄演戏,按规矩日场演四小时,夜场要演至十二点。遇到庙会要演“两头红”(就是下午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日出)。粉牡丹师姐妹钱鑫培有一次演《宝莲灯》中的刘彦昌,因演出时间长,中途休息时间打瞌睡。当她一觉醒来匆匆上场,忘了戴胡须,不仅她个人受皮肉之苦,连累姐妹们均挨“满堂红”。
粉牡丹和舞台姐妹们由于长年累月地在乡村祠堂庙宇里演出,演完戏均睡在地上。虽然铺盖下面垫些稻草,仍然潮湿得很。再加上日夜忙于演出,衣服被头不能经常洗换,姐妹们均生过虱子,染过疥疮。粉牡丹师姐妹鲍麟童(后改名鲍玲贞)烂疥疮生得最严重,满身皆是。有一次她演《血手印》中的林招得,演“法场祭夫”那场 戏,地上 跪 久了,膝盖上的脓血竟和台板粘住了,当演到包公赶到法场要提林招得去复审时,鲍麟童由于站起来时膝盖头疼痛得眼泪直流,台下观众竟啧啧称羡她把眼泪做出了,其实正如她本人回忆说:“我眼泪是疼出来的。”
有一次粉牡丹随科班到镇海衙前的一个庙宇里演出,这座庙宇台的面积较小,三面台沿均装置着尖形的铁栏杆。师姐妹黄鹤皋 演《金 雁 桥》中 张任,出场时要翻二十四个小翻,当她翻最后一个跟斗时,人已经到台沿,不慎把大腿戳进台沿铁栏杆上,鲜血直流,师傅们立即赶来把她抱起来,把她大腿从铁栏杆里扳出来,她已经失去知觉。师傅们抓了一把门灰压在她的伤口,上面再盖 一块 银 洋钱,包扎一下,把血止了了事,根本不看医生,所谓生死由天。
粉牡丹的姐姐张月笙比她大三岁,扮相俊美,嗓音清亮,很会演戏,是小高升舞台的佼佼者。早在一九三五年在宁波大光明戏院演出时,已经榜上有名,被誉为“全才小生”。后来小高升舞台并于高升舞台。一九三八年高升舞台从宁波 红到上海后,张月笙已担任高升舞台二肩小生,正当她在上海剧坛初露头角的时候,不幸在老闸戏院演出期间传染上霍乱病,急送医院。当时因中国医院已住满了病人,只好转送洋人开的红十字医院。由于得不到好药治疗,一星期后人还未死,就被打上一支送命针而死去。后来粉牡丹跟科班里帐房先生张怀卿公公去寻找,总算在上海市郊芭蕉公园中找到她姐姐张月笙的尸体,把尸体运回到绍兴会馆安葬。
三、从演小角色到名噪甬城
粉牡丹在小高升舞台学艺期间还是跟高升舞台合并演出,由于她年龄较小,多数扮演丫环、乡女、宫女、士兵、太监等小角色。由于她勤奋做戏,通过当配角的机会,经常偷看师姐彼丹桂的做功。她还经常替筱丹桂梳片子,穿鞋子,以求得到这位师姐的指导。粉牡丹跟随师姐筱丹桂长达七、八年,向筱丹桂学会了很多出戏。 一九四三年上半年,粉牡丹跟随班主裘光贤离开上海回浙江桐庐农村演出。开始在邢银花为首的戏班里当二肩旦。二年后她又加入张少鹏为首的戏班里担任二肩旦。这副戏班的头肩且有的剧目不会演,粉牡丹就顶上去演主角。由于她在表演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绍兴觉民舞台上越演越红。
一九四六年九月,粉牡丹被聘请到宁波大光明戏院挑大梁。据当时宁波《时事公报》上刊登的大光明戏院广告:
“名震环球高尚越剧皇后粉壮丹、风雅小生竺荷花、泰斗老生屠法香、青衣悲旦吴牡丹……”
粉牡丹到宁波大光明戏院演出,第一夜打炮戏是《三看御妹》,由于她初挂头牌,服装不多,缺少一套饰御妹娘娘穿的宫衣。亏得搭档小生竺荷花帮她借来一套宫衣给她穿。当年轻的粉牡丹穿上这套华丽的宫衣,更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并且在唱做方面颇能体现筱丹桂的神貌,身段端庄妩媚而又具有巾帼风度,同剧中人刘金定的性格甚为吻合,观众为之轰动。
粉牡丹在宁波打响第一炮后,她在师姐筱丹桂那里学来的剧目如《碧玉簪》、《沉香扇》、《孟丽君》、《马寡妇开店》、《夜来香》、《新姐妹花》、《杨贵妃醉酒》、《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先后搬上宁波舞台。尤以在《夜来香》中扮演外貌艳丽、内心多情的幽兰夫人,表演细腻真切、风姿秀逸,颇博好评。
粉牡丹于一九四七年在宁波兰江戏院演出期间还邀请编导春风等编演过《花落谁家》、《半边美人》、《男子是什么心》、《素月娥眉》、《穷不怕》等新戏。其中如新编明代历史剧《穷不怕》,内容宣扬人穷志不穷,提出“唤醒麻醉青年们,打倒世上守财奴”的口号,当时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随着粉牡丹在甬城声誉雀起,为宁波天然舞台老板朱仁富所注目,出盘费托编导陶贤带她抵沪演出,意欲让她在上海演红后回甬,担任天然舞台主角花旦。谁知张茵从宁波红到上海后就不再回甬,她的名字也由徐老先生给她改名张茵,从此她就以张茵名字在春申崭露头角。
四、与名角合作驰誉春申
一九四七年八月,张茵抵沪先跟小生焦月合作,在国泰戏院演出过《枯木逢春》、《鹤顶红 》等剧目。不久又先后加入过以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居团、以尹树春为首的春光剧团、以陆锦花为首的少壮剧团。尤以与陆锦花合演《一往情深》、《胡官剑影》、《十里春风》等剧目,影响较大。
一九四八年底,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重建雪声剧团。由于对袁雪芬大姐的仰慕,张茵情愿到雪声剧团担任二肩且。她进雪声剧团跟袁大姐配演第一出戏是《万里长城》,她饰丫环小桃,对袁大姐刻意求精的表演艺术和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张茵在雪声剧团不仅在袁雪芬 主 演 的《李 师师》、《凤求凰》、《白娘子》、《相思树》等剧目中扮演过太学生、红萧、小青、村姑等。而且当袁雪芬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会议期间,张茵与小生魏凤娟合作,挑起了雪声剧团的重担,主演《三上轿》中的主角崔玉莲。该剧内容写崔玉莲丈夫被恶霸张炳仁害死,张炳仁欲谋占崔玉莲,玉莲暗藏钢刀上轿决心为夫复仇的故事。张茵由于受袁派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把剧中人柔肠百转、悲愤填膺的感情表现得悲怆 激 越、哀 婉 动人。从此名声大振。
一九五〇年七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从香港返沪,重建芳华越剧团,因缺少搭档花旦,请张茵合作。张茵到金都大戏院加入芳 华越剧后,扮演过的角色除《新玉蜻蜓》中的王志贞外,其它如《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凤凰楼》中卢 渊 珠、《浪 荡 子》中的李萍、《沙漠王子》中的伊丽等均是新角色。尤以演根据法国雨果名著《欧那尼》改编的《英雄与美人》中的素儿,她虚心地向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的尹桂芳大姐学习,又曾揣摩过外国妇女的表情和神态。在这出洋人戏中,张茵由于较好地表达了西方美人妩媚俏丽的风姿,更使她声誉日隆。
好学不倦的张茵,她为了博采众长,向傅派艺术吸取艺术养料,于一九五一年八月加入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不久,在上海展开轰轰热热的抗美援朝运动,上海越剧界为了捐献“越剧号”飞机,著名的越剧十二姐妹(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 仙、竺 水 招、张 桂凤、陆锦花、徐天红、吴小楼)联合演出取材于太行山义军以及当地百姓 抗 金 事 迹 的 新 戏《杏 花村》。张茵虽在该剧中只扮演一个农妇角色,但使她有机会看到这十二位大姐各树一帜的精湛演技和听到风格各异的动听唱腔,受到很大教益,更激起她奋发向上的决心。
五、回到浙江以后
一九五一年底,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成立。经袁雪芬的推荐,张茵调回浙江工作。从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张茵先后担任浙江越剧 实 验 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越剧一团台柱花旦。和姚水娟、陈佩卿、金宝花等合演过《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秦香莲》、《西厢记》、《晴雯之死》、《张羽 煮 海》、《三姐 下凡》、《陈妙常》、《孔雀东南飞》和现代剧《跃进的道路》、《三八水库》、《李双双》等剧目。在长期实践中,张茵吸取袁、傅两派的艺术精华,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塑 造了祝英台、白素贞、崔莺莺、秦香莲、晴雯、刘兰芝等等动人的形象。尤以《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深。
《孔雀东南飞》是张茵的代表作之一,一九五七年参加浙江省戏曲会演,曾荣获演员一等奖。张茵在这出戏中,她反复琢磨剧本,非常注意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深刻揭示古代劳动妇女悲惨命运及其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方面,作了艰辛的探索和勇敢的实践。例如,在第一场“洞房”中,初入洞房的刘兰芝坐在床上这段表情,张茵是通过揉水袖、拉帐子、眼睛不敢正视等小动 作,以衬 托出剧中人“十七为君妇”的少女那种千娇百媚、羞人答答又温文端庄的仪态和心情。谁知兰芝刚与仲卿新婚燕尔之时,婆婆焦母进房来,要兰芝以后三天织绢五匹,兰芝只好逆来顺受。接着公务到来,丈夫焦仲卿立即要动身,使兰芝感到十分突然。于是她弹起箜篌,唱出了那段著名的《惜别离》。这段唱,不仅是张茵唱腔艺术的代表作,也是越剧且角唱腔中较有代表性的段子。
又如,在第二场“机房”中,张茵出场时用比较沉重的形体动作和呆滞的眼神来体现出兰芝嫁到焦家已经三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繁重劳动和精神上受到焦母百般虐待的痛苦神情。特别是当凶恶的婆婆强逼仲卿休妻时,兰芝自知已无挽回的余地,决心忍痛离开焦家,因此急着回房换衣。刘兰芝换上红衣服出来,忍气拜别焦母时,张茵为了表达刘兰芝对焦母的愤懑,念自时“婆……婆!”两字分开来念,以表达兰芝再也抑制不住的心头怒火。并用浑身微微颤抖以显示剧中人内心难言的隐痛。接着兰芝用锐利的目光先看看婆婆,再看看仲卿,当焦仲卿羞愧地避开兰芝时,兰芝头也不回地离开焦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
在以后几场戏中,张茵都是带戏上场,对刘兰芝这一角色的塑造,她始终掌握了“羞”(古代妇女被丈夫休回娘家是最大的耻辱之一)、“怨”(对唯命是从、愚忠愚孝的丈夫充满怨气)、“恨”(对专横残忍、暴虐无情的焦母极为痛恨)、“情”(对软弱多情的焦仲卿和小姑仍然有深 厚 的 感 情)、“裂”(离开焦家,决心与焦家分裂)、“烈”(不再嫁人)六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美丽善良、有才有德、坚强不屈的古代妇女形象。
《西厢记》也是张茵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她温文端庄、恬淡静雅具有大家风范的形体动作和典雅缠绵、含蓄深情、柔婉动人的唱腔,把崔莺莺这个知书达礼、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又热烈追求爱情的古代相国千金演得逼真动人、光彩熠熠。曾由香港文华电影公司拍成电影。 张茵不仅在越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而且还当过数年省艺校的教师,培养过不少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如著名旦角演员姚剑英,就是她的学生。如今她虽已年逾花甲,担任浙江越剧院艺术顾问,但对越剧事业仍然十分关心,正在认真地总结她的艺术经验,希望对下一代有所启发和教益。
“惜别离、惜别离,无限情丝弦中寄……”这是著名越剧演员张茵在越剧《孔雀东南飞》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她唱得情真意挚,哀婉动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刘兰芝向她丈夫焦仲卿诉说心曲和依依惜别之情。如今,这位名闻江南的老艺人,已息影多年,每当她回溯往昔在红氍毹上漫长而曲折的经历,内心亦往往充满着无限情丝。
一、学艺生涯苦万分
张茵原名叫张吉喜,1927年出生于嵊县甘八都,由于她父亲酷爱戏曲,一九三四年六月,小高升舞台招生,就把年仅七足岁的张吉喜和她姐姐张杏花送入小高升舞台学艺。
当时小高升舞台科班设在崇仁镇附 近的 戒 德寺。这个寺院坐落在一个丛林环绕的小山岗上。就在这座冷落的寺院里,招来了三十名八至十三岁的小姑娘,通过拜师仪式,班主任和师傅们给她们分别按分派的行当取了艺名。如学花旦的陈翠英取名玉牡丹,钱苗钗取名白牡丹,张吉喜取名粉牡丹,周宜男取名芙蓉花,张金香取名海棠花,学武旦的钱荷莲取名飞金风,学小生的张杏花取名张月笙,鲍炳花取名鲍麟童(后改鲍玲页),学武生的史银香取名水上飘,邓香娜取名八岁红,黄彩金取名黄鹤皋,学老生的钱宝珠取名钱鑫培,邢小花取名邢月樵,史金苏取名史君培,学大面的裘灿花取名裘奎官等等。
小高升舞台对学徒的学艺生活,安排得很紧。在旧社会,学戏是很苦的,山乡的戏班,更为艰难。除了形体上苦学,还要练刀枪把子,这是小高升舞台与一般女子的笃班不同的地方,他们讲究文武齐备。因此,小高升出来的演员,基本功都较扎实。每天的下午和晚上学唱文戏。文戏师傅先教她们背“花园赋”、“街坊赋”、“春景赋”、“乞讨赋”、“考场赋”等赋子。背错了师傅要用戒尺打手心。教武戏的师傅要求更严。粉牡丹 曾看到师姐妹飞金凤、黄鹤皋多次被师傅打得鲜血淋淋。粉牡丹自己有一次演《三本铁公鸡》中饰一名小兵,她出场接马鞭应该左手接,而用右手接,被武戏师傅发现打了四十多板。

那时学戏不仅经常要挨打、罚跪,而且生活也十分艰苦。第一年学戏工资只有十元钱一年,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古老庙宇,姐妹们三人睡一张竹床,盖的是蓝布被,洗脸用粗布毛巾。由于蓝布被和粗布毛巾都要退色,姐妹们睡醒后洗完脸,脸上往往红一块、蓝一块,哭笑不得。
二、登台演戏岁月艰
为了能够早日替班主挣钱,粉牡丹等姐妹们,只学了三个月戏就开始串红台。她们首演于廿八都尖山庙戏台。当时用的化妆品是一碗铅粉、一大瓶红粉水当胭脂,用红纸浸水抹口红。粉牡丹第一次登台演出《梅龙镇》,她饰少女李凤姐,由于她年龄小,初登戏台感到有些心虚胆怯,亏得与她搭档的是姐姐张月笙饰正德皇帝,姐妹同台演戏给她壮了胆,才使她坚持下来。
从此,粉牡丹就跟小高升舞台的姐妹们,边学边演,过着仿佛如吉卜赛人式的流浪生涯。当时在乡村演出,二、三天换一个地方。水路 还可以 乘船,岸路都靠步行,有时竟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童年时代的粉牡丹往往两脚都走起 泡,仍 要 坚 持走,真是望断天涯路,何处阳关道? 当时,科班每到一个村庄演戏,按规矩日场演四小时,夜场要演至十二点。遇到庙会要演“两头红”(就是下午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日出)。粉牡丹师姐妹钱鑫培有一次演《宝莲灯》中的刘彦昌,因演出时间长,中途休息时间打瞌睡。当她一觉醒来匆匆上场,忘了戴胡须,不仅她个人受皮肉之苦,连累姐妹们均挨“满堂红”。
粉牡丹和舞台姐妹们由于长年累月地在乡村祠堂庙宇里演出,演完戏均睡在地上。虽然铺盖下面垫些稻草,仍然潮湿得很。再加上日夜忙于演出,衣服被头不能经常洗换,姐妹们均生过虱子,染过疥疮。粉牡丹师姐妹鲍麟童(后改名鲍玲贞)烂疥疮生得最严重,满身皆是。有一次她演《血手印》中的林招得,演“法场祭夫”那场 戏,地上 跪 久了,膝盖上的脓血竟和台板粘住了,当演到包公赶到法场要提林招得去复审时,鲍麟童由于站起来时膝盖头疼痛得眼泪直流,台下观众竟啧啧称羡她把眼泪做出了,其实正如她本人回忆说:“我眼泪是疼出来的。”
有一次粉牡丹随科班到镇海衙前的一个庙宇里演出,这座庙宇台的面积较小,三面台沿均装置着尖形的铁栏杆。师姐妹黄鹤皋 演《金 雁 桥》中 张任,出场时要翻二十四个小翻,当她翻最后一个跟斗时,人已经到台沿,不慎把大腿戳进台沿铁栏杆上,鲜血直流,师傅们立即赶来把她抱起来,把她大腿从铁栏杆里扳出来,她已经失去知觉。师傅们抓了一把门灰压在她的伤口,上面再盖 一块 银 洋钱,包扎一下,把血止了了事,根本不看医生,所谓生死由天。
粉牡丹的姐姐张月笙比她大三岁,扮相俊美,嗓音清亮,很会演戏,是小高升舞台的佼佼者。早在一九三五年在宁波大光明戏院演出时,已经榜上有名,被誉为“全才小生”。后来小高升舞台并于高升舞台。一九三八年高升舞台从宁波 红到上海后,张月笙已担任高升舞台二肩小生,正当她在上海剧坛初露头角的时候,不幸在老闸戏院演出期间传染上霍乱病,急送医院。当时因中国医院已住满了病人,只好转送洋人开的红十字医院。由于得不到好药治疗,一星期后人还未死,就被打上一支送命针而死去。后来粉牡丹跟科班里帐房先生张怀卿公公去寻找,总算在上海市郊芭蕉公园中找到她姐姐张月笙的尸体,把尸体运回到绍兴会馆安葬。
三、从演小角色到名噪甬城
粉牡丹在小高升舞台学艺期间还是跟高升舞台合并演出,由于她年龄较小,多数扮演丫环、乡女、宫女、士兵、太监等小角色。由于她勤奋做戏,通过当配角的机会,经常偷看师姐彼丹桂的做功。她还经常替筱丹桂梳片子,穿鞋子,以求得到这位师姐的指导。粉牡丹跟随师姐筱丹桂长达七、八年,向筱丹桂学会了很多出戏。 一九四三年上半年,粉牡丹跟随班主裘光贤离开上海回浙江桐庐农村演出。开始在邢银花为首的戏班里当二肩旦。二年后她又加入张少鹏为首的戏班里担任二肩旦。这副戏班的头肩且有的剧目不会演,粉牡丹就顶上去演主角。由于她在表演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绍兴觉民舞台上越演越红。
一九四六年九月,粉牡丹被聘请到宁波大光明戏院挑大梁。据当时宁波《时事公报》上刊登的大光明戏院广告:
“名震环球高尚越剧皇后粉壮丹、风雅小生竺荷花、泰斗老生屠法香、青衣悲旦吴牡丹……”
粉牡丹到宁波大光明戏院演出,第一夜打炮戏是《三看御妹》,由于她初挂头牌,服装不多,缺少一套饰御妹娘娘穿的宫衣。亏得搭档小生竺荷花帮她借来一套宫衣给她穿。当年轻的粉牡丹穿上这套华丽的宫衣,更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并且在唱做方面颇能体现筱丹桂的神貌,身段端庄妩媚而又具有巾帼风度,同剧中人刘金定的性格甚为吻合,观众为之轰动。
粉牡丹在宁波打响第一炮后,她在师姐筱丹桂那里学来的剧目如《碧玉簪》、《沉香扇》、《孟丽君》、《马寡妇开店》、《夜来香》、《新姐妹花》、《杨贵妃醉酒》、《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先后搬上宁波舞台。尤以在《夜来香》中扮演外貌艳丽、内心多情的幽兰夫人,表演细腻真切、风姿秀逸,颇博好评。
粉牡丹于一九四七年在宁波兰江戏院演出期间还邀请编导春风等编演过《花落谁家》、《半边美人》、《男子是什么心》、《素月娥眉》、《穷不怕》等新戏。其中如新编明代历史剧《穷不怕》,内容宣扬人穷志不穷,提出“唤醒麻醉青年们,打倒世上守财奴”的口号,当时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随着粉牡丹在甬城声誉雀起,为宁波天然舞台老板朱仁富所注目,出盘费托编导陶贤带她抵沪演出,意欲让她在上海演红后回甬,担任天然舞台主角花旦。谁知张茵从宁波红到上海后就不再回甬,她的名字也由徐老先生给她改名张茵,从此她就以张茵名字在春申崭露头角。
四、与名角合作驰誉春申
一九四七年八月,张茵抵沪先跟小生焦月合作,在国泰戏院演出过《枯木逢春》、《鹤顶红 》等剧目。不久又先后加入过以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居团、以尹树春为首的春光剧团、以陆锦花为首的少壮剧团。尤以与陆锦花合演《一往情深》、《胡官剑影》、《十里春风》等剧目,影响较大。
一九四八年底,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重建雪声剧团。由于对袁雪芬大姐的仰慕,张茵情愿到雪声剧团担任二肩且。她进雪声剧团跟袁大姐配演第一出戏是《万里长城》,她饰丫环小桃,对袁大姐刻意求精的表演艺术和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张茵在雪声剧团不仅在袁雪芬 主 演 的《李 师师》、《凤求凰》、《白娘子》、《相思树》等剧目中扮演过太学生、红萧、小青、村姑等。而且当袁雪芬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会议期间,张茵与小生魏凤娟合作,挑起了雪声剧团的重担,主演《三上轿》中的主角崔玉莲。该剧内容写崔玉莲丈夫被恶霸张炳仁害死,张炳仁欲谋占崔玉莲,玉莲暗藏钢刀上轿决心为夫复仇的故事。张茵由于受袁派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把剧中人柔肠百转、悲愤填膺的感情表现得悲怆 激 越、哀 婉 动人。从此名声大振。
一九五〇年七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从香港返沪,重建芳华越剧团,因缺少搭档花旦,请张茵合作。张茵到金都大戏院加入芳 华越剧后,扮演过的角色除《新玉蜻蜓》中的王志贞外,其它如《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凤凰楼》中卢 渊 珠、《浪 荡 子》中的李萍、《沙漠王子》中的伊丽等均是新角色。尤以演根据法国雨果名著《欧那尼》改编的《英雄与美人》中的素儿,她虚心地向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的尹桂芳大姐学习,又曾揣摩过外国妇女的表情和神态。在这出洋人戏中,张茵由于较好地表达了西方美人妩媚俏丽的风姿,更使她声誉日隆。
好学不倦的张茵,她为了博采众长,向傅派艺术吸取艺术养料,于一九五一年八月加入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不久,在上海展开轰轰热热的抗美援朝运动,上海越剧界为了捐献“越剧号”飞机,著名的越剧十二姐妹(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 仙、竺 水 招、张 桂凤、陆锦花、徐天红、吴小楼)联合演出取材于太行山义军以及当地百姓 抗 金 事 迹 的 新 戏《杏 花村》。张茵虽在该剧中只扮演一个农妇角色,但使她有机会看到这十二位大姐各树一帜的精湛演技和听到风格各异的动听唱腔,受到很大教益,更激起她奋发向上的决心。
五、回到浙江以后
一九五一年底,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成立。经袁雪芬的推荐,张茵调回浙江工作。从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张茵先后担任浙江越剧 实 验 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越剧一团台柱花旦。和姚水娟、陈佩卿、金宝花等合演过《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秦香莲》、《西厢记》、《晴雯之死》、《张羽 煮 海》、《三姐 下凡》、《陈妙常》、《孔雀东南飞》和现代剧《跃进的道路》、《三八水库》、《李双双》等剧目。在长期实践中,张茵吸取袁、傅两派的艺术精华,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塑 造了祝英台、白素贞、崔莺莺、秦香莲、晴雯、刘兰芝等等动人的形象。尤以《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深。
《孔雀东南飞》是张茵的代表作之一,一九五七年参加浙江省戏曲会演,曾荣获演员一等奖。张茵在这出戏中,她反复琢磨剧本,非常注意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深刻揭示古代劳动妇女悲惨命运及其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方面,作了艰辛的探索和勇敢的实践。例如,在第一场“洞房”中,初入洞房的刘兰芝坐在床上这段表情,张茵是通过揉水袖、拉帐子、眼睛不敢正视等小动 作,以衬 托出剧中人“十七为君妇”的少女那种千娇百媚、羞人答答又温文端庄的仪态和心情。谁知兰芝刚与仲卿新婚燕尔之时,婆婆焦母进房来,要兰芝以后三天织绢五匹,兰芝只好逆来顺受。接着公务到来,丈夫焦仲卿立即要动身,使兰芝感到十分突然。于是她弹起箜篌,唱出了那段著名的《惜别离》。这段唱,不仅是张茵唱腔艺术的代表作,也是越剧且角唱腔中较有代表性的段子。
又如,在第二场“机房”中,张茵出场时用比较沉重的形体动作和呆滞的眼神来体现出兰芝嫁到焦家已经三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繁重劳动和精神上受到焦母百般虐待的痛苦神情。特别是当凶恶的婆婆强逼仲卿休妻时,兰芝自知已无挽回的余地,决心忍痛离开焦家,因此急着回房换衣。刘兰芝换上红衣服出来,忍气拜别焦母时,张茵为了表达刘兰芝对焦母的愤懑,念自时“婆……婆!”两字分开来念,以表达兰芝再也抑制不住的心头怒火。并用浑身微微颤抖以显示剧中人内心难言的隐痛。接着兰芝用锐利的目光先看看婆婆,再看看仲卿,当焦仲卿羞愧地避开兰芝时,兰芝头也不回地离开焦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
在以后几场戏中,张茵都是带戏上场,对刘兰芝这一角色的塑造,她始终掌握了“羞”(古代妇女被丈夫休回娘家是最大的耻辱之一)、“怨”(对唯命是从、愚忠愚孝的丈夫充满怨气)、“恨”(对专横残忍、暴虐无情的焦母极为痛恨)、“情”(对软弱多情的焦仲卿和小姑仍然有深 厚 的 感 情)、“裂”(离开焦家,决心与焦家分裂)、“烈”(不再嫁人)六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美丽善良、有才有德、坚强不屈的古代妇女形象。
《西厢记》也是张茵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她温文端庄、恬淡静雅具有大家风范的形体动作和典雅缠绵、含蓄深情、柔婉动人的唱腔,把崔莺莺这个知书达礼、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又热烈追求爱情的古代相国千金演得逼真动人、光彩熠熠。曾由香港文华电影公司拍成电影。 张茵不仅在越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而且还当过数年省艺校的教师,培养过不少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如著名旦角演员姚剑英,就是她的学生。如今她虽已年逾花甲,担任浙江越剧院艺术顾问,但对越剧事业仍然十分关心,正在认真地总结她的艺术经验,希望对下一代有所启发和教益。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