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剧生于嵊州,活于台州
时间:2025-08-06 09:29:39 阅读: 次 作者:曩昔 越剧曩昔
我们都知道越剧好听,唱腔婉转,故事动人。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朵戏曲百花园里的奇葩,它的根扎在一个地方,而让它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却是另一个地方,简单说,就是“生于嵊州,活于台州”。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细细聊一聊。
一、 嵊州的“生”:破土而出的必然
说到越剧的出生地,浙江嵊州是板上钉钉的。1906年农历三月初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一群唱书艺人,凑在一起琢磨。他们不甘心只在田间地头简单说唱,想搞点更正式、更像样的演出。
于是,他们就地取材,用四只稻桶垫底,上面铺上门板,硬是在香火祠堂前搭起了一个简陋的草台子,就在这个“稻桶舞台”上,他们穿着简单的戏服,演出了《双金花》、《十件头》这样的本子戏。
这次演出为什么重要?它可不是一般的自娱自乐。嵊州作为唱书艺术的中心,积累了深厚的民间曲艺土壤,艺人们技艺娴熟,群众基础好。这次演出,是有准备的、有固定剧本的、有明确角色的,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表演班底。
这就标志着,一种新的、有组织的戏曲形式诞生了,当地人叫它“小歌班”,这就是越剧的雏形。所以说,嵊州这块地方,提供了越剧诞生所需的所有关键养分—优秀的艺人、肥沃的民间艺术土壤、以及最关键的第一次正式“登台亮相”。
二、 台州的“活”:蓬勃生机的密码
越剧在嵊州诞生了,但让它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地方,却是台州。为什么台州能成为越剧的“活力引擎”?这背后是一套强大的生存和发展机制。
首先,台州给了越剧最广阔的舞台和最忠实的观众。台州人爱看戏,尤其是越剧,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喜欢,这份喜爱有多大?看看数据就明白。台州现在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超过200家!这些剧团是越剧演出的绝对主力军。它们不像大城市的大剧团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常年扎根在乡村、社区,搭起戏台就唱。
一年下来,整个台州的越剧演出场次能达到惊人的数万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几乎每天,在台州的某个角落,都有越剧在上演。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春节、中秋,各村各镇请剧团唱戏是传统,场场都是人山人海。台州市自己还搞了“民间剧团展演”这样的大活动,三年一届,到2023年已经成功办了七届,给剧团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大平台。
光有演出和观众还不够,真正让越剧“活”起来的,是它融入了台州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你大早上去临海的东湖公园湖心亭转转,就能听到越剧爱好者们咿咿呀呀的练唱声。
这种日常化的浸润,让越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街坊邻居生活的一部分。
三、 从“生”到“活”:环境与选择的奥秘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是台州,而不是诞生地嵊州,成了越剧最活跃的地方?这背后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越剧在嵊州诞生后,确实经历了早期的发展,比如从小歌班进化,后来女子越剧在1923年也发源于嵊州甘霖镇施家岙村,施银花、屠杏花这些名角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子越剧的清新婉约,很快征服了观众。
然而,嵊州地处浙东山区,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战乱和社会动荡,这些都可能对早期越剧班社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造成一定限制。而台州地处浙江沿海,经济相对发达,水路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文化上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更重要的是,台州民众对戏曲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接纳。这种强大的民间需求,如同磁石一样,自然吸引了众多嵊州及周边地区的越剧艺人前来谋生和发展。久而久之,台州就形成了越剧演出和消费的巨大市场,为越剧的生存和繁荣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外部环境。
四、 面向未来:活得更久远的底气
台州能让越剧“活”得好,不仅仅靠热情,更有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根本,台州很早就意识到这点,比如临海就把“戏曲进校园”当成了大事来抓。
他们在学校开设戏曲第二课堂和社团,请专业的越剧名家来给音乐、舞蹈老师上课,教他们怎么教孩子,还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戏曲专场比赛,挖掘好苗子。剧团自己也很拼,虽然民营剧团条件有限,但像熊莲芬、林雪亚这些台州本地的越剧明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各级演出和比赛中都展现了实力。
结语
所以说,“越剧生于嵊州,活于台州”这句话,道出了越剧生命轨迹中最关键的两个坐标。嵊州,是它无可争议的摇篮,那里酝酿了它的基因,见证了它呱呱坠地的历史瞬间。而台州,则是它活力四射的生命舞台,台州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支撑起了庞大而活跃的演出市场。
一、 嵊州的“生”:破土而出的必然
说到越剧的出生地,浙江嵊州是板上钉钉的。1906年农历三月初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一群唱书艺人,凑在一起琢磨。他们不甘心只在田间地头简单说唱,想搞点更正式、更像样的演出。

这次演出为什么重要?它可不是一般的自娱自乐。嵊州作为唱书艺术的中心,积累了深厚的民间曲艺土壤,艺人们技艺娴熟,群众基础好。这次演出,是有准备的、有固定剧本的、有明确角色的,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表演班底。
这就标志着,一种新的、有组织的戏曲形式诞生了,当地人叫它“小歌班”,这就是越剧的雏形。所以说,嵊州这块地方,提供了越剧诞生所需的所有关键养分—优秀的艺人、肥沃的民间艺术土壤、以及最关键的第一次正式“登台亮相”。
二、 台州的“活”:蓬勃生机的密码
越剧在嵊州诞生了,但让它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地方,却是台州。为什么台州能成为越剧的“活力引擎”?这背后是一套强大的生存和发展机制。
首先,台州给了越剧最广阔的舞台和最忠实的观众。台州人爱看戏,尤其是越剧,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喜欢,这份喜爱有多大?看看数据就明白。台州现在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超过200家!这些剧团是越剧演出的绝对主力军。它们不像大城市的大剧团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常年扎根在乡村、社区,搭起戏台就唱。
一年下来,整个台州的越剧演出场次能达到惊人的数万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几乎每天,在台州的某个角落,都有越剧在上演。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春节、中秋,各村各镇请剧团唱戏是传统,场场都是人山人海。台州市自己还搞了“民间剧团展演”这样的大活动,三年一届,到2023年已经成功办了七届,给剧团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大平台。

这种日常化的浸润,让越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街坊邻居生活的一部分。
三、 从“生”到“活”:环境与选择的奥秘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是台州,而不是诞生地嵊州,成了越剧最活跃的地方?这背后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越剧在嵊州诞生后,确实经历了早期的发展,比如从小歌班进化,后来女子越剧在1923年也发源于嵊州甘霖镇施家岙村,施银花、屠杏花这些名角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子越剧的清新婉约,很快征服了观众。
然而,嵊州地处浙东山区,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战乱和社会动荡,这些都可能对早期越剧班社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造成一定限制。而台州地处浙江沿海,经济相对发达,水路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文化上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更重要的是,台州民众对戏曲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接纳。这种强大的民间需求,如同磁石一样,自然吸引了众多嵊州及周边地区的越剧艺人前来谋生和发展。久而久之,台州就形成了越剧演出和消费的巨大市场,为越剧的生存和繁荣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外部环境。
四、 面向未来:活得更久远的底气
台州能让越剧“活”得好,不仅仅靠热情,更有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根本,台州很早就意识到这点,比如临海就把“戏曲进校园”当成了大事来抓。
他们在学校开设戏曲第二课堂和社团,请专业的越剧名家来给音乐、舞蹈老师上课,教他们怎么教孩子,还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戏曲专场比赛,挖掘好苗子。剧团自己也很拼,虽然民营剧团条件有限,但像熊莲芬、林雪亚这些台州本地的越剧明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各级演出和比赛中都展现了实力。
结语
所以说,“越剧生于嵊州,活于台州”这句话,道出了越剧生命轨迹中最关键的两个坐标。嵊州,是它无可争议的摇篮,那里酝酿了它的基因,见证了它呱呱坠地的历史瞬间。而台州,则是它活力四射的生命舞台,台州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支撑起了庞大而活跃的演出市场。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