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粤剧传承历史与现状(上集)
时间:2022-08-24 13:03:23 阅读: 次 作者:凌丽
《口述河源文史》播出日期:2022年8月23日(2022年第32期,共第92期)
播出时间:首播:周一(15:00—15:30)
重播:周三(21:00—21:30) 周五(21:00—21:30)
播出内容:
1、主持人开场:介绍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
2、口述历史:【河源文史】河源粤剧传承历史与现状(上集)
【详细内容】
走在市区老城人聚集的上城、下城小街深巷,不时会听见屋内音响传来的悠扬粤曲。河源现辖各县区尤其是源城区,地处广府、客家中间地带,虽属客家语系,但长期以来,由于语言、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南来粤剧、北入汉剧及花朝戏、采茶戏等均可接受,曲词典雅的粤剧是较早进入河源并盛行一时的剧种。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朝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黄)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曲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极为密切的关系。粤曲注重声腔艺术,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大致分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以梆子、二黄两大腔系为主体,吸收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
“白雪冰肌衬艳妆,踏上千尺万重浪”(粤曲《梦会太湖》)、“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之香夭》)、“身如柳絮随风摆,历劫沧桑无聊赖”(《红烛泪》)中,那典雅的歌词、婉转的旋律、一咏三叹的唱腔,以及曲中传递的历史兴衰、人物命运、家国情怀、情感起落,令人坠入这古典氛围中难以自拔。
粤曲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这是什么曲子呢,父亲?”儿时的我,听着父亲用音质甚好的音响播出来的音乐,神往地问。
“饿马摇铃。”父亲说。
我拿着那个唱片的盒子,上面的曲子名字,美得让人目眩神摇: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平湖秋月……从此,我也爱上了粤剧,也喜欢广东音乐。这曲目的诗意,让我爱上了诗词,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父亲的几抽屉唱片里,有一整套的粤剧《帝女花》,词是著名粤剧剧作家唐涤生所作,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息息相关。贵为一国之主的崇祯帝虽有振兴明朝之心,但朝廷上下乃至他自己,都不愿放弃自身私利,拔一毛以利天下亦不肯为。既得利益者这般心态,天下烽火四起,强邻侵吞了这锦绣江山,剩了一众冤魂,飘荡不散。《帝女花》是粤剧中最经典的一部,其选段《香夭》,更是粤曲中最被广为传唱的小调之一。
粤曲角色行当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民国时期,河源有不少粤剧爱好者
辛亥革命后,被誉为粤剧“四大天王”的白驹荣和千里驹在1917年成功把广东白话引入粤剧,1920年前后,粤剧界已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粤剧便在广东地区流行了起来,今属河源市辖的源城区、紫金县、和平县等地,都有不少拥趸。
源城老人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珠三角难民涌入河源、和平等地,带动了粤剧在今河源地区的发展。
河源城曾有一座粤剧舞台,说明当时粤剧在河源的流行程度。民国廿三年(1934年)元旦,河源县合作事业指导员办事处为推广合作事业,特编定《合作之花》一剧,请三江中学剧团在本城粤剧台公开表演。观者极为踊跃,达3000多人。
1938年5月7日的《河源日报》,刊发了一则民生消息《武生明、杂箱辉拍演武剧》,侧面说明了当年粤剧班在河源的情况。南海人潭辉,花名“杂箱辉”,在戏剧界里打杂,与同班武生明是好友。抗战军兴,河源县经济不景,戏剧演艺事业惨淡,两人失业,只好走街串巷卖药为生,约好收入平分。6日,二人在第一市场附近摆卖药品,到下午2时,共卖得一元多收入,便收摊前往茶楼品茗,茗毕返旅店,2人分钱,而潭辉竟侵吞了些钱,说今天只卖了1元。武生明生疑,要搜查潭辉衣袋,潭辉不肯,二人便吵了起来,随后动手斗殴,旅店店主李老板怕打出人命,赶紧出来极力劝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河源县较流行的是粤剧,群众中有不少粤剧爱好者,有些人不仅会弹会唱,还懂得一些粤剧表演。这些粤剧爱好者中,大都是从南海、东莞到河源开店经商或做工的人士,也有一些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粤剧爱好者。在河源经营商号“永祥安”的南海人钟伦,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中共地下党的活动;河源县一中英语老师、东莞人袁容焯等,都是有较好表演才能的粤剧爱好者。本地人里,有一个曾跟马师曾戏班跑龙套的廖伯然,曾到过美国。这些业余粤剧爱好者,在1951年河源县文联成立后,从松散的自娱自乐的爱好者被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粤剧队,从属于县文联,队长由钟伦担任。后来这支粤剧队还曾排演过《九件衣》《三打节妇碑》等粤剧,在源城售票演出,大受欢迎。粤剧队还响应政府号召,到灯塔等地为筑路民工作慰问演出。(魏邕宏《首届河源文联忆述》)
1954年3月,河源县工会联合会工人粤剧队在春节期间进行了宣传演出。1955年,省文化厅指定广州市原“东方粤剧团”归河源县管理,改名为“洛阳春粤剧团”,团长吴山月,副团长红光光。该团演出的主要剧目多为古装粤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胡不归》《白蛇传》《穆桂英》《狸猫换太子》等,后上演现代剧《羊城暗哨》,受到省领导多次表扬。
除了河源县城,蓝口、黄田等镇也有业余粤剧团,演出过《九女飞天》《珠江泪》《赤叶河》等剧目。
播出时间:首播:周一(15:00—15:30)
重播:周三(21:00—21:30) 周五(21:00—21:30)
播出内容:
1、主持人开场:介绍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
2、口述历史:【河源文史】河源粤剧传承历史与现状(上集)
【详细内容】
走在市区老城人聚集的上城、下城小街深巷,不时会听见屋内音响传来的悠扬粤曲。河源现辖各县区尤其是源城区,地处广府、客家中间地带,虽属客家语系,但长期以来,由于语言、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南来粤剧、北入汉剧及花朝戏、采茶戏等均可接受,曲词典雅的粤剧是较早进入河源并盛行一时的剧种。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朝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黄)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曲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极为密切的关系。粤曲注重声腔艺术,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大致分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以梆子、二黄两大腔系为主体,吸收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
“白雪冰肌衬艳妆,踏上千尺万重浪”(粤曲《梦会太湖》)、“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之香夭》)、“身如柳絮随风摆,历劫沧桑无聊赖”(《红烛泪》)中,那典雅的歌词、婉转的旋律、一咏三叹的唱腔,以及曲中传递的历史兴衰、人物命运、家国情怀、情感起落,令人坠入这古典氛围中难以自拔。
粤曲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这是什么曲子呢,父亲?”儿时的我,听着父亲用音质甚好的音响播出来的音乐,神往地问。
“饿马摇铃。”父亲说。
我拿着那个唱片的盒子,上面的曲子名字,美得让人目眩神摇: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平湖秋月……从此,我也爱上了粤剧,也喜欢广东音乐。这曲目的诗意,让我爱上了诗词,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父亲的几抽屉唱片里,有一整套的粤剧《帝女花》,词是著名粤剧剧作家唐涤生所作,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息息相关。贵为一国之主的崇祯帝虽有振兴明朝之心,但朝廷上下乃至他自己,都不愿放弃自身私利,拔一毛以利天下亦不肯为。既得利益者这般心态,天下烽火四起,强邻侵吞了这锦绣江山,剩了一众冤魂,飘荡不散。《帝女花》是粤剧中最经典的一部,其选段《香夭》,更是粤曲中最被广为传唱的小调之一。
粤曲角色行当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民国时期,河源有不少粤剧爱好者
辛亥革命后,被誉为粤剧“四大天王”的白驹荣和千里驹在1917年成功把广东白话引入粤剧,1920年前后,粤剧界已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粤剧便在广东地区流行了起来,今属河源市辖的源城区、紫金县、和平县等地,都有不少拥趸。
源城老人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珠三角难民涌入河源、和平等地,带动了粤剧在今河源地区的发展。
河源城曾有一座粤剧舞台,说明当时粤剧在河源的流行程度。民国廿三年(1934年)元旦,河源县合作事业指导员办事处为推广合作事业,特编定《合作之花》一剧,请三江中学剧团在本城粤剧台公开表演。观者极为踊跃,达3000多人。
1938年5月7日的《河源日报》,刊发了一则民生消息《武生明、杂箱辉拍演武剧》,侧面说明了当年粤剧班在河源的情况。南海人潭辉,花名“杂箱辉”,在戏剧界里打杂,与同班武生明是好友。抗战军兴,河源县经济不景,戏剧演艺事业惨淡,两人失业,只好走街串巷卖药为生,约好收入平分。6日,二人在第一市场附近摆卖药品,到下午2时,共卖得一元多收入,便收摊前往茶楼品茗,茗毕返旅店,2人分钱,而潭辉竟侵吞了些钱,说今天只卖了1元。武生明生疑,要搜查潭辉衣袋,潭辉不肯,二人便吵了起来,随后动手斗殴,旅店店主李老板怕打出人命,赶紧出来极力劝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河源县较流行的是粤剧,群众中有不少粤剧爱好者,有些人不仅会弹会唱,还懂得一些粤剧表演。这些粤剧爱好者中,大都是从南海、东莞到河源开店经商或做工的人士,也有一些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粤剧爱好者。在河源经营商号“永祥安”的南海人钟伦,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中共地下党的活动;河源县一中英语老师、东莞人袁容焯等,都是有较好表演才能的粤剧爱好者。本地人里,有一个曾跟马师曾戏班跑龙套的廖伯然,曾到过美国。这些业余粤剧爱好者,在1951年河源县文联成立后,从松散的自娱自乐的爱好者被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粤剧队,从属于县文联,队长由钟伦担任。后来这支粤剧队还曾排演过《九件衣》《三打节妇碑》等粤剧,在源城售票演出,大受欢迎。粤剧队还响应政府号召,到灯塔等地为筑路民工作慰问演出。(魏邕宏《首届河源文联忆述》)
1954年3月,河源县工会联合会工人粤剧队在春节期间进行了宣传演出。1955年,省文化厅指定广州市原“东方粤剧团”归河源县管理,改名为“洛阳春粤剧团”,团长吴山月,副团长红光光。该团演出的主要剧目多为古装粤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胡不归》《白蛇传》《穆桂英》《狸猫换太子》等,后上演现代剧《羊城暗哨》,受到省领导多次表扬。
除了河源县城,蓝口、黄田等镇也有业余粤剧团,演出过《九女飞天》《珠江泪》《赤叶河》等剧目。

猜你喜欢
李世晓老师是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茂名市粤剧团董事长、当家文武生,曾荣获中国(东盟)南宁金色殿堂表演金奖。...
粤剧《红头巾》,广东粤剧院出品,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尊敬的老市长黎子流也到场致辞。黎子流老市长赞扬粤剧宗师白驹荣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杰出艺术家,他爱国爱党爱人民,晚会展示了粤剧白派艺术中的闪光点,让观众领略到了粤剧白派艺术的魅力。...
据悉,此次演出的三台大戏,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欧凯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二级演员、广州红豆粤剧团副团长李嘉宜,国家二级演员卢文斌领衔主演。...
据倪惠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从开始编纂至今,一直得到广东各地及港澳地区粤剧界乃至海外粤剧界同仁的支持,许多年过古稀的老专家都参与到编纂工作中。大全不仅展现了粤剧人的大团结,更凝聚了一代粤剧人的心血。...
“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新疆站”在乌鲁木齐大剧院献演粤剧《谯国夫人》,由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偕同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彭庆华等联合主演。...
我协会创演的大型抗疫题材粤剧《使命》前往东坑镇、寮步镇为群众献演。本次演出活动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市文化馆主办,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寮步镇文化服务中心协办的2022年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之精品演出进镇街活动。...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长安粤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东莞市长安镇以戏剧曲艺协会、业余粤剧团成立30周为契机,计划于6月23日开展“长安戏剧曲艺协会成立三十周年活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