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沪剧演员齐聚马桥,共同重温沪剧红色历史
时间:2023-11-05 18:46:36 阅读: 次 作者:今日闵行 古藤马桥
“今天这种场合我从来没看到过,老艺术家过来跟我们讲《芦荡火种》演出背后的故事,很新鲜、有意思!等下还有老电影看……”沪剧爱好者马国华一出紫藤剧院大门,就忍不住跟人分享。
10月31日,随着沪剧《芦荡火种》舞台影像播映交流活动的进行,马桥镇举办的“致敬经典,光影流传”沪剧舞台影像播映周也开幕,周边居民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可以欣赏到多部沪剧怀旧经典影片。
“致敬经典,光影流传”沪剧《芦荡火种》舞台影像播映交流活动现场,参演该剧的不同年代的老中青艺术家及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就创作背景、演出经历和艺术特色,跟观众分享台前幕后精彩故事。在讲述中播放沪剧《芦荡火种》片段集锦,历代演出的生动画面一一展现。
名角儿分享创作及表演经历
如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沪剧表演艺术家汪华忠说,1959年他刚进沪剧院,一开始演通讯员,但他从小喜欢贾派唱腔,时常观察模仿饰演陈天民的贾老师的表演,后来贾老师因声带得病不能演唱,领导安排他试试,录像一看,行!1979年演出时40岁,今年已81岁,不过他现场亮了一嗓子,浑厚且有穿透力,台下观众为之一惊。
1960年出生的凌月刚曾扮演过刁德一。他说前辈邵滨孙和马长礼演得很成功,邵滨孙舞台艺术60年专场演出中马长礼对邵老说:你才是刁德一,我是刁德二!“压力大,仔细研究剧本,吸取前辈精准的地方并扬长避短”,他说,形体动作节奏的把控对舞台表演非常重要,仔细研究人物内心,塑造出来的才贴切真实。
讲述中穿插不同年代演出片段
饰演胡传奎的金玉明称,胡司令形象粗犷,自己跟他距离太大,所以“从头到尾都是假的,造型的耳朵经常掉下来,有次休息时被人问耳朵怎么肿得一塌糊涂?”“说明造型师做得很成功”,金玉明说:“当时找不到感觉,从造型上找,有时一张面孔要做4个半小时,试各种声音,看哪种合适,导演和化妆造型给了我信心,同事不厌其烦地帮着配戏”。
为演好胡传奎,做了假耳朵
演阿庆嫂的沈惠中分享了前辈丁是娥创作角色形象的故事,“丁老师饰演过三位不同农村女性形象,但还是有区别的”,本分的农妇戴花,有钱的太太戴钻,丁是娥老师看到灯笼须,觉得很活络,很适合阿庆嫂这个角色,就戴这个了!服装,裙子太长,改掉,装个袋袋,用细节体现阿庆嫂的灵活,“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是非常讲究的”;另一“阿庆嫂”程臻表示,能传承经典剧目、塑造经典角色是最大的幸福,会根据影像资料学习琢磨老艺术家的作品,以敬畏的心传承好。
钱思剑在剧中扮演指导员郭建光,养伤期间得到百姓照顾。他牢牢把握“浓浓鱼水情、深深战友情、机智又勇敢”这个主线塑造角色,“芦苇荡环境恶劣,有的战士昏过去了,指导员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他”。
从舞台到影像,越来越多的人欣赏
沪剧在马桥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记者发现,走出剧场的观众几乎每人都能唱上两句。马国华是沪剧爱好者,也是镇文体中心工作人员,“这种形式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说自己也演过《芦荡火种》,“我演刁德一,听了今天这些艺术家分享表演经历、对角色塑造的精益求精,非常受用,下次再演刁德一时也会学习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影像技术的进步,沪剧开始尝试从舞台的形式转变成影像的形式播映,上海沪剧院党总支副书记蔡伟认为,沪剧的影像化为沪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也让更多观众通过大屏幕观看沪剧的表演,扩大沪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村里的阿姨姆妈们有眼福了
据悉,上海沪剧院跟马桥镇结对已有40多年,剧院演员经常到镇里给沪剧爱好者上课,近期沪剧舞台影像播映周活动中又为马桥镇文体中心提供了多部经典沪剧影片,让马桥的沪剧爱好者近距离感受沪剧影像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交流的形式对沪剧的普及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上海沪剧院拟将马桥镇作为全市百镇联盟示范点,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推广普及,进一步推动沪剧文化的传承创新,通过荧屏让更多人了解沪剧。“早期沪剧朴实无华,传统剧目深入人心,近代沪剧改革创新,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现代沪剧紧跟时代,经典名作影响深远,上海沪剧院拿出40年来的影像资料让居民观赏,希望大家能喜欢”,蔡伟说。
《芦荡火种》2016年版的导演、90多岁的周中庸,通过写信的形式表达“致敬经典,光影流传,感谢马桥,感谢剧院”。
青年演员现场演绎《芦荡火种》折子戏片段《智斗》
现场观众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沪剧青年演员现场演绎沪剧《芦荡火种》折子戏片段《智斗》,感悟从芦苇荡中走出来的革命队伍的鲜活事迹,重温沪剧红色历史。活动周启动后居民还欣赏了电影版沪剧《芦荡火种》,之后至11月16日紫藤剧场将持续播映《大雷雨》《红灯记》《心有泪千行》《碧落黄泉》《敦煌女儿》等大家熟悉的影片。
10月31日,随着沪剧《芦荡火种》舞台影像播映交流活动的进行,马桥镇举办的“致敬经典,光影流传”沪剧舞台影像播映周也开幕,周边居民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可以欣赏到多部沪剧怀旧经典影片。
经典剧目60多年代代相传
沪剧唱腔悠扬动听,表演细腻传神,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上海地方剧种。《芦荡火种》由上海人民沪剧团1959年改编演出,讲述抗战时期常熟地下党组织和群众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故事,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成为沪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后有不同年代艺术家精彩演绎。“致敬经典,光影流传”沪剧《芦荡火种》舞台影像播映交流活动现场,参演该剧的不同年代的老中青艺术家及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就创作背景、演出经历和艺术特色,跟观众分享台前幕后精彩故事。在讲述中播放沪剧《芦荡火种》片段集锦,历代演出的生动画面一一展现。

名角儿分享创作及表演经历
如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沪剧表演艺术家汪华忠说,1959年他刚进沪剧院,一开始演通讯员,但他从小喜欢贾派唱腔,时常观察模仿饰演陈天民的贾老师的表演,后来贾老师因声带得病不能演唱,领导安排他试试,录像一看,行!1979年演出时40岁,今年已81岁,不过他现场亮了一嗓子,浑厚且有穿透力,台下观众为之一惊。
1960年出生的凌月刚曾扮演过刁德一。他说前辈邵滨孙和马长礼演得很成功,邵滨孙舞台艺术60年专场演出中马长礼对邵老说:你才是刁德一,我是刁德二!“压力大,仔细研究剧本,吸取前辈精准的地方并扬长避短”,他说,形体动作节奏的把控对舞台表演非常重要,仔细研究人物内心,塑造出来的才贴切真实。

讲述中穿插不同年代演出片段
饰演胡传奎的金玉明称,胡司令形象粗犷,自己跟他距离太大,所以“从头到尾都是假的,造型的耳朵经常掉下来,有次休息时被人问耳朵怎么肿得一塌糊涂?”“说明造型师做得很成功”,金玉明说:“当时找不到感觉,从造型上找,有时一张面孔要做4个半小时,试各种声音,看哪种合适,导演和化妆造型给了我信心,同事不厌其烦地帮着配戏”。

为演好胡传奎,做了假耳朵
演阿庆嫂的沈惠中分享了前辈丁是娥创作角色形象的故事,“丁老师饰演过三位不同农村女性形象,但还是有区别的”,本分的农妇戴花,有钱的太太戴钻,丁是娥老师看到灯笼须,觉得很活络,很适合阿庆嫂这个角色,就戴这个了!服装,裙子太长,改掉,装个袋袋,用细节体现阿庆嫂的灵活,“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是非常讲究的”;另一“阿庆嫂”程臻表示,能传承经典剧目、塑造经典角色是最大的幸福,会根据影像资料学习琢磨老艺术家的作品,以敬畏的心传承好。
钱思剑在剧中扮演指导员郭建光,养伤期间得到百姓照顾。他牢牢把握“浓浓鱼水情、深深战友情、机智又勇敢”这个主线塑造角色,“芦苇荡环境恶劣,有的战士昏过去了,指导员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他”。
从舞台到影像,越来越多的人欣赏
沪剧在马桥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记者发现,走出剧场的观众几乎每人都能唱上两句。马国华是沪剧爱好者,也是镇文体中心工作人员,“这种形式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说自己也演过《芦荡火种》,“我演刁德一,听了今天这些艺术家分享表演经历、对角色塑造的精益求精,非常受用,下次再演刁德一时也会学习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影像技术的进步,沪剧开始尝试从舞台的形式转变成影像的形式播映,上海沪剧院党总支副书记蔡伟认为,沪剧的影像化为沪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也让更多观众通过大屏幕观看沪剧的表演,扩大沪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村里的阿姨姆妈们有眼福了
据悉,上海沪剧院跟马桥镇结对已有40多年,剧院演员经常到镇里给沪剧爱好者上课,近期沪剧舞台影像播映周活动中又为马桥镇文体中心提供了多部经典沪剧影片,让马桥的沪剧爱好者近距离感受沪剧影像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交流的形式对沪剧的普及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上海沪剧院拟将马桥镇作为全市百镇联盟示范点,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推广普及,进一步推动沪剧文化的传承创新,通过荧屏让更多人了解沪剧。“早期沪剧朴实无华,传统剧目深入人心,近代沪剧改革创新,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现代沪剧紧跟时代,经典名作影响深远,上海沪剧院拿出40年来的影像资料让居民观赏,希望大家能喜欢”,蔡伟说。
《芦荡火种》2016年版的导演、90多岁的周中庸,通过写信的形式表达“致敬经典,光影流传,感谢马桥,感谢剧院”。

青年演员现场演绎《芦荡火种》折子戏片段《智斗》
现场观众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沪剧青年演员现场演绎沪剧《芦荡火种》折子戏片段《智斗》,感悟从芦苇荡中走出来的革命队伍的鲜活事迹,重温沪剧红色历史。活动周启动后居民还欣赏了电影版沪剧《芦荡火种》,之后至11月16日紫藤剧场将持续播映《大雷雨》《红灯记》《心有泪千行》《碧落黄泉》《敦煌女儿》等大家熟悉的影片。
11月7日,13:00—15:00《红灯记》
11月9日,13:00—15:00《心有泪千行》
11月14日,13:00—15:00《碧落黄泉》
11月16日,13:00—15:00《敦煌女儿》
地点:富卓路120号紫藤剧场
凭票入场(门票请咨询马桥镇各居村委)
11月9日,13:00—15:00《心有泪千行》
11月14日,13:00—15:00《碧落黄泉》
11月16日,13:00—15:00《敦煌女儿》
地点:富卓路120号紫藤剧场
凭票入场(门票请咨询马桥镇各居村委)
猜你喜欢
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将为大家带来一场沪剧演出。剧团成立至今,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根据沪剧迷们的现场反馈,特在众多沪剧经典剧目中挑选出反响最好的唱段,组成一场折子戏。...
7月30日青浦有戏 优秀红色沪剧《母子岭》将在青浦区文化馆文化剧场(青浦区公园路78号)演出,免费抢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