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圣|晋商的“纨绔子弟”晋剧一代名人——韩子谦
时间:2023-12-19 19:53:30 阅读: 次 作者:李晋圣
祁县人素以“多财善贾”而著称于世,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名商巨贾称雄海内。他们凭借雄厚的资财,修建深宅大院,自创或资助戏剧班社。现存的祁县古城、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可见其往昔商铺宅邸的豪华气派,由他们创立的众多戏班和创制的中路梆子型制以及捧“红”的一个个名角,至今传流不止。
晋剧原称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它植根于山西中心的晋中祁县、太谷等区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近二百年来,这枝独特的戏剧艺术之花,以其激越豪迈的艺术魅力,不仅受到三晋乡亲父老的喜爱,还流传到冀、秦、蒙、甘、川等省区的广大乡村以及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而晋剧的创建、繁盛和流传都与晋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祁县晋剧古和今》等有关资料记载,自清中叶至民国初年间,活跃在晋中一带的戏班和票社承办者大多为巨商、财主、店主等,其资金来源大部分靠这些商贾资助。
在众多的晋商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便是韩子谦其人。他出生于祁县富商家庭,行五,人称韩五少。年轻时上了太谷铭贤学校,后又到太原市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于1925考入了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两年后转入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1930年左右,在同时取得两校毕业文凭后回到祁县。1945年日寇投降后到祁县中心国民学校教语文。1946年祁县中学恢复时进入祁中任教。1952年春调入山西省文化局,在太原市省晋剧二团任导演,1957年因故离职,住太原南市街。1968年10月份回到祁县,1980年在祁县艺校义务任教,1981年后半年,回家养病,直到去世。
三十年代,他家在祁县城开设福聚煤油公司,迫切需要他这个文化人来经营这样大的产业。但他本人却视钱财如粪土,视宦海为苦海,置“西洋败子”的骂名于不顾,一心一意与“戏子”为伍,志在晋剧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改革。韩子谦通过在戏剧艺术院校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又通过文明戏演出的艺术实践,他的编、导、演的艺术才华日益显露。回到祁县后通过参加晋剧票社的活动,又深深地迷恋上了晋剧艺术。为了通晓晋剧艺术,他还把狗蛮师傅请到自己家中,拜这位誉满三晋的一代名鼓师为师傅。他于每年冬季立锅灶、设暖房,专请晋剧艺术名流前来聚会,互相切磋技艺,从而吸引了晋剧艺术和文化造诣颇高的票友许维藩、何芳圃、渠顺斋、郭少仙等百余人参与其中,一心一意地学习和研究晋剧的表演艺术。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发动成立了祁县戏曲研究社,系统地对晋剧的剧本、音乐、声腔和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改革。在狗蛮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祁县戏曲研究社的实践活动,使他与晋剧中路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韩子谦的晋剧艺术研究也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韩子谦虽然出身于富庶家庭,却有着一颗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祁县沦陷后,他拒不张贴中日亲善之类的对联,他以为母亲丁忧为名,在门上贴一灰纸,书写两个很大的“守制”两个字;他专门把祖母的佛堂扩大,终日闭门不出,日本人来时,他就装着念经,不屑一顾。后来又有人动员他参加新民会,遭到他严辞拒绝。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出来工作,真正实践了他“不事外寇”的诺言。抗美援朝时期,他将儿子送到志愿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而他也随剧团奔波到张家口,天津,北京等地,慰问换防的志愿军部队。
祁县刚解放,祁县中学的魏仰文、蔡立夫、郭少仙、韩子谦等人发起,由教导处和学生会联合成立了剧社,韩子谦为负责人之一。他根据祁县1948年7月7日下午7时解放这一时间,把该剧社起名为“三七”剧社。首先排演了一部由现代诗人阮章竞创作,剧情反映老解放区的贫苦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在党的领导下起来斗地主闹翻身的歌剧。歌剧《赤叶河》,由三、四班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而成,先在祁中大成殿前演出,后又在县城财神庙戏台上演出,一时轰动祁县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接着韩子谦又导演了歌剧《白毛女》,有力地配合了祁县的土改运动。这时,北京和平解放后的傅作义部队进行改编,剧社又到起义部队演出,推动了部队的忆苦教育和整编工作的进行。以后,韩子谦还执导了改编后的歌剧《刘胡兰》。
他在实践中,对晋剧旧乱弹进行了许多创新和改革,创编了许多花样多、板眼严、尺寸好、格调新的唱腔。比如他对演《芦花》不只要求“恨”还要表现出一定的“苦”和“疼”;《坐窑》要有寒苦气氛;《击鼓骂曹》还要体现出一定的“理”,及体现出敢于“骂曹”的内在因素;因而被誉为“乱弹王”。
1952年春,韩子谦调入山西省文化局,在太原市省晋剧二团任导演。这一时期,是他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他导演的《双蝴蝶》演出后,轰动了省城太原。在太原大中市剧场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历经数月而不衰。观众反映此剧新鲜,感染力强,此剧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第一,韩子谦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哭灵》一场戏,使剧中悲剧气氛异峰突起, 感人心肺,扣人心弦。第二,韩子谦在周荣师傅的帮助下,把舞台上濒临失传的多首晋剧“苦相思”,运用到《楼台会》的唱腔和表演中,造成了强烈的悲感气氛。著名琴师刘柱曾说;“我通过子谦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带来的《苦相思》”。第三,在大段的唱腔中加进“苦相思”音乐,深深地刺激和感染了著名演员孙福娥、筱桂芬的表演情绪,他们把梁祝两人的感情交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刻画的恰到好处,看得群众犹如身临其境,同悲同泣。
韩子谦在导演《白蛇传》一剧时,他将剧本中白蛇被圧入雷峰塔的情节,改为白娘子率虾兵蟹将斗败法海,实现大团圆的结局,打破了旧剧本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剧本的思想内涵。他还在该剧《断桥》一折戏中,为白素贞的一大段唱腔中设计揉合进了24个“苦相思”曲牌,创造了晋剧“苦相思”使用的历史之最。
韩子谦还排导了《西厢记》这出完全不同于《双蝴蝶》风格的喜剧,并在其唱腔方面加以改革,在表演上也有所创新。他导演的《张羽煮海》一剧也十分成功。
由于韩子谦对晋剧艺术的刻苦钻研,在省晋剧二团繁忙的排练和演出之余,他还编写出了《论中路梆子的音乐和唱腔》等三篇研究文章,发表在一九五七年的《山西日报》及其它文艺杂志上。这些论著以其独特的见解,阐述了他对晋剧艺术和晋剧改革的看法,并对当时的文艺戏剧政策和剧团以及演职人员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作了实事求是的批评。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和批评,受到了一些同志和领导的误解,他被错误的遣退离团,造成了一生中的遗憾。
韩子谦见的广、会的多、造诣深。1981年,他被专门请到省晋剧院,录制了好多各种行当的优秀唱腔片段,为晋剧的传统艺术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唱腔音响资料。如现在王爱爱的《教子》,大同晋剧团演出的《英台抗婚》中,就揉进使用了许多韩子谦的唱腔艺术。在十年动乱中,他还利用为毛主席诗词谱写晋剧唱段的机会,借以保留下来一些很好的传统唱腔。
韩子谦晚年,他自愿义务为祁县艺校学员任教,他拖着病体为学员们说戏,假牙掉下来,干脆扔在一旁,规定的两个小时授课时间过去了,领导过来劝阻,他就苦苦要求,请求继续讲下去,有一次竟累得瘫在讲台上,他为晋剧传统艺术的传承,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1983年正月29日,这位晋剧界的名人;晋剧艺术上的一代传人;祁县“票史”上卓有建树的承前启后式人物,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路程,与世长辞了。
作者简介
李晋圣,1952年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晋中市戏剧家学会理事,喜欢文学和诗词习练写作,曾被评为祁县最美著书人。其编著的《祁县晋剧古和今》一书,获晋中市社科联优秀奖。喜欢音乐创作和midi音乐制作,创作的歌曲、秧歌、晋剧等多个文艺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选播,并获祁县县委宣传部、祁县文联和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表彰奖励。其创作的《古村新韵、和美家园——祁县修善村村歌》在2023年中国村歌大赛决赛中获三等奖。
晋剧原称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它植根于山西中心的晋中祁县、太谷等区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近二百年来,这枝独特的戏剧艺术之花,以其激越豪迈的艺术魅力,不仅受到三晋乡亲父老的喜爱,还流传到冀、秦、蒙、甘、川等省区的广大乡村以及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而晋剧的创建、繁盛和流传都与晋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祁县晋剧古和今》等有关资料记载,自清中叶至民国初年间,活跃在晋中一带的戏班和票社承办者大多为巨商、财主、店主等,其资金来源大部分靠这些商贾资助。

三十年代,他家在祁县城开设福聚煤油公司,迫切需要他这个文化人来经营这样大的产业。但他本人却视钱财如粪土,视宦海为苦海,置“西洋败子”的骂名于不顾,一心一意与“戏子”为伍,志在晋剧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改革。韩子谦通过在戏剧艺术院校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又通过文明戏演出的艺术实践,他的编、导、演的艺术才华日益显露。回到祁县后通过参加晋剧票社的活动,又深深地迷恋上了晋剧艺术。为了通晓晋剧艺术,他还把狗蛮师傅请到自己家中,拜这位誉满三晋的一代名鼓师为师傅。他于每年冬季立锅灶、设暖房,专请晋剧艺术名流前来聚会,互相切磋技艺,从而吸引了晋剧艺术和文化造诣颇高的票友许维藩、何芳圃、渠顺斋、郭少仙等百余人参与其中,一心一意地学习和研究晋剧的表演艺术。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发动成立了祁县戏曲研究社,系统地对晋剧的剧本、音乐、声腔和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改革。在狗蛮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祁县戏曲研究社的实践活动,使他与晋剧中路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韩子谦的晋剧艺术研究也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韩子谦虽然出身于富庶家庭,却有着一颗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祁县沦陷后,他拒不张贴中日亲善之类的对联,他以为母亲丁忧为名,在门上贴一灰纸,书写两个很大的“守制”两个字;他专门把祖母的佛堂扩大,终日闭门不出,日本人来时,他就装着念经,不屑一顾。后来又有人动员他参加新民会,遭到他严辞拒绝。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出来工作,真正实践了他“不事外寇”的诺言。抗美援朝时期,他将儿子送到志愿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而他也随剧团奔波到张家口,天津,北京等地,慰问换防的志愿军部队。
祁县刚解放,祁县中学的魏仰文、蔡立夫、郭少仙、韩子谦等人发起,由教导处和学生会联合成立了剧社,韩子谦为负责人之一。他根据祁县1948年7月7日下午7时解放这一时间,把该剧社起名为“三七”剧社。首先排演了一部由现代诗人阮章竞创作,剧情反映老解放区的贫苦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在党的领导下起来斗地主闹翻身的歌剧。歌剧《赤叶河》,由三、四班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而成,先在祁中大成殿前演出,后又在县城财神庙戏台上演出,一时轰动祁县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接着韩子谦又导演了歌剧《白毛女》,有力地配合了祁县的土改运动。这时,北京和平解放后的傅作义部队进行改编,剧社又到起义部队演出,推动了部队的忆苦教育和整编工作的进行。以后,韩子谦还执导了改编后的歌剧《刘胡兰》。
他在实践中,对晋剧旧乱弹进行了许多创新和改革,创编了许多花样多、板眼严、尺寸好、格调新的唱腔。比如他对演《芦花》不只要求“恨”还要表现出一定的“苦”和“疼”;《坐窑》要有寒苦气氛;《击鼓骂曹》还要体现出一定的“理”,及体现出敢于“骂曹”的内在因素;因而被誉为“乱弹王”。
1952年春,韩子谦调入山西省文化局,在太原市省晋剧二团任导演。这一时期,是他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他导演的《双蝴蝶》演出后,轰动了省城太原。在太原大中市剧场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历经数月而不衰。观众反映此剧新鲜,感染力强,此剧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第一,韩子谦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哭灵》一场戏,使剧中悲剧气氛异峰突起, 感人心肺,扣人心弦。第二,韩子谦在周荣师傅的帮助下,把舞台上濒临失传的多首晋剧“苦相思”,运用到《楼台会》的唱腔和表演中,造成了强烈的悲感气氛。著名琴师刘柱曾说;“我通过子谦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带来的《苦相思》”。第三,在大段的唱腔中加进“苦相思”音乐,深深地刺激和感染了著名演员孙福娥、筱桂芬的表演情绪,他们把梁祝两人的感情交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刻画的恰到好处,看得群众犹如身临其境,同悲同泣。
韩子谦在导演《白蛇传》一剧时,他将剧本中白蛇被圧入雷峰塔的情节,改为白娘子率虾兵蟹将斗败法海,实现大团圆的结局,打破了旧剧本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剧本的思想内涵。他还在该剧《断桥》一折戏中,为白素贞的一大段唱腔中设计揉合进了24个“苦相思”曲牌,创造了晋剧“苦相思”使用的历史之最。
韩子谦还排导了《西厢记》这出完全不同于《双蝴蝶》风格的喜剧,并在其唱腔方面加以改革,在表演上也有所创新。他导演的《张羽煮海》一剧也十分成功。
由于韩子谦对晋剧艺术的刻苦钻研,在省晋剧二团繁忙的排练和演出之余,他还编写出了《论中路梆子的音乐和唱腔》等三篇研究文章,发表在一九五七年的《山西日报》及其它文艺杂志上。这些论著以其独特的见解,阐述了他对晋剧艺术和晋剧改革的看法,并对当时的文艺戏剧政策和剧团以及演职人员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作了实事求是的批评。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和批评,受到了一些同志和领导的误解,他被错误的遣退离团,造成了一生中的遗憾。
韩子谦见的广、会的多、造诣深。1981年,他被专门请到省晋剧院,录制了好多各种行当的优秀唱腔片段,为晋剧的传统艺术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唱腔音响资料。如现在王爱爱的《教子》,大同晋剧团演出的《英台抗婚》中,就揉进使用了许多韩子谦的唱腔艺术。在十年动乱中,他还利用为毛主席诗词谱写晋剧唱段的机会,借以保留下来一些很好的传统唱腔。
韩子谦晚年,他自愿义务为祁县艺校学员任教,他拖着病体为学员们说戏,假牙掉下来,干脆扔在一旁,规定的两个小时授课时间过去了,领导过来劝阻,他就苦苦要求,请求继续讲下去,有一次竟累得瘫在讲台上,他为晋剧传统艺术的传承,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1983年正月29日,这位晋剧界的名人;晋剧艺术上的一代传人;祁县“票史”上卓有建树的承前启后式人物,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路程,与世长辞了。
作者简介
李晋圣,1952年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晋中市戏剧家学会理事,喜欢文学和诗词习练写作,曾被评为祁县最美著书人。其编著的《祁县晋剧古和今》一书,获晋中市社科联优秀奖。喜欢音乐创作和midi音乐制作,创作的歌曲、秧歌、晋剧等多个文艺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选播,并获祁县县委宣传部、祁县文联和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表彰奖励。其创作的《古村新韵、和美家园——祁县修善村村歌》在2023年中国村歌大赛决赛中获三等奖。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