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沪剧《同舟》对全过程民主之演绎
时代的命题,艺术的华彩。长宁沪剧团的《同舟》以小见大,以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日常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勇担新世纪的文化使命。以汪海洋为代表的基层干部顺民意、聚民智。通过他们的故事,使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法律知识得到了普及。
在刚过去的3月,上海长宁沪剧团又一部原创沪剧《同舟》登上了上海虹桥艺术中心舞台。依旧是一部鲜活的、接地气的、富有上海国际大都市基层街区干部工作特色的作品,其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在于它第一次用戏剧审美语汇表现了一个全新的理念,这就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理解与领悟
演绎“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是《同舟》这部沪剧的核心主旨。主创人员必须自己先要深刻理解与领悟,否则这部戏就有可能是公式化、口号式的,难以被观众所接受。“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是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社区治理,在征询法律草案意见建议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完整的制度程序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由此想到了与《同舟》同时登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的《千里江山图》,后者根据孙甘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表现了“人民就是江山”的主旨,这两部舞台剧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凸显了“人民”的重要地位。“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民是主人,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从学习到真正理解,再到运用舞台形象与戏剧动作进行演绎,这对一剧之本的编剧是巨大的考验。
陈甦萍作为长宁沪剧团一团之长,敢于抓住这一时代命题进行创排,显示出她的政治觉悟,以及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她把编剧的重任交给了与剧团合作多次的编剧徐正清。长宁沪剧团获得的上海新剧目优秀剧目奖、第六届长江戏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的沪剧《小巷总理》,正是出自徐正清之手。他通过一次次下生活走访虹桥街道社区,深耕细作、反复打磨,取名《同舟》的剧本终于完成。他从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化的理解到深度领悟,成为成功塑造主人公汪海洋的基础,剧中好几个小故事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从而使这部沪剧具有了生活的真实温度。导演张仲年接力,把这部有鲜明生活质感的剧本给予再审视,并将其游刃有余地呈现在舞台上。
沪剧《同舟》
锁的有形与无形
全剧矛盾对立不断,均为市民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给流浪猫喂食、小区里乱停车等。保安没收了在公园里钓鱼老伯的鱼竿,小区居民邹雪峰跑出来打抱不平,指出公园管理部门没有立法权。“告诉你所有法律法规,都必须通过人大讨论公布以后才能实施,否则就是违法!”这位小伙子说得理直气壮。虽然他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河道只要是在公园里,公园就有管理权和财产归属权,别人来钓公园放养的鱼,就是侵犯了私有财产,但至少显示出以邹雪峰为代表的当代年轻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剧中最引人关注的事件有二,第一件事关振华、中兴两个小区的邻里纠纷,一扇铁门一把铁锁,锁住了居民的通道,怨声载道的人们不得不绕更大的圈子出行,既费时又费力;另一件是关于老年人遭受家庭冷暴力的问题。这两件事情均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因而在观众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是有不少市民并没有从法制观念上认识到这两件事情的严重性,一堵墙一把铁锁是有形的,而老人遭遇的精神冷暴力却是无形的,这给个体生命带来了痛苦与心理压力。无论是有形的锁还是无形的锁,都锁住了人心,让人难以心平气和,号称“魔都”的光鲜亮丽的现代化上海,不该有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与叹息。
戏一开场,就传来了“哐啷啷”震耳欲聋的摇晃铁门的声音,震得人心惊肉跳。原来是一位老伯在泄愤,一大清早跑来摇铁门,你不让我走,我就让你不得安宁。结果吵得隔壁小区靠近铁门的居民陆阿姨无法休息、头痛心慌,两个相邻小区矛盾升级,争执不断。
汪海洋是街道党建办公室主任兼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上海虹桥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上海第一家。面对紧张的邻里关系,汪海洋该如何解决铁锁矛盾,到底是该打开还是继续锁上?这是对汪海洋工作能力与智慧的考验。结果他不仅耐心开导并做通了两个小区居委会书记的工作,其中一位书记还是他的妻子,还请来双方的居民代表到市民议事厅来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经过十五次民主协商与讨论磨合,两个小区通过无记名投票最终全票通过,打开了铁锁,推倒了围墙,化干戈为玉帛,充分显示出基层干部对民意、民心、民主的尊重。
如果说推倒围墙打开铁锁涉及两个相邻小区众人的利益,那么退休教师宋云芬的遭遇既是个人的,又具有一定的老年群体的代表性。她的退休工资全被她女儿陶明娟拿走保管,这使老人完全丧失了经济自主权。她想请护工,女儿说她不领市场行情。想去养老院又遭到女儿的反对。看到女儿每次来都是板着一副冷脸,听着她牢骚满腹的抱怨,宋老太觉得心灰意冷,不愿意成为女儿的拖累,想到了自杀。从法律上讲,女儿陶明娟的冷漠、刺激,无形中增加老人的精神压力,这种行为属于一种冷暴力。老人有权支配自己的养老金,也有权决定去住养老院。这是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律顾问钟律师说的一番话。后来就此引出了《反家暴法的修改条案》讨论,将老人纳入了被保护对象。一如宋云芬的外孙女高中生吴晓燕和她的同学在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草案时,提出的建议被采纳一样。
不过,汪海洋主任考虑问题更加人性化,他及时指出家庭矛盾亲人不能成为仇人,在他和钟律师的细心协调下,宋云芬母女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汪海洋好干部的形象就在解决这些点点滴滴琐碎的矛盾事端中被树立了起来。
给人物注入灵魂
由汝金山作曲的《同舟》音乐优美,唱腔好听,他将唱词与沪剧音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动人的旋律完成个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剧组全体演员则以自己精湛的演技给人物注入了灵魂,不仅是主角戏好看,配角戏也耐看,满台生辉。
沪剧《同舟》
由王斌饰演的男一号汪海洋给人以亲切感,在他身上具有一种善解人意的强大的亲和力,显示出一名优秀干部和“优质老公”所具有的感召力。黄爱忠饰演的具有主人公意识的耿直的市民邹雪峰、朱桢饰演的富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中学生吴晓燕等,同样能精准地把握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演唱吐字清晰,音色清亮,表演质朴自然,把角色的神态、腔调、笑貌、个性特点等演绎得自然而传神,让观众感觉他们就像是身边的左邻右舍,既熟悉又陌生,从而大大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因此,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一唱完,观众必然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演员对这部沪剧的高度认可。沪剧,作为海派文化标志之一,它必须拥有自己深厚的观众基础,长宁沪剧团做到了。
此外,这部沪剧的导演张仲年不靠现代化声光电,不玩弄噱头和舞台概念,而是踏踏实实地以传统沪剧的表现方法,去刻画性情各异的人物,特别是深入到汪海洋这一主要人物精神世界的维度,运用细节尽可能地让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他周边的人和观众产生共情,从而彰显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力量。根据贴近市民生活的剧情,导演以阳光的、现代的、生活化的为全剧基调,舞台处理虚实相间。在铺陈故事的过程中,将几件事情与矛盾摩擦有序地交替进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戏剧节奏张弛有度,从而强化了剧情的兴奋点和趣味性,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形成了舞台上下热烈的呼应。张导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剧场性,没有运用外在的一惊一乍、争执时的肢体语言、寻死觅活的痛苦伤心等外在的表现手段,因为那与上海市民的总体素质不相吻合。他追求生活的自然和诗意,尽可能地拓展新时代主题性表现的维度,从而折射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人文情怀,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同舟》这部沪剧更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时代的命题,艺术的华彩。长宁沪剧团的《同舟》以小见大,以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日常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勇担新世纪的文化使命。以汪海洋为代表的基层干部顺民意、聚民智。通过他们的故事,使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法律知识得到了普及。
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名额有限,还不快来抢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