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掌良

时间:2024-06-24 14:35:06 阅读:
  王掌良,中国剧协会员、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山西省民歌协会名誉主席、榆林市陕北二人台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
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掌良
  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担任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队长。1974年2月被县二人台歌剧团选拨录用为大集体性质的正式人员。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被禁锢了十几年的传统二人台剧(节)目逐步恢复上演,在没有老师,没有音视频资料的情况下,他从本地的一个偏远山区的村里借来五六十年代录制出版的那种留声机放的胶制盘,如饥似渴地反复听反复学,这对他后来的演唱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主演了《走西口》、《卖菜》、《卖碗》、《打金钱》、《挂红灯》等小戏及歌舞节目,还有大型剧目《方四姐》、《刘家庄》、《梅玉配》、《墙头记》等等。

  那时的观众由于多年看不上这些传统的剧(节)目,剧团无论走到哪里这些剧(节)目很受欢迎,有时一天演三场,每场二个半小时以上,所以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一场晚会由他主演的小戏能上三个,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苦累,观众这么热情,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

  基层文艺团体,面对的是基层的观众和较为很差的环境和条件。如住教室、睡地上,睡舞台,甚至睡过牛棚。有时的演出场地和环境更是让没经历过的人不可想象,农村的牛粪、羊粪堆铲平垫上土,上面铺一块布就是舞台,台后是牛圈和羊圈,有的偏远山区没戏台,在老乡和大队的院子里的地上铺上一块布就开演了。没有电,把破布或烂棉花棉纱用铁丝绑在一根棍子上面,点上柴油当照明,等演完后衣服上、嘴里、鼻子里全是烟黑。有些地方不通车,经常坐驴车、步行几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路程,身上还背上乐器、服装和简单的道具,到了演出地,顾不得休息吃饭喝水,就得准备演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冬天或正月里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坐在卡车上,手脚被冻麻木,脸冻得铁青,让风顶的有时觉得呼吸都困难。虽是这样,但它能锤炼人的品格意志,也为他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创造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及空间。直至今日,他还非常留恋那段时光和过程。

  1985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艺术团做演员工作,从小县城到了大城市,从小县团到省团。王掌良十分珍惜这种机遇和环境,勤学习,勤劳动,多流汗报答领导的关怀和期望,报答同志们的帮助和信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利用业余时间亲自多次拜访内蒙专家老师,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的经典、精髓,在后来的演唱、表演,特别是做人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掌良生在河曲,长在河曲,从小听着河曲民歌,看着二人台长大的。河曲是民歌之乡,二人台的发源地之一。现在王掌良的演唱不仅有山西婉转、细腻、柔美的风格,又有内蒙古那种高亢、明亮、起伏跌宕的演唱特点,所以他的演唱,深受内蒙,山西及陕翼周边省区广大民歌二人台爱好者的喜欢和认可。

  王掌良生在河曲,长在河曲,从小听着河曲民歌,看着二人台长大的。河曲是民歌之乡,二人台的发源地之一。现在王掌良的演唱不仅有山西婉转、细腻、柔美的风格,又有内蒙古那种高亢、明亮、起伏跌宕的演唱特点,所以他的演唱,深受内蒙,山西及陕翼周边省区广大民歌二人台爱好者的喜欢和认可。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多家音像公司的邀请,他与山西、内蒙古的二人台名家们和新老艺术家们共同合作录制、出版发行的盒式磁和光碟有《走西口》、《卖菜》、《卖碗》、《压糕面》、《摘花椒》、《撑船》、《闹元宵》、《种洋烟》、《方四姐》、《拉毛驴》、《接婆婆》、《民歌精曲》、《二人台精曲联唱》、《内蒙古民歌》等三十多个;内蒙古、山西、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的民歌二人台几十个(段);为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水命》、《鸣沙湾》演唱主题歌,插曲及片尾曲;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送礼》演唱主题歌;为呼和浩特市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电视剧《遥远的燕山营》;为山西电视台拍摄的音乐电视片《走西口》配唱;多次参加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举办的电视专题片演唱;为内蒙古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大型栏目《西口风》演唱片头曲,录制个人专场节目。

  获奖情况:

  1、2003年10月参加中国首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歌王”大奖

  2、2004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民歌大赛(与苗俊英合作)获得银奖。

  3、与国家一级演员苗俊英合作演唱的新民歌《沙窝窝》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无论在河曲歌剧团还是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的四十年里,他主动装卸车,装卸台,为老师和同事们打捆,背送铺盖。同事谁家搬家,婚丧嫁娶,他总是主动帮忙。坐车总是让他人坐前,住宿总是让老师、年长的同事先住。他不仅是一位演员,更是艺术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孺子牛。

  他当过演员队长,排演办公室主任,多年来主动为团里联系演出台口,带队下乡演出,跑前台,忙剧务,安排吃住行,安排演出节目,搞后勤服务,从没叫苦喊累,更没有获得额外报酬,直至退休前他从没有离开过他热爱的舞台,在公益性的活动中,他主动请缨,积极参加。多年来,他培养了近百名年轻演员,以自己的经历教他们怎样做人,认真演戏,看到年轻一代的成长进步,他打心眼里无比高兴。他给自己起了个网名“人梯”,后在別人再三劝说下改为现在的“热心”。

  2013年他光荣退休,被聘为山西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在团长的岗位上,他一边管理,一边给团员授课,教唱,排戏,还要带他们到处演出。在他的辛勤的指导下这个成立不到10年时间的年轻团队,获得了多项殊荣。队伍整体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演(奏)员个个得到了锻炼和很大的进步。现在这支团队已经走出了河曲,足迹遍及晋陕蒙冀甘宁一带。演出剧目15台有余,2011年至今已参加忻州市十一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并获得多个奖项,名列全市第一;2014年至今,“保利情•西口风”,已在山西、呼和浩特、北京、衡水、武汉、长沙、潜江、合肥、南京、赣州、吉安等地保利大剧院上演30余场;2015年9月参加中国游牧文化节暨全国首届二人台大赛荣获剧目、个人表演等九个奖项;2015年7月参加“晋陕蒙冀甘宁“六省区文化交流展演共20余场。近年来先后有多名优秀演员参加央视、省市电视台文艺栏目活动并获得多个奖项。2017年7、8、9月三次赴北京恭王府展演河曲民歌二人台非遗精品节目,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及高度赞誉。2018年8月配合县委政府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音乐家协会成功举办了“晋冀陕蒙甘宁”全国二人台艺术交流展演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民间文艺“说唱 小戏 音舞”展演活动,受到各省(区)市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2019年艺术团创作排演的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同喜同喜》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资助并在全国范围巡演30场。

  2020年2月为讴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英雄,致敬人间大爱,与王春共同创作了诗朗诵《情怀》、与鲁忻民创作二人台联唱《打赢疫情阻击战》。2020年11月21日——25日 由王掌良团长带队,(邬光、贾杰 鲁晋春、乔通演唱的河曲民歌《三天路程两天到》)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广东省文联、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同时(邬光、贾杰 鲁晋春、乔通、胡秀珍、王佳、白秋香、杨慧、刘彦良、张斌共同表演的河曲民歌《打蓝靛》)参加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民歌)初评比赛并入围决赛;随后又去深圳、广州等地参加“天南地北河曲人”交流演出。

  2021年6月28日,在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王掌良任总导演的一台《永远跟党走》大型文艺晚会在临隩公园广场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2021年12月16日----20日,由王掌良、刘延凤创作编导的原生民歌《打蓝靛》入选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活动。

  2022年年底,王掌良又怀着一份对黄河的眷恋,靠着儿时的记忆,创作编排了一首原生情景说唱民歌《黄河扳船汉》,展现给河曲的父老乡亲,并希望它继续传唱下去。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河曲的几年里,他把自己回归到了他青年时候起点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他的根,牵动着他的魂,那里的艺术发展了,年轻的孩子们进步了,这就是他心愿和骄傲,他说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把孩子们扶上台阶一节,对他这个年过花甲之人来说,那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人常说“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王掌良就是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痴者,他把二人台艺术溶在自己的血液中,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他热爱的艺术事业,把他所学和有限的年龄无私地毫无保留地贡献在生他,养他的故乡。他正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张国光 整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