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东路二人台:岁月长河中的民间瑰宝

时间:2025-02-21 13:22:38 阅读:
在尚义这片被风土人情深深浸润的土地上,东路二人台宛如一颗稀世明珠,在漫长岁月的精心雕琢下,散发着无可比拟的迷人魅力。它不单单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部鲜活的民俗志,深深镌刻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尚义人紧紧相连。

尚义东路二人台的故事,要从清朝末年讲起。彼时,走口外的移民潮汹涌澎湃,晋陕冀等地的百姓背井离乡,成群结队地涌入尚义、康保一带开荒种地。他们象文化的使者,把内地丰富多彩的民歌、秧歌、道情等民间艺术带到这片陌生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这些艺术形式在尚义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与当地豪迈奔放的草原文化相互交织、深度融合,历经时光的沉淀,逐渐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东路二人台。起初,尚义东路二人台不过是农民们农闲时的自娱自乐。劳作之余,他们自发聚集起来,三两成群,学唱那些质朴的民间小调。从最初的二人对唱、坐唱莲花落开始,那或悠扬或欢快的歌声,便在田间地头、庭院村落间悠悠飘荡。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每一句唱词,都诉说着平凡日子里的酸甜苦辣。那是他们在繁重劳作后心灵的慰藉,也是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表达。
尚义东路二人台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淌,二人台不再满足于小小的角落。它从简单的演唱形式,逐步发展成热闹的打地摊表演。夜幕降临,村民们用木杆吊着棉球蘸着油捅里的柴油点亮照明,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简陋场地里,全情投入,尽情展现着自己的才艺。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饱含着对艺术的热爱,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后来,二人台更是登上了土台子,成为乡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一些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蹦蹦儿”戏班异常活跃。他们仿佛不知疲倦的候鸟,一年四季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所到之处,欢声笑语与那令人陶醉的二人台唱腔交织在一起,成为乡村最温暖的记忆。像七甲乡大六号的常有禄,绰号”愣板头”,贲红的“官印”“万人迷”“油钵子”“水上飘”等民间艺人,凭借着炉火纯青的技艺,在当地声名远扬,成为百姓心中熠熠生辉的明星。他们表演的《烂席片》《瞎子观灯》《窜河湾》《老少换妻》等剧目,选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活泼。这些剧目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百姓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人倍感亲切,深受大家的喜爱。那时的二人台,条件十分艰苦。主角常常由男扮女装,服装道具极为简单,不过是几件旧衣裳、几样简易的小道具。演出场地也没有太多讲究,舞台可以是粗糙的土台,也能是空旷的打土摊。但正是这种接地气的质朴,让二人台得以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与百姓的生活紧紧相依,成为他们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

在尚义东路二人台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乐器演奏艺人,他们就象幕后的无名英雄,默默为二人台的发展添砖加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的北派横笛演奏家冯子存,解放前在尚义一带卖艺时,那出神入化的笛子演奏技艺,让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吹破天”。他的笛声仿佛有一种魔力,或清脆悦耳,或婉转悠扬,为二人台的音乐注入了灵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后来,又出现了人称“吹塌天”的张补林,解放后他在张家口艺校任教,将二人台的演奏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人,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延续。还有“坐匠”二来成、四胡能手“锯倒山”等,他们用手中的乐器,奏响了尚义二人台发展的动人乐章,为它的流传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解放后尚义东路二人台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西路二人台,也叫西口调,如同一股清泉,逐渐向东流淌而来。西路二人台曲调婉转动听,动作活泼新颖,一传入尚义,便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从内蒙嫁到尚义田家窑的一位姓武的姑娘,最早将西路二人台的曲调带到这里。后来,任佩枝等内蒙女学生来到尚义中学读书,她们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西路二人台在尚义的传播。从此,西路二人台在尚义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与东路二人台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尚义二人台在乐器方面也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原来只有笛子、四胡的基础上,增添了扬琴、三弦、四块瓦等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就像为一幅绚丽的画卷添上了更加丰富的色彩,使得二人台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层次 十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尚义二人台也在不断地创新变革,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音乐方面,文艺工作者们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在保持二人台原“味”不变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他们虚心向老艺人请教,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结合剧情等具体情况,在主旋律不变的原则下,让演员自由行腔。他们巧妙地采用和声“跳”,成功避免了过去硬行“跳”带来的生硬感,使曲调更加自然流畅、和谐优美,好似山间潺潺流淌的溪流,灵动又悦耳。在应用“衬”字时,他们别出心裁地采用“衬满腔”,这一小小的改变,却大大增添了二人台的演唱特色,让它的韵味更加浓郁醇厚。同时,他们还改变了东路二人台间奏少、节奏死板的状况,积极吸收了西口调的间奏特色,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性格灵活运用起板曲,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良好艺术效果,让二人台的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剧情的需求,尚义二人台勇敢地突破音乐的老框框,广泛吸取并借鉴兄弟剧种的腔调和音乐曲牌,来充实自身。对于长段体唱词,他们采用一曲贯到底的独特作法,同时实行一曲多节奏,让音乐更具变化和张力。他们还大胆地将晋剧的一些唱腔与二人台曲调巧妙揉合改编,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式,就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大加强了二人台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们在欣赏时,既能感受到二人台的独特韵味,又能领略到其他剧种的别样魅力。

在剧目方面,尚义二人台也实现了从简单到丰富的华丽转身。从最初的生旦两角演出,逐渐发展为多人物的中、大剧目,像《方四姐》《闹元宵》《茶瓶计》《墙头记》《巧双配》等。这些剧目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为观众们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同时,尚义二人台还积极从传统剧目向现代剧目拓展,创作出了《卖菜》《喜牵牛》《光棍娶妻》《接婆婆》等一系列现代剧目。这些现代剧目既保留、改革了传统剧目的精华,又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及时宣传了党的政策。它们就像一扇扇窗户,让百姓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和方针政策,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在演唱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二人台主角过去多由男扮女装,唱高音时常用“假”声。而如今,改由女角唱真声,这一小小的改变,不仅没有破坏二人台的独特风格,反而让它的“味”更浓了。女角们用那清脆甜美的真声,唱出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让二人台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进入新时代,吕峰这位尚义东路二人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宛若一颗闪耀的新星,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前所未有的高度。吕峰自幼便与二人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下,他对二人台的热爱如同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份深厚的情感,让他对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尚义东路二人台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二人台专业人才,吕峰毅然建立了二人台艺校。在艺校里,他精心规划教学体系,制定全面且细致的教学计划,邀请业内资深的艺术家前来授课。从基本功训练时的一招一式、唱腔练习时的一音一调,到舞台表演技巧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系统且专业的教学。一批又一批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年轻人,从这里开启了他们的二人台之旅,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些年轻人带着对二人台的热爱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奔赴各地,成为传承和发展二人台的新生力量。 

吕峰还多次带领他的团队登上央视舞台。在那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饰,以精湛的技艺、生动的表演,将充满尚义风情的二人台完美呈现。他们的表演通过电视屏幕走进了千家万户,让全国观众都领略到了尚义东路二人台的独特魅力。舞台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都饱含深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二人台的韵味。他们的精彩演绎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成功地将尚义东路二人台推向了全国,让这颗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平日里,吕峰带领他的锦峰文艺演出有限公司演艺团队,就像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尚义县大大小小的村落。他们不惧路途遥远,不畏天气恶劣,穿梭于各个村落之间,将一场场精彩的二人台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无论是炎炎夏日,太阳炙烤着大地,他们在舞台上挥汗如雨地表演;还是数九寒冬,寒风刺骨,他们依然热情饱满地为百姓带来欢乐。只要百姓有需求,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奔赴演出地点。在乡村的舞台上,他们用精彩的表演传递着生活的温暖与希望,让二人台成为乡村文化生活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演出,让老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尚义东路二人台的种子,在每一个尚义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如今,尚义东路二人台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每逢重大节日、庆典,二人台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精彩节目。在尚义的街头巷尾、乡村广场,时常能听到那熟悉而又动人的旋律,看到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服装,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那欢快的节奏、精彩的表演,总是能吸引众多百姓驻足观看,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沉浸在二人台带来的欢乐氛围中。尚义东路二人台,这颗民间艺术的瑰宝,它承载着尚义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将继续在尚义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传承着尚义人民的文化基因,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胡子国,河北尚义县委政法委。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