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延续文化传承的血脉!

时间:2025-02-26 16:06:22 阅读: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河曲县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有限公司、康保县文化馆、陕西省府谷县文化馆获得“二人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申报的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二人台,旧时亦称“蒙古曲儿”、“玩意儿”,20世纪40年代后期始称“二人台”,是内蒙古散杂居民族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是内蒙古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方戏曲形式。二人台形成并流布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左、右)旗与准格尔旗之间的黄河几字湾沿岸、河套地区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晋北、陕北一带,距今约有140多年历史。
二人台剧目《走西口》选段
二人台剧目《走西口》选段

历史溯源及分布

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因地域广阔而分化为东路二人台、中路二人台、西路二人台三路,其中中路二人台以呼和浩特包头为界。不同地区传承的二人台艺术在风格和形式上也有所差异。
与此同时,山西、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在千年以前就得到了开发,是内陆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域。明末清初,因时局动荡、政局不稳和庄稼欠收等原因,许多老百姓带着家人离开故土,逃到内蒙古西部地区。这次大规模移民被称为“走西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如土默特、鄂尔多斯和乌兰察布等地。移民带来了生产能力和文化艺术,与当地蒙古族形成了民族融合团体。此外,移民还带来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民歌、戏曲、评书和山曲等,丰富了二人台音乐的形成,并对其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由于二人台音乐是在百姓受苦受难的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其形式、内容及故事情节始终与受苦受难的百姓紧密相连,并奠定了其苍凉悲愤的艺术审美。

二人台代表剧目介绍

01、二人台《走西口》
作为二人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唱腔由晋北民歌演变而来,故事源于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一一走西口主要反映农民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悲惨生活。本剧讲述了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

02、二人台《花落花开》
《花开花落》整个故事围绕一起发生在中国北方山村的蓄意车祸而展开,表现了中国农民善良、勤劳、坚强的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女性果敢、独立、敢爱敢恨的精神品质,肯定和歌颂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该剧以独具地方特色的二人台剧种,并结合大秧歌、道情、眉户等艺术形式演绎农村小人物的生活,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的艺术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社会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真实性与审美性相得益彰。

03、二人台《五哥放羊》
《五哥放羊》是二人台剧目中的经典剧目,其唱腔由晋北民歌演变而来,讲述了一对男女青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批以爱情题材为主、反映现实生活的二人台剧目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广泛流传,其中《五哥放羊》便是其中传唱度最广的一首。

04、二人台《打樱桃》
西路二人台《打樱挑》,也是二人台经典曲目之一。本剧讲述了丘生与书僮秋水寄居舅父穆员外家,穆女与丫环平儿因打樱挑见丘,丘与秋水均思慕成病,平儿代为撮合。舅夫妻邀丘同赴寿山文章大会,秋水嘱丘中途假作坠马伤先回,与女相会,秋水亦与平儿谈情,舅因关彦从中进言,赶回撞破,乃逼斤生赴试而去。京剧、汉剧、徽剧、桂剧、祁剧、越剧、秦腔、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

05、二人台《打金钱》
西路二人台《打金钱》,是二人台传统戏中的经典剧目,也是二人台“带鞭戏”类别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以戏曲基本功展示见长,载歌载舞、歌舞并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该剧曾获“中国折子戏暨青年演员大奖赛”剧目二等奖、首届黄河流域红梅奖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二人台
二人台

旋法特征

二人台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与地域、文化等相吻合的独特旋律。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滑音、滑音与衬词相结合的技巧、跳进、旋律音级进的平滑运动、小跳和级进并行等多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独特的音乐元素体现了二人台音乐的特色和个性,使得曲调流畅自然,大大增强了音乐表现力。此外,构成七声音阶特色也是二人台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牌子曲艺术特征
二人台牌子曲五梆子
二人台牌子曲《五梆子》

邢野先生认为,二人台唱腔的伴奏与牌子曲(即器乐曲)的演奏,所使用的是被称为“三大件”的乐器。应该指出的是,这个“三大件”分别代表着吹奏乐、弓弦乐与弹拨乐三个种类的乐器。其中笛(俗称“枚”,系膜鸣类乐器),四胡(俗称“四股子”,系弓弦类乐器),扬琴(俗称“苏琴”,  “打琴”,系弦鸣类弹拨乐器)这三种乐器,四胡演奏主旋律,笛子在高八度上耍花音、挑高音,扬琴在中低音区演奏旋律的骨干音。三种乐器你高我低,你繁我简,高下相随,相得益彰。

牌子曲属于二人台一个独立的艺术组成部分,它可作为丝竹乐单独演奏,也可以把它结合到戏剧的具体故事情节中作为间奏音乐或配合剧情作为气氛音乐演奏。牌子曲的分类,也有两种,一是适于单独演奏的曲目,如《出古镇》《井泉水》《八板》《黄莺亮翅》等,这些曲目有慢板、二流水板、快板等板式之分。另一部分是配合剧情作为幕间曲或场景音乐演奏的,如《鬼拉腿》《正衣牌子》《万年欢》等。它们是二人台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牌子曲的演奏,有像“吹塌天”冯子存、“拉塌地”周治家这样的艺术家、艺人,他们把《五梆子》《八板》奏进了中南海,奏进了维也纳音乐厅,被各国音乐家、艺术家赞叹不已,翘起大拇指,连声说好。
二人台的牌子曲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种类。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二人台艺术而成长起来的。其曲目来源,有晋剧曲牌《六板》《八板》《帽子头》《正夜牌子》《十字牌子》《鬼拉腿》,民间鼓吹《万年欢》《将军令》《得胜令》,宗教音乐《东方亮》《西风赞》《千声佛》,还有用晋陕冀乃至江淮等地的汉族民歌改编的乐曲《上南坡》《茉莉花》,用蒙古族民歌改编的乐曲《森吉德玛》《四公主》《巴彦查干》《巴音杭盖》等。
邢野
邢野先生

非遗传承人代表
武利平
武利平简介

      武利平,1960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凉城县,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武利平也是第十九届梅花奖得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荣获2011年度“草原英才”称号、2014年荣获“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荣获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评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评委会委员、2007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百名优秀会员、中国剧协“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内蒙古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劳模、首届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最美志愿者”,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手。
贾德义
贾德义简介

      贾德义,男,1943年生,副研究馆员,河曲县文化馆退休干部,2009年6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兼文化馆长,1986年任河曲县文化局副局长,1988年又兼文化馆长,1996年辞去行政职务全力搞二人台收集和整理工作,任河曲民歌二人台戏剧舞蹈协会主席至今,在本县搞文化工作48年至今从60年代初,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了不少介绍与宣传二人台艺术的文章。培养了上百名二人台民歌演唱者,在县城古渡广场每日下午进行二人台传承娱乐活动。本人亲手操作举办了五场大型二人台演唱会,轰动全国。出版二人台民歌专著:1982年《河曲二人台》,1984年二人台》,1984年《西北风情歌》,2001年山西二人合传统剧目》,2002年《大河西口古渡河曲民歌》; 2005年《山西二人台唱腔牌曲》。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德义代表作品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德义代表作品

参考文献
[1]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 邢野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M].马春生,李红梅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来源: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
编辑:张   瑾
审校:杨鑫蕊
一审:王海霞
二审:王   乐
三审:胡春燕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