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评剧十大发展趋势 条条戳心!

时间:2022-04-19 08:41:33 阅读:
作为一名评剧戏迷,无论水平如何,毕竟在戏迷圈混了这么多年。今天,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加上自己的想法,总结成当今评剧十大发展趋势,分享出来,希望引起您的思考。

一、传统遗失化

近年来,戏迷们不断议论,评剧的看家戏越演越少,来回来就那么几出。关于这个问题很复杂,本文不想展开。而笔者想说,有些传统老戏,如今的院团可以不排,但请不要乱改。比如有的院团,现成的剧目就放在那儿不去复排,而是另起炉灶,写一出相同内容的新戏。与时俱进,将剧本重新立意的想法并没有错,但一切从头来,将原有的剧目全盘否定,丢的一干二净,连一句唱腔都不保留,这样的做法真的好吗?舍弃“守”,一味的“创”,对得起“守正创新”四个大字吗?
当今评剧十大发展趋势
二、创作浮躁化

如今的评剧舞台并不缺乏新戏,但这些新戏的质量先要打个问号。有的院团或编剧为了种种目的盲目地选材,而这样的题材观众并不买账,戏里的内容与普罗大众的情感寄托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失去了评剧的群众性。再加上作曲家垄断式地创腔,现在的剧目多为一位或几位作曲家设计唱腔,使演员失去了唱腔的创作权。编剧盲目地编,作曲垄断着谱,那演员只能敷衍着唱,应付着演,这样一来,从创到排充满了浮躁。一出戏排完了,没演几场就被雪藏,钱不少花,却根本没引起多大反响,然后又去折腾下一出,就这样周而复始,没完没了。既不出戏,又不出人,评剧还有未来吗?

三、流派模糊化

前面说过,很多新戏的创腔权掌握在作曲家手里,作曲家虽然能写出各流派的唱腔,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唱腔最终还要靠演员呈现在舞台上,那么最了解自己所学流派,最了解自己嗓音条件的还是演员本人,设计唱腔时多请教请教资深的流派传人们,把流派的精髓传下去。倘若演员失去了对创腔的主动权,那必然会导致流派的模糊化,趋同化,久而久之,对于演员的创腔能力也有不利影响。某知名院团的几位青年演员,戏迷始终听不出他们的流派,即使唱老戏,唱腔是老艺术家的,而韵味乃至发声方法都是演员自己的,老戏如此,更何谈新戏了。也有人提出,弱化流派,乃至消除流派是大势所趋,而笔者认为,目前提出这种观点还为时尚早,几乎等同于世界和平。

四、拜师草率化

老话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又三年。”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师徒关系的建立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如今的评剧界拜师收徒,再没有那么沉着冷静。有时,二人的行当、流派相去甚远,却也成了师徒;还有的,明知自己的嗓音与未来师父的流派大相径庭,却依然义无反顾的去投师;更有甚者,师父去收一些其他剧种的演员做徒弟,貌似是评剧影响了其他剧种,实则是私心作怪,为了某些目的去凑条件。还有一些年过花甲的评剧票友也去拜师,这种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值得尊敬,而从流派传承的长远来看,还需越发努力。甚至还有好事者,喜欢为收徒拜师牵线搭桥,而不考虑是否合适是否恰当,往往师父看在中间人的面子上,不得不收下弟子。另有部分演员,人过中年还未拜师,有些戏迷纷纷议论,甚至给演员出谋划策,但笔者认为,这是演员的个人选择,我们作为局外人尽量不要干涉。

五、人才边缘化

评剧界有些青年人才,被业内外普遍看好,可就是在团里不受重视,有的优秀青年演员,在团里十几年等不到一出大戏,本来一身硬本领,在长期的闲置中荒废,还有人直接错过了艺术发展黄金期,错过了评选“梅花奖”的年龄,也有人为了前途,为了生计被迫改行,挺好的人才就这样流失,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毁人不倦一直上演,从未停歇。评剧名家亦然,谁能代表评剧,换言之,如今若从这些位评剧中流砥柱中选一位评剧核心人物,到底有没有人能够担当,如果有,是谁?如果没有,那说明他们也被边缘化了,那么将他们边缘化的又是谁呢?

六、扶持失衡化

关于这一点笔者不想多说,一出新戏,动不动就是500万,1000万的扶持资金,而一线演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仍是:“戏曲演员要耐得住清贫。”那么既然有这么多的扶持资金,真正到演员手中的又有多少,钱都去哪儿了,我不知道,如果谁知道,请您偷偷告诉我,谢谢。

七、市场萎缩化

问个问题,现在哪个院团,哪场演出敢说,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是真金白银买的票,如果完全摒弃赠票,光靠卖票,剧场的上座率会不会惨不忍睹。当然,我们不排除有效益良好的演出,再加上一些地区施行了文惠卡等补贴政策,上座率还是很可观的,还有一些民营剧团,效益也不错。然而也有另一些演出,需要剧团求着观众去看,曾经有一家全国知名院团,在下基层演出之前,竟然请求戏迷给帮着找观众,还有专门租着大巴车拉观众到长安大戏院看演出,不该有掌声的时候却听到掌声不断,还听到乐队里有领叫“好儿”的。还有的院团做网络直播时,只有十几人观看。那真是不要钱都没人看呀,我们的评剧真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吗?我看未必!那到底是为啥呢?

八、地位削弱化

经常听戏迷吐槽,为什么央视春晚中没有评剧,这个戏曲晚会没有评剧,那个戏剧节也没有评剧,总之,只要是众多兄弟剧种凑在一起的事儿,评剧多半会缺席,由此看来,评剧这第二大剧种的地位在逐渐削弱,逐步被其他剧种所取代。虽然经过评剧人的努力和评剧迷的呼吁,近两年这种状况有所缓解,但还远远不够,不该地位下降的趋势,啥时候评剧在戏曲大家庭中变得不可或缺,那便是其振兴之日。

九、宣传民间化

评剧界有个新戏,有个活动,往往都是自媒体先发出信息或报道,对于演员和剧目的宣传,也是自媒体占领着主阵地。笔者并非否定自媒体,因为自媒体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的“松说评剧”平台也是自媒体,我们举双手欢迎所有评剧人通过“松说评剧”来宣传报道业界的大事小情。相对于如火如荼的自媒体,官媒和院团的官微则显得沉默和滞后,内容也缺乏新意,没有感情,没有深度。甚至有些评剧院团还没有公众号,有戏迷提意见,反而受到某院长的谩骂。笔者还是想看到自媒体与官媒、官微并驾齐驱的局面,只有这样,对于评剧的宣传才能更上一层楼。

十、戏迷极端化

评剧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戏迷的欣赏习惯,有戏迷开始走极端。有人只听老艺术家的录音,对当今的演员不予理睬;有人只看当今的评剧,对老评剧不屑一顾;还有人只关心某位演员,对其他演员或流派不闻不问。另有一部分戏迷牢骚满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青年演员到老艺术家就没有一个能入他们法眼,既然这样,那干脆就别听评剧了,何必听完了自找不痛快呢?更有一部分人天天唱赞歌,这个演员好,那个演员也好,这个新戏成功了,那个新戏也成经典了,天底下就没有不好的演员,没有不成功的戏,“大师”、“大使”满微信群里飞。我想说的是,刚刚演出的戏就成经典了,这不滑天下之大稽吗?如果连戏迷们都睁着眼睛说瞎话了,那评剧就真的离完蛋不远了。更有甚者,审美病态化,拿着丑当美,拿着噪音当艺术,完全没有鉴别力。还有戏迷拿着评剧资料当诱饵,一会儿发个片段,一会儿发个录音,有人要,人家还不给,你不想看呢,他还总往微信群里发,循循善诱!此外,我们做评剧自媒体的深有体会,捧也不是,批也不是,无论在公众号上发什么,写什么,总会有人找到非议的理由,想真心为评剧做点事,咋就那么难呢?形形色色的戏迷相遇在网上,一言不合就是各种口水战,笔者与很多人一样,对这种事见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当今评剧十大发展趋势,只有现象,没有解法,若问解法在何处,笔者只能说,到未来去找!

编辑:金松
撰文:李耐
审核:金松、大姚、筱贾、孙志伟
宣传:唐山观众等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