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助推评剧艺术发展
时间:2022-05-05 15:38:22 阅读: 次 作者:
著名戏曲艺术家、中国现代戏剧先驱、电影艺术家欧阳予倩(1889—1962),一生创作与改编话剧、戏曲剧本近百部,导演话剧50余出,编导影片13部,为我国民族演剧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戏曲界,他曾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大家,曾以其不凡的远见卓识,助推评剧艺术的发展。
1935年7月,蹦蹦戏名伶白玉霜由津赴沪演出,“十里洋场”大上海的观众,看惯了京腔大戏和西洋歌舞,起初对蹦蹦戏这个半说半唱、题材通俗、扮相和音乐均较为简单的北方民间剧种颇为轻视,甚至有人对蹦蹦戏大加攻击,发表文章说蹦蹦戏“粗浅”“鄙俚”“不能登大雅之堂”“低级趣味”“不值方家一盼”等,反对这个剧种在上海的存在和发展,甚至提到白玉霜时,写成“牠”(它)。时居上海的进步戏剧家欧阳予倩看了白玉霜几出戏,发现她什么角色都能演,青衣、彩旦、武旦、老旦、小生等全在行,是个难得的好演员,有意识要支持帮助她。欧阳予倩将他写过的一些新剧本拿给白玉霜改成蹦蹦戏演,还专门给她写了《红娘》的蹦蹦戏脚本,又亲自为她导戏,这使得蹦蹦戏无论在脚本的创作上,还是表演艺术上都吸收了许多话剧艺术的进步因素,使这个剧种逐渐在上海创出一片灿烂的局面。
白玉霜绝顶聪明,为适应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将蹦蹦戏惯常用的冀东方言道白改成普通话,还将“蹦蹦戏”改称“评剧”。欧阳予倩又联合洪深、田汉等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时事新报》刊载文章宣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1936年,欧阳予倩又特地为白玉霜编写了电影剧本《海棠红》,经著名的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成电影,轰动大江南北。这虽然不是一部评剧舞台艺术纪录片,但其中穿插的评剧片段,却使这个来自北方民间、发展仅三十几年的年轻剧种,第一次登上大银幕,“评剧皇后”又获“电影明星”美誉,不仅白玉霜知名度提高了,评剧在全国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可谓重要转折。
1937年5月,评剧新秀喜彩莲也到上海演出,她勇于革新创造,精心把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编为评剧,她扮演卓文君,采用了古装仕女的装扮,使人物显得清秀俊逸,舞台上增加了明月、白云、翠竹等景物渲染气氛,首开评剧舞台使用布景先河,取得诗情画意的效果,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有一天,下着小雨,欧阳予倩偕夫人专程去看喜彩莲的戏,恰好喜彩莲正演欧阳予倩创作的本子《人面桃花》。喜彩莲既激动又紧张,散戏后忐忑不安地请欧阳先生给她说戏。欧阳予倩笑眯眯地问喜彩莲:“你为什么把老生改成老旦了呢?”喜彩莲不好意思地说:“十五六岁的闺女跟爸爸在一块,在表演上,总不如跟妈妈好处理,跟妈妈效果更好!”欧阳予倩哈哈大笑:“你脑筋真聪明,改得好!不愧是‘时代艺人’!”有了欧阳予倩的“封号”,喜彩莲“时代艺人”的美誉不胫而走。
后来,欧阳予倩又亲自为喜彩莲规范、重排了《人面桃花》,还专程请她到家中做客,当着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淮剧名家筱文艳以及几位越剧、沪剧名演员和电影明星的面儿收喜彩莲为徒,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评剧是一朵鲜花,需要我们大家为它浇水施肥,在座的诸位要多多提携彩莲……”正是在欧阳予倩的热心扶植和指导下,喜彩莲移植了一系列紧贴时代的剧目,演新戏,广泛吸收姊妹艺术精华,创新腔,丰富乐队伴奏,在化妆、服装方面进行大胆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评剧的艺术水平和演出格调。
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
1935年7月,蹦蹦戏名伶白玉霜由津赴沪演出,“十里洋场”大上海的观众,看惯了京腔大戏和西洋歌舞,起初对蹦蹦戏这个半说半唱、题材通俗、扮相和音乐均较为简单的北方民间剧种颇为轻视,甚至有人对蹦蹦戏大加攻击,发表文章说蹦蹦戏“粗浅”“鄙俚”“不能登大雅之堂”“低级趣味”“不值方家一盼”等,反对这个剧种在上海的存在和发展,甚至提到白玉霜时,写成“牠”(它)。时居上海的进步戏剧家欧阳予倩看了白玉霜几出戏,发现她什么角色都能演,青衣、彩旦、武旦、老旦、小生等全在行,是个难得的好演员,有意识要支持帮助她。欧阳予倩将他写过的一些新剧本拿给白玉霜改成蹦蹦戏演,还专门给她写了《红娘》的蹦蹦戏脚本,又亲自为她导戏,这使得蹦蹦戏无论在脚本的创作上,还是表演艺术上都吸收了许多话剧艺术的进步因素,使这个剧种逐渐在上海创出一片灿烂的局面。
白玉霜绝顶聪明,为适应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将蹦蹦戏惯常用的冀东方言道白改成普通话,还将“蹦蹦戏”改称“评剧”。欧阳予倩又联合洪深、田汉等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时事新报》刊载文章宣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1936年,欧阳予倩又特地为白玉霜编写了电影剧本《海棠红》,经著名的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成电影,轰动大江南北。这虽然不是一部评剧舞台艺术纪录片,但其中穿插的评剧片段,却使这个来自北方民间、发展仅三十几年的年轻剧种,第一次登上大银幕,“评剧皇后”又获“电影明星”美誉,不仅白玉霜知名度提高了,评剧在全国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可谓重要转折。
1937年5月,评剧新秀喜彩莲也到上海演出,她勇于革新创造,精心把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编为评剧,她扮演卓文君,采用了古装仕女的装扮,使人物显得清秀俊逸,舞台上增加了明月、白云、翠竹等景物渲染气氛,首开评剧舞台使用布景先河,取得诗情画意的效果,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有一天,下着小雨,欧阳予倩偕夫人专程去看喜彩莲的戏,恰好喜彩莲正演欧阳予倩创作的本子《人面桃花》。喜彩莲既激动又紧张,散戏后忐忑不安地请欧阳先生给她说戏。欧阳予倩笑眯眯地问喜彩莲:“你为什么把老生改成老旦了呢?”喜彩莲不好意思地说:“十五六岁的闺女跟爸爸在一块,在表演上,总不如跟妈妈好处理,跟妈妈效果更好!”欧阳予倩哈哈大笑:“你脑筋真聪明,改得好!不愧是‘时代艺人’!”有了欧阳予倩的“封号”,喜彩莲“时代艺人”的美誉不胫而走。
后来,欧阳予倩又亲自为喜彩莲规范、重排了《人面桃花》,还专程请她到家中做客,当着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淮剧名家筱文艳以及几位越剧、沪剧名演员和电影明星的面儿收喜彩莲为徒,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评剧是一朵鲜花,需要我们大家为它浇水施肥,在座的诸位要多多提携彩莲……”正是在欧阳予倩的热心扶植和指导下,喜彩莲移植了一系列紧贴时代的剧目,演新戏,广泛吸收姊妹艺术精华,创新腔,丰富乐队伴奏,在化妆、服装方面进行大胆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评剧的艺术水平和演出格调。

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