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群戏” 塑“群像”——探班现代评剧《沙海情》排练现场

时间:2022-10-27 09:52:57 阅读:
“唢呐声声响起来,一腔赤诚沙里埋。风沙肆虐无所惧,荒凉大漠有花开。呕心沥血几十载,沙海耕耘情满怀。”高亢的音乐声起,多人拉着一驾木车在沙风里艰难前行。

这是我市原创现代评剧《沙海情》开场启幕的场景。

日前,记者到市歌舞剧院小剧场探班,看到全剧组演职人员已经进入创作的最高潮状态。作为“辽宁省庆祝党的二十大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按计划他们已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将这部反映彰武治沙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高质量创作完成,近日即将呈现在舞台上。

本土演员演绎本土事

评剧在我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曲目,它具有反映家长里短的优势,唱腔美,唱词易懂,内容接地气,表演生活气息浓郁,与表现题材高度契合。而我市有一批一专多能的评剧演员,他们表演功底扎实,多年来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说,利用评剧展现和传播彰武治沙精神,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最佳宣传方式。

今年8月24日,现代评剧《沙海情》建组会在市歌舞剧院小剧场举行。能够承接这场剧目的排演任务,应该说是市歌舞剧院全体演职人员的责任担当,也是志在必得的项目。市歌舞剧院在过去的几年里,曾出品过评剧《血胆玛瑙》《牵·纤手》等重点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评剧《沙海情》又是一部弘扬和歌颂彰武治沙精神和阜新精神的好作品,作为本土文艺演出团体,当仁不让承接了创排任务。

建组会一解散,演职人员们就开始投入到相关创作工作中。据导演刘彬介绍,8月31日前,剧目创排案头工作及舞美设计定稿和音乐、唱腔部分成品等内容就已基本完成。9月1日启动排练生产任务,搭架子、学唱腔、对台词等一系列工作按步骤加速进行。因为该作品为省重点作品,时间紧、任务重,总计排演时间仅有50天。剧院全体演员克服诸多困难,加班加点创排。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剧已经完成最后的联排。

群戏表演突出“情”字

彰武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起,饱受沙害的历史已成为彰武人心头最大的痛。现代评剧《沙海情》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讲述的是彰武治沙人的故事: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彰武地区风沙肆虐,村庄已经被有关部门专家认定为不适宜居住,政府着手搬迁,村委会主任侯天喜力排众议,立下军令状,带领乡亲们上山植树治沙。在固沙研究所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使得沙窝子变成了鱼米乡。该剧中的老所长刘斌放弃县长职位不当,来彰武攻克治沙难题,留下“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真情坚守;侯天喜放弃儿女私情,一辈子守护着家乡,把科尔沁沙漠挡在了村庄之外,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的赓续和传承,突出了“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主题。

曾经为我市创作《好大一棵彰子松》《牵·纤手》《有事儿找彪哥》等评剧和广播剧的编剧李铭,在首次联排时也来到现场。他告诉记者:“创作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的时候,我认识了一批治沙人,他们有科研工作者、有基层党员干部、有普通农民。此次,以评剧艺术形式展现治沙精神,在辽宁应该也是第一次。创作这部剧历时了3年,从酝酿构思到深入采访,剧情集合了众多治沙人的‘影子’。我主要突出一个‘情’字,治沙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这片土地上。沙海情就是沙海有情,大地的回报就是今天满目的葱茏和绿色。我带着感动写‘情’,写这里的情感,写治沙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侯天喜的扮演者包剑原本是一个肤白灵秀的帅哥,在排演休息间隙常到户外晒太阳,现场的他与《血胆玛瑙》里气质出众的李公子和《牵·纤手》中帅气的城里女婿形象大相径庭。他说:“侯天喜是个长年在野外栽树治沙的角色,我一定要符合这一形象。黑了自己却心里亮堂,白了头发却绿了青山。”他用这样的感觉去刻画人物心理,用黝黑的皮肤去展现人物形象。

扮演配角的马佳琳、崔琳娜是全剧中的喜剧角色,他们不断揣摩角色的心理变化,对治沙从一开始的犹豫彷徨,到最后坚定信心去治沙的过程,从心理变化的慢慢体会,再呈现到行为动作和语言的表达上。

塑造治沙人“群像”

在观看了整场排演后,记者看到《沙海情》的表演主线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的传承。这个传承由第一代治沙人刘斌传给了剧中的主人公侯天喜,侯天喜又传给了下一代,这是彰武治沙人的几代传承。在70年间的治沙人的担当和情怀中,有开心、有泪水,他们彼此支撑,相互扶持,共同守望沙乡绿色。

每一位演员在表演中,都在认真完成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尽全力将治沙人的精神和动力融入自身并完整地表现出来。台下配合伴唱的、台后音乐伴奏的所有演职员们都在尽情融入到排演情境中。

“这是一部‘群戏’,塑造的是一组‘群像’。”刘彬告诉记者,《沙海情》这部剧在编排上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院力量,在舞台上参与演出和画面呈现的总计有70人,另外还有管弦乐队45人,以及后期舞美工作人员等,全剧的参与人员达到了120人,说气势恢宏,绝不为过。

刘彬介绍说,这部剧在编排上还有一个创新,就是在每一场和下一场衔接时,会找到这一场一个特定的故事情节,用虚化的情景和舞台的剪影呈现出来,以此连接过渡到下一场。这样做,就是要表达彰武的一代代治沙人的根和魂始终是传承着的,治沙种树从未间断过。

经过首次联排之后,《沙海情》演出剧组吸纳了各方专家意见和建议,又进行了多方面修改整合和联排,目前正准备进入剧场进行合成和最后彩排,不久此部作品将与观众见面。预计11月下旬,全体演职人员将赴省城沈阳参加全省展演。

猜你喜欢

该剧以演员精湛的表演、动人的剧情和独特的剧种魅力,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可。演出期间,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被剧中的情节深深吸引,时而为虎妞的泼辣而喝彩,时而为祥子的坚韧而感动。...

薪火相传|刘巧儿评剧社评剧演出

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振儒,王四营乡党委书记苏云华,中共阜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闫军,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王春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馆长李培义应邀出席。王四营乡党委书记苏云华致辞。他充分赞赏评剧的艺术价值以及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精神文化给养,并期待看到更多人看到评剧的魅力。...

好戏推荐丨张德福先生95岁华诞庆典演出

评剧《凤还巢》(彩唱)"  洞房赔礼"    表演者:盖宗耀、郝兴华(特邀)、苗滟(特邀)...
该剧导演是天津评剧院评剧名家剧文林先生,《清风亭》是他的代表剧目之一,主演是中心国家二级演员齐彦章。作为评剧老生行当的代表剧目,复排该剧将充分发挥评剧老生行当的演唱和表演技巧特点,提高老生行当的舞台表现力,进而推动评剧老生人才培养。...
近日,中国评剧院的巡演队伍整装出发,来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济南。与以往携经典以铸新篇有所不同,这一次,中国评剧院带着国家级戏曲院团的自信与使命,将2024年重磅打造的年度原创大戏《咫尺千里》呈现给山东观众,抒写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脉,在新时代谱写中国评剧艺术的新篇章。...
20世纪战争年代,生活在北京的爱国文化人士张伯驹潘素夫妇,为保护著名古画《游春图》免于战火损毁和流亡国外,不惜典屋鬻钗、倾尽家产。面对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珍贵文物,两代故宫文物修复人员,摒弃浮躁,潜心案头,用感人的工匠精神接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介绍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作为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的表演艺术团体,是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剧项目)保护单位。...
《路北游击队》是赤峰市文化旅游局2023年重点创作剧目,由中共宁城县委宣传部,宁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策划,宁城县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现代评剧。此剧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建立“满洲国”伪政权统治,沦陷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冀东区党工委根据中央“挺进热河,向北发展”的指示精神,指派路北工作组,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承平宁地区乃至赤峰地区第一支地方武装“路北抗日游击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