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颂红色经典之评剧《母亲》
时间:2022-11-27 12:08:03 阅读: 次 作者:百灵悦听
南腔北调秀中华,秀出红色经典风采。博大精深的梨园文化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叙事方式向全世界展露卓然芳华,讲述中国故事。难忘革命故事,礼赞美好生活,评剧《母亲》不仅展现了评剧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也呈现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

评剧《母亲》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母亲》的原型是一位生活于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的普通妇女,她叫邓玉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都牺牲了。她一次又一次失去亲人,一直坚持与敌人斗争,被誉为“当代佘太君”。
《母亲》是一部讴歌英雄母亲邓玉芬的大型现代评剧,整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物、一个普通家庭的抗战故事,将夫妻情、母子情、军民鱼水情、家国情贯穿始终,以小见大,歌颂了中华民族母亲坚韧顽强、无私奉献、勇敢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情真意切颂母亲。评剧《母亲》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大幕拉开,在“月牙五更,盼儿归”的歌唱声中,一群北方妇女提篮舞蹈,“母亲”从她们中间走了出来。给观众的感觉,她,是她们中的一员,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之中的一份子,她很平凡,没有英雄的光环。随着戏剧情节的进展,我们逐渐感受到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与日寇斗争,献出了一个又一个亲人,面临了一次又一次与亲人的永久离别,她悲愤,她痛苦,但她绝不退缩。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欢笑的人群,喧闹的锣鼓,在母亲那里,变成了无声的世界,只有笑脸,没有声音……这种变形的戏剧处理,是巨大的胜利的喜悦与无法言表的失去至亲的痛苦交并的异样呈现。戏剧的结尾是年老的母亲又回到那一群普普通通的母亲之中,与大幕拉开时的舞蹈相呼应。舞蹈,在评剧《母亲》之中化作了内涵丰富的戏剧语汇,向观众述说着……如同国画中的留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评剧《母亲》中六个亲人一次次从一个女人面前永远地消失,这是何其残酷的现实?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的内心应该是何等的痛苦和悲壮,一位英雄母亲形象树立在了评剧舞台上,以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情动大江南北。非常感谢关注本期戏曲专题节目《南腔北调秀中华》,下期节目会继续和您一起通过戏曲传颂红色经典。



情真意切颂母亲。评剧《母亲》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大幕拉开,在“月牙五更,盼儿归”的歌唱声中,一群北方妇女提篮舞蹈,“母亲”从她们中间走了出来。给观众的感觉,她,是她们中的一员,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之中的一份子,她很平凡,没有英雄的光环。随着戏剧情节的进展,我们逐渐感受到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与日寇斗争,献出了一个又一个亲人,面临了一次又一次与亲人的永久离别,她悲愤,她痛苦,但她绝不退缩。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欢笑的人群,喧闹的锣鼓,在母亲那里,变成了无声的世界,只有笑脸,没有声音……这种变形的戏剧处理,是巨大的胜利的喜悦与无法言表的失去至亲的痛苦交并的异样呈现。戏剧的结尾是年老的母亲又回到那一群普普通通的母亲之中,与大幕拉开时的舞蹈相呼应。舞蹈,在评剧《母亲》之中化作了内涵丰富的戏剧语汇,向观众述说着……如同国画中的留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猜你喜欢
评剧《母亲》的原型是一位生活于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的普通妇女,她叫邓玉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都牺牲了。...
评剧《母亲》通过一个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意义深刻。全剧极少道白,以唱词来推动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强化了歌舞化的叙事风格,是一部浪漫主义诗剧。...
本剧演出时长约120分钟,以抗战时期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的故事为原型,讴歌英雄母亲邓玉芬,展现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抗战故事,传扬坚韧顽强、无私奉献、勇敢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因不可抗力,我院原定于8月4日19:30在雄安新区蓉城体育馆演出评剧《母亲》,现改为8月18日19:30演出,演出地点和剧目不变。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