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评剧名家罗慧琴的评剧艺术传承
时间:2022-12-02 14:45:25 阅读: 次 作者:王莉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历经百年传承。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评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罗慧琴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戏曲的初心,守护着非遗文化。
罗慧琴对亲传弟子的悉心培养
在唐山演艺集团任副总经理之时,罗慧琴为了更好地传承评剧,不遗余力地培养接班人。“评剧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我有责任把年轻演员带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和历练”,说起自己的亲传弟子们,罗慧琴满心欢喜。
“要像当年新凤霞老师教我一样教徒弟。”为了让徒弟们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罗慧琴到哪里演出都会把徒弟带在身边:“比如去北京、天津演出《花为媒》时,我演张五可,徒弟演李月娥。”《杨三姐告状》在全国保利剧院巡演时,主办方要求全程要由罗慧琴主演,但她执意要把徒弟们带起来,最终罗慧琴演后半场,二徒弟彭越演前半场,大徒弟何静演杨二姐。“排十次不如演一次,在舞台上演出有哪些问题,下来以后我就马上纠正。让徒弟们跟在师父身边演戏、看戏,她们会非常受益。”2017年,罗慧琴还参加了文化部的师带徒工程,在申报的两个折子戏《杨三姐告状》和《香妃与乾隆》中,她对徒弟们口传身授,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徒弟们的表演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如今,罗慧琴的亲传弟子都已成长为优秀的评剧演员,为弘扬评剧艺术增添了新生力量。
罗慧琴的“小小传习人”传承计划
唐山市青少年宫自2020年成立非遗文化传承研究院以来,聚力各方资源、聚焦“非遗”传承,发挥技艺研发、技能创新、带徒传技的引领辐射作用,多次举办非遗系列活动及培训课堂,惠及千余名青少年儿童,逐渐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罗慧琴作为唐山市青少年宫非遗大师,身体力行践行唐山市青少年宫非遗传承研究院的“小小传习人”计划,定期举行传习活动和教育传承活动,每周都会来到青少年宫指导孩子们学习评剧表演技艺,带领孩子们感受评剧魅力、弘扬传统文化。“要想弘扬评剧艺术,还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孩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如果有更多的孩子喜欢评剧,也会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群来关注评剧、热爱评剧。
在唐山市“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有60多名跟随罗慧琴学习评剧艺术的孩子们,最大的13岁,最小的4岁半。“评剧需要传承和发展,非朝夕之功,要从娃娃抓起。”罗慧琴深知戏曲传承不易,发声、吐字、归韵,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坚持口传身授。看着苦练基本功的孩子们,罗慧琴的眼中透着欣喜,她欣慰地说:“我们有11名小朋友获得中国戏剧小梅花金奖,还有几十名小朋友获得河北省的金奖。”
罗慧琴对评剧艺术传播的贡献
罗慧琴作为连续五届的省政协委员,多年以来除了多方呼吁评剧传承的相关政策,为评剧艺术的传播多方关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评剧作为全国戏曲种类里的大剧种,发展可喜,但罗慧琴很清醒:“我们这代人是承上启下的,把年轻演员培养起来,同时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评剧,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了去各个学校义务讲课上。”
罗慧琴在唐山师范学院剧社,坚持20年义务讲课从未间断过。2020年10月,罗慧琴调入唐山师范学院评剧文化研究中心传授评剧艺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罗慧琴导演的评剧《更待丁香开 少年李大钊》登上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除此之外,罗慧琴还和作为唐山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的徒弟杨南一起教外国爱好者唱评剧。她不但教会了留学生唱戏,还让他们学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带着留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栏目大获成功,不仅让评剧走向了全国也走向了世界;她多次参加唐企艺联的公益文化活动,并乐此不疲;她作为燕京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只要有时间每周都会去学校,而且“六一”儿童节也会和孩子一起联欢,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评剧。
四十多载从艺之路,四十多个粉墨春秋,评剧成了罗慧琴的魂和根。她孜孜以求,承上启下,持之以恒,尽心竭力地把评剧艺术发扬光大。反观一个时代的文化兴盛、一个国家的自信自强,总有人先站出来,从而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跟着跑起来。尤其是艺术的繁荣与兴旺,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默默奉献。在评剧艺术的广袤土地上,罗慧琴已深耕四十余年,她用青春与生命承担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人”赋予的时代重任。
作者:王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博士,北京市教育工会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获得过国家五部委举办“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专业组金奖等多项全国大赛金奖,及国际合唱比赛奖项。近年来撰写专著、编写教材多篇(部),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多项,获教育部、北京市多项论文奖。主要研究领域有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艺术产业等,主要讲授《中外音乐经典》《音乐美学专题研究》《民歌赏析与演唱》《音乐剧赏析与实践》《合唱艺术》等课程。
罗慧琴对亲传弟子的悉心培养
在唐山演艺集团任副总经理之时,罗慧琴为了更好地传承评剧,不遗余力地培养接班人。“评剧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我有责任把年轻演员带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和历练”,说起自己的亲传弟子们,罗慧琴满心欢喜。
“要像当年新凤霞老师教我一样教徒弟。”为了让徒弟们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罗慧琴到哪里演出都会把徒弟带在身边:“比如去北京、天津演出《花为媒》时,我演张五可,徒弟演李月娥。”《杨三姐告状》在全国保利剧院巡演时,主办方要求全程要由罗慧琴主演,但她执意要把徒弟们带起来,最终罗慧琴演后半场,二徒弟彭越演前半场,大徒弟何静演杨二姐。“排十次不如演一次,在舞台上演出有哪些问题,下来以后我就马上纠正。让徒弟们跟在师父身边演戏、看戏,她们会非常受益。”2017年,罗慧琴还参加了文化部的师带徒工程,在申报的两个折子戏《杨三姐告状》和《香妃与乾隆》中,她对徒弟们口传身授,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徒弟们的表演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如今,罗慧琴的亲传弟子都已成长为优秀的评剧演员,为弘扬评剧艺术增添了新生力量。

唐山市青少年宫自2020年成立非遗文化传承研究院以来,聚力各方资源、聚焦“非遗”传承,发挥技艺研发、技能创新、带徒传技的引领辐射作用,多次举办非遗系列活动及培训课堂,惠及千余名青少年儿童,逐渐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罗慧琴作为唐山市青少年宫非遗大师,身体力行践行唐山市青少年宫非遗传承研究院的“小小传习人”计划,定期举行传习活动和教育传承活动,每周都会来到青少年宫指导孩子们学习评剧表演技艺,带领孩子们感受评剧魅力、弘扬传统文化。“要想弘扬评剧艺术,还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孩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如果有更多的孩子喜欢评剧,也会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群来关注评剧、热爱评剧。
在唐山市“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有60多名跟随罗慧琴学习评剧艺术的孩子们,最大的13岁,最小的4岁半。“评剧需要传承和发展,非朝夕之功,要从娃娃抓起。”罗慧琴深知戏曲传承不易,发声、吐字、归韵,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坚持口传身授。看着苦练基本功的孩子们,罗慧琴的眼中透着欣喜,她欣慰地说:“我们有11名小朋友获得中国戏剧小梅花金奖,还有几十名小朋友获得河北省的金奖。”
罗慧琴对评剧艺术传播的贡献
罗慧琴作为连续五届的省政协委员,多年以来除了多方呼吁评剧传承的相关政策,为评剧艺术的传播多方关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评剧作为全国戏曲种类里的大剧种,发展可喜,但罗慧琴很清醒:“我们这代人是承上启下的,把年轻演员培养起来,同时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评剧,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了去各个学校义务讲课上。”
罗慧琴在唐山师范学院剧社,坚持20年义务讲课从未间断过。2020年10月,罗慧琴调入唐山师范学院评剧文化研究中心传授评剧艺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罗慧琴导演的评剧《更待丁香开 少年李大钊》登上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除此之外,罗慧琴还和作为唐山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的徒弟杨南一起教外国爱好者唱评剧。她不但教会了留学生唱戏,还让他们学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带着留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栏目大获成功,不仅让评剧走向了全国也走向了世界;她多次参加唐企艺联的公益文化活动,并乐此不疲;她作为燕京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只要有时间每周都会去学校,而且“六一”儿童节也会和孩子一起联欢,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评剧。

作者:王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博士,北京市教育工会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获得过国家五部委举办“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专业组金奖等多项全国大赛金奖,及国际合唱比赛奖项。近年来撰写专著、编写教材多篇(部),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多项,获教育部、北京市多项论文奖。主要研究领域有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艺术产业等,主要讲授《中外音乐经典》《音乐美学专题研究》《民歌赏析与演唱》《音乐剧赏析与实践》《合唱艺术》等课程。
猜你喜欢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保留剧目,不仅是中国评剧院的看家戏,在整个评剧界乃至戏曲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上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生爱慕之心,李月娥去后,王思念表姐而得病。俊卿之母托媒人阮妈去李家说亲。但月娥之父受血统之说的影响,坚持姑表不能结亲。...
悠扬的二胡声声阵阵,婉转的琵琶声入耳,清脆的铜锣与鼓声交互错杂,演员们依次登台,在专业的伴奏声中开腔献唱。一折折精彩的评剧表演,为我们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更把观众们带进一段段历史故事中。...
本次演出由寺口镇惠民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骨干团队文京戏曲团精心筹备的“戏曲迎新年 国粹韵悠长”专场演出,带着满满的诚意与精彩于12月24日下午在文化馆“果都市民大舞台”与您相约新年。本次活动由栖霞市文化馆寺口镇分馆、寺口镇惠民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寺口文京戏曲团承办。...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保留剧目,不仅是中国评剧院的看家戏,在整个评剧界乃至戏曲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上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生爱慕之心,李月娥去后,王思念表姐而得病。...
《珍珠衫》源自古典小说《今古奇观》,是评剧的一出经典剧目。评剧众多流派名家均擅演此剧,也是白派创始人白玉霜代表剧目之一。由于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该剧曾失传舞台多年。后经李瑞环同志改编,对原剧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重新搬上舞台。...
评剧杨三姐告状剧情简介:农村少女杨三姐为被谋杀的姐姐报仇伸冤,历经波折终于打赢了官司,最终使杀人犯伏法。...
评剧《凤还巢》(彩唱)" 洞房赔礼" 表演者:盖宗耀、郝兴华(特邀)、苗滟(特邀)...
该剧导演是天津评剧院评剧名家剧文林先生,《清风亭》是他的代表剧目之一,主演是中心国家二级演员齐彦章。作为评剧老生行当的代表剧目,复排该剧将充分发挥评剧老生行当的演唱和表演技巧特点,提高老生行当的舞台表现力,进而推动评剧老生人才培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