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青故事——评剧《四季常青》名家荟萃
时间:2024-10-25 13:57:12 阅读: 次 作者:户力平 四季青镇市民活动中心
评剧《四季常青》名家荟萃
1965年中国评剧院继1959年的《金沙江畔》,1960年的《向阳商店》,1963 年的《夺印》之后,又推出了新编大戏《四季常青》,并以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成为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而该剧是中国评剧院二团根据四季青人民公社合作化时期劳动模范李墨林及生产合作社开展冬季温室生产的事迹集体创作的。编剧胡沙、高琛、冯霞,导演李梓森,主要演员有马泰、席宝昆、陈少舫、张桂祥、张淑桂、花月仙、新艳琴、张玉兰等。


《四季长青》的创作,可以说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中国评剧院二团先后投入数十位演职人员。在唱腔设计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剧中首创了评剧男腔的“越调大慢板”,其经典唱段“傻子歌”,丰富了评剧音乐,形成了开朗明快、朴实大方、优美柔情、慷慨激昂的音乐风格。
《四季长青》的主要剧情反映的是1955年北京郊区菜农的故事。长青社(其原型为四季青生产合作社)支部书记兼社主任叶长青(其原型为劳动模范李墨林)与赵奎、王志强、王大妈、常老年等共产党员、贫下中农骨干,一贯坚决执行与国营蔬菜公司签订的合同,将生产出来的菜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但以副主任侯永才为首的几户富裕中农想个人发家致富,受了私商姚广顺的利诱,拦车闹事,把两车菜卖给私商。叶长青代表广大社员的利益,对中农小算盘、王顺等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争取了大多数,但侯永才不但不听,反而在姚广顺的唆使下,在私营的菜铺入了股,拉了两户富裕中农退了社。叶长青带领社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胜了天灾,发展了生产。侯永才和姚广顺套买蔬菜,投机倒把,在菜市场哄抬菜价。被叶长青和各个生产合作社用实力击败。受到了应得的处分,长青社朝着社会主义大道胜利前进,迎接新的战斗。
1965年2月9日,即大年正月初八,评剧《四季长青》首演在四季青公社辖域内的空军指挥学院礼堂举行,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及有关领导与上千名四季青公社社员前来观看,劳动模范李墨林也特邀观看演出。
入场时,剧组向观众散发了节目单,为16开红色,双面印制,正面为“中国评剧院 二团演出 四季长青“三行大字,下面是编剧、导演、助理导演、音乐设计、美术设计、舞蹈设计等剧务人员介绍。背面是“剧情介绍”和“四季常青演员表”(即剧中人物与扮演者对照表),由此使观众对剧情及演职人员有了初步了解。这次演出汇聚了中国评剧团的多位名家,如马泰、陈少舫、张桂祥、张淑桂、花月仙等,可谓阵容强大。
在休息室里,郭沫若与李墨林亲切交谈。郭沫若对他说:“你能和蔬菜说话,是一位温室生产专家呀!”李墨林谦逊而风趣地回答:“我不是专家,我属砖头——为社会主义大厦加砖添瓦呀!”

文字:户力平
编辑:四季青镇市民活动中心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