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杨三姐告状》百年盛演不衰之浅见

时间:2025-09-17 14:58:16 阅读:
评剧《杨三姐告状》
百年盛演不衰之浅见

杜盛兰

评剧《杨三姐告状》最初的名字叫《枪毙高占英》,由成兆才创作于1919年秋天。当时成兆才正率领警世戏社在哈尔滨的庆丰茶园演出,滦县(今为滦南县)甸子村的李兴洲到哈尔滨经商,他到戏社看望老乡时,向成兆才讲述了杨三娥为二姐告状伸冤之事,成兆才觉得这一事件很有意义,写成剧本肯定能够吸引观众。于是多方了解,又参考了滦县于池水先生编写的鼓词——《杨三姐告状》,仅用几天时间便写出了70场评剧《枪毙高占英》。

此剧虽然不是评剧剧种的第一出现代戏,也不是唯一表现重大事件的现代戏,但它是评剧形成以来最早获得成功的一出现代戏,100年来一直盛演不衰。这一剧本的创作与演出,奠定了评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基础,为评剧如何表现同时代人,如何解决现代戏民族化、戏曲化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评剧杨三姐告状
《杨三姐告状》从1919年在哈尔滨庆丰茶园首演,至今已一百余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出戏不但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且是久演不衰。为什么这出戏具有如此的魅力,其成就演出生命常青树的原因又在哪里呢?下面,我就进行一下简单的剖析,与同行共勉。

一、艺术的升华

《杨三姐告状》原作共70场,参加演出的演员达100多人。其内容是根据1918年3月发生在滦县(今滦南县)高家狗庄,财主高贵章之子高占英杀妻命案编写而成。艺术的升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成兆才不是对原有事件像于池水所写鼓词那样进行照猫画虎般地还原。如,于池水在鼓词中写道:

狗儿庄上有个高员外,慈心行善是书香。
好地也有两三顷,买卖庄家度时光。
宅院修得多整齐,五间正房两配房。
客位屋里摆设好,八仙官椅条案长。
员外生的多忠厚,一辈所生六个君郎。
……

鼓词把高贵章写成慈祥善良的财主,就事写事,只是简单地还原了事情的原貌。而评剧《杨三姐告状》,成兆才则是从高贵章密谋侵吞合伙人张茂林的瓷器店股份开始,欺负孤儿寡母,达到了私吞张茂林股份的罪恶目的,进而把门店的名字由“双盛合”改成“全盛合”。这就为高家以后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作了艺术铺垫,映衬出高占英杀妻绝非偶然,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当然,这不是文革时期所说的阶级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成兆才是想从高占英犯罪的事件中去寻找社会根源,其家风对其成长做事的影响。很明显,高占英的胡作非为与其父亲提供的金钱产业作为物质基础是有密切关联的。囿于历史的局限性,成先生虽然还不能揭露地主兼资本家高贵章进行血腥原始资本积累的罪恶根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的民间戏班里,能写出深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说明成兆才这个剧作家是深有见地的。

其二,高占英与五嫂金玉关系暧昧,常遭村人非议。成兆才把他写成与大嫂裴氏、五嫂金玉勾搭成奸,突出了高占英的品质恶劣,淫荡成性。

其三,剧中,是高占英与金玉、裴氏合谋杀害杨二姐母子。实际情况是二姐的女儿早在此前得病死亡。

其四、到滦县政府告状,非杨三姐一人,是他哥杨国恩同她一起去的,剧中为突出杨三姐的形象,写成杨三姐独自一人,勇闯大堂。

剧中,成兆才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那时的维权还不明显,如在现在,用真名真姓进行艺术创作,是要吃官司的。

二、弘扬惩恶扬善正义战胜邪恶的正能量

高家是因得不义之财的暴发户,高小六因憎嫌自己的结发妻子杨二姐,竟毫无忌惮地杀害了她,由此展开了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一方是财大气粗的地主兼资本家,可以用金钱买通官府,可以操纵村内的地方势力村正、村副,以及地痞流氓出头作干证。另一方则是勉强维持温饱的农民,什么都没有。金钱势力在老高家那帮人眼里,被看成是万能的东西,而在农村姑娘杨三姐面前是丑恶、污秽、万恶的根源。杨三姐高喊:“老高家仗着你银钱广,我这个穷丫头与他打到枉死城。”作家不仅支持杨三姐的斗争精神,并且给他伸张正义的机会。
评剧杨三姐告状
在剧本中每个场景,每个细节都充斥着穷与富、义与恶的矛盾冲突。故事的情节也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剧中语言,也透露着作家自己的爱憎与不平。

断案者也是在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的。在滦县的牛帮审牛成,收受贿赂,徇情枉法,偏袒高家,草结此案。在天津高等检察厅,作者则塑造了华治国这一理想人物,来主持正义,审理此案。成兆才通过华治国之口说:“想前清条例,妻害儿死乃大恶,夫害妻死乃小恶,现今民国新律,乃平等之权。”从这一点来说,高占英杀妻灭女的罪行也是不可饶恕的。与其说是描述一个农村姑娘冲破世俗,做到像男孩子般的勇敢出头露面的向杀人者讨回杀人偿命的公道,倒不如说是歌颂这个乡村姑娘的斗争行为,揭示贫与富、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搏斗。

作家笔下的华治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吏,这是被作家理想化的人物,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在作家看来,只有像华治国这样的官吏,才能公正断案,才能匡扶正义!我中华大国,只有这样的官吏,才能治国,才能铲除多年的沉疴,才能走向光明与大治。还要看到,成兆才对于华治国的称颂和对牛帮审的批判,正如剧作家对杨三姐的歌颂,对高占英等人的批判一样,不是自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承,顺其自然的。当然,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性,仍然梦想着由好官吏来管理人民,治理国家大事,还迷恋于好的人治社会。

三、语言的艺术魅力

百年《杨三姐》,一腔评剧魂。

《杨三姐》的永恒艺术魅力还表现在乡土、生动、朴实和无华的语言魅力上。如杨三娥和杨母对话,决心上告高家的那段唱。

女儿我三国列国全不懂,
也不知前朝典故是谁家。
我听过鼓词看过影,
有几个奇女儿全记下。
有一位替父出征木兰女,
缇萦救父人可夸,
她是女子儿也是女,
莫非说许她们有烈胆就不许孩儿我有心侠?
女儿我注意拿定了,
明日滦县去告他。

还有《一见哥哥戴锁条》那段唱,也很动人,已成为经典圭臬。

一见哥哥带锁条,
心中好似扎钢刀。
凉水浇头怀中把冰抱,
不亚如泥塑与冰雕。
又如一只伤弓鸟,
扑簌簌点点雨泪往下抛。
昏官威吓就把堂退,
眼望哥哥入了监牢。
噗咚咚坐在大堂下,
前思后想好不心焦。
二姐死的不瞑目哇,
咱是姐妹一奶同胞。
为与姐姐你把仇报,
受尽了风吹日晒雨水浇。
头状不准因无报告,
第二状又要凭证搜根苗。
费尽了心不但此仇报不了,
反把哥哥送进监牢。
这可叫我怎办好?
站起身来前走后退心似火烧。
瞅了瞅大堂切齿跺脚,
望了望监门哭了声同胞。
乜呆呆无精打采往前行走,
一步一回头血泪染衣往下抛。

第68场的那段唱词最具农村生活特色,简直是农村朴素语言的翻版。

前面走的屁头叔,
在二走的歪头舅,
后面跟着臭头妈,
前头身子往前凑。
自从盘古到而今,
古今奇闻听了个够,
杨三姐告状这个奇闻,
听人说着心难受。
开棺检验在今天,
或真或假总得露。
若是无伤怎么好,
又恐怕骨与肉烂看不透;
三四个月烂不了,
这个苦了高小六,
杀他剐他解人恨,
验实了这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七嘴八舌往前走,
高家坟被人围的风不透。

总之,《杨三姐告状》是成兆才先生所写的六部现代评剧时装戏的第一部,之所以具有持久性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与形式符合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概括起来就是对“真善美”“公平、正义”的追求,这种理解和追求,会长久地存留于人们心中。在封建社会,法律被统治阶级所操纵,他们可以以权代法,可以草菅人命,可以为所欲为。百姓呼唤的是“平等、公平、正义”,这正迎合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没到”的因果报应的百姓心理,虽然有其糟粕性的一面,但民众是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每个时代的文化心理并不是割裂断层的,其合理的、进步的、充满正能量的因素是延续传承的。固然,紧跟形势,创作出的作品,可能盛行一时,但在完成一时的政治使命后,会自然而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只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浅析,一孔之见,难免存在纰漏和偏颇,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杜盛兰,1963年11月出生,滦南中华文化促进会顾问,滦南政协文史办原主任。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滦南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县政协任职。出版历史人物传记《成兆才传》《高志远传》,主编《评剧发祥地滦南》《滦南剪纸艺术》,曾参与撰写《滦南民俗文化》《滦南古迹寻踪》等十余部文史资料。】

猜你喜欢

中国评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评剧《咫尺千里》由孔培培编剧、著名导演郭小男执导,中国评剧院评剧名家孙路阳、王丽京、赵震携优秀青年演员张国强、赵岩、陈思宇、王维等共同演出。...
中国评剧院历时半个多月,跨越河南、江苏、浙江三省,历经郑州、新昌、南京、杭州四座文化名城,圆满完成此轮巡演。以一场场艺术盛宴架起南北戏曲对话的桥梁,为各地观众展现了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9月5日至6日,此轮巡演收官之作在杭州余杭苕溪大剧院轮番上演。...
​​​​​​​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关波表示,《大山里》是剧院优秀原创保留剧目,此次复排不仅是对经典的传承,更以当代视角对作品进行了全新解读与艺术诠释。该剧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黑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剧院近期创作成果的重要展示。...

杨三姐告状

对于河北人来说最受欢迎的就是评剧。那时候听或者看个东西,真的是一遍又一遍的盘,以至于到了现在对于以上的这三部评剧里的一两句唱词,我都还记得。...

新派评剧《刘巧儿》:纤巧中见女性力量

《刘巧儿》这部剧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剧情,成为了评剧经典中的经典。它讲述了陕甘宁边区农村少女刘巧儿,勇于追求婚姻自由、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
剧目亮点以明快唱腔演绎新女性追求自由婚恋的故事,唱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家喻户晓,对已有评剧板式进行创新性使用,俏劲中见纯真。巧儿拒包办、争自主的情节,既带乡土气息又显时代觉醒,舞台呈现鲜活灵动,成为展现新中国婚恋观变革的经典范本。...

一曲千年家国梦 半卷风云鉴古今

《乾坤带》取材于唐传奇,讲述了秦英因金水桥争执误杀太师詹洪,银屏公主为救子斡旋于国法与亲情之间,最终以家国大义化解危机的故事。剧中既有忠良后代的成长之痛,亦蕴含君臣智慧与教育反思,对现代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等议题具有深刻启示。...
作为北京演艺集团2025“五月演出季”的展演剧目,中国评剧院经典保留剧目《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将于5月19日-21日在人民剧场上演。...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