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我们的乡音——越剧《祥林嫂》新加坡演出纪实
时间:2023-11-14 15:36:04 阅读: 次 作者:李秉蘐
缘起
越剧是流行于吴越文化区的地方剧种,用浙江嵊州方言演绎,唱腔优美、清新动人,极具江南韵味,深受民众喜爱,流传甚广。由于发音相似,新加坡华人经常将“越剧”同“粤剧”搞混,加上新加坡社会中粤籍华人数量明显多于江浙沪籍华人,因此,每每提及“越剧”,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粤剧”。最近几年,三江会馆梨园社重新编排越剧经典《祥林嫂》。作为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的《祥林嫂》能在海外上演,可以说开了先河,也受到新加坡华人广泛关注,也算是为“越剧”在新加坡的推广做了贡献。
缘分天注定
新中越剧交流展演联谊会片段
次日下午,三江会馆梨园社成员、新加坡越剧社团与中方的越剧票友在新加坡Aliwal 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演出,二十余段越剧经典唱段唱响狮城,双方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建立了友谊,切磋了技艺。在联谊活动中,中方领队朱望华先生在介绍越剧历史中,再次提到了:越剧诞生于1906年,中国女子越剧诞生于1923年。所谓无巧不成书,缘分天注定。新加坡三江会馆也是成立于1906年,三江会馆下属的温州会馆则成立于1923年。我祖籍温州,有幸担任新加坡三江会馆会长和温州会馆的名誉会长,听到如此巧合的数字,我内心感到惊叹和兴奋,在与朱先生交谈中,让我感到一种冥冥之中的、不可思议的缘分。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历史是一面镜子,百年前先辈开创的事业,如今我接过了接力棒,赓续传统文脉,使命使然,责任在肩。回望百年历史,我和朱先生交流越剧的起源,感慨万千,在此重述两段载入史册的事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三月初三(3月27日),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钱景松、李世泉、高炳火等几个艺人在香火堂前,用几只稻桶和门板制成简易舞台,演出了《十件头》等基础小戏。这是越剧第一次在台上演出,也被认为是越剧诞生的标志性事件。由此,越剧完成“沿门唱书”到“落地唱书”再到“舞台表演”三重跳跃,而逐渐演变成一种自成艺术体系的地方戏曲形式。”
“小歌班”(的笃班)1906年在东王村演出亮相后,就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营养,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在舞台表演、唱腔设计和剧目编排等方面不断丰富。同时,演出范围也从农村地区逐渐向城市进军,再从绍兴、杭州、宁波等浙江地区逐渐扩散到上海地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这一名称后沿用十几年。起初,该戏班全是男演员,后来逐渐有女演员加入,遂又有“绍兴文戏女班”之说。在上海“大世界”舞台中不少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女子登台演出,备受观众欢迎。不过,即便是能够登台演出,女演员一般也都是非科班出身。1923年农历二月,剡溪南岸上碧溪开始试办女子科班。同年农历五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期间涌现出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在越剧史上,这副科班也被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1923年7月9日,女子科班演员正式登台演出,全部演员均为女子,表演的是《双珠凤》。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诞生日。”
今年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百年,女子越剧能成为越剧的中流砥柱,她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三江会馆梨园社的演员几乎都是女性。这次《祥林嫂》演员中,只有两位男演员,其他十八位都是女演员。此外,导演也是女性。这也窥见了女子越剧在当下的影响力和活力。
创排艰辛并快乐着
此次,我们三江会馆梨园社在新加坡排演越剧《祥林嫂》实属不易,尤其是由非专业人士的华人出演,就更是难得。尽管演出盛况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越剧电影《梁祝》在新加坡上映相比,有点天壤之别,但好在我们仍然顶着各种压力编排和演出,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令人欣慰。
此次演出与两年前首演有明显不同。两年前,我们的《祥林嫂》初次与观众见面时,新冠疫情正肆虐全坡。我们冒着极大感染风险排练和演出该剧。无论是剧场的确定、人员的安排,还是票务的销售等,都是在特别政策下进行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尤其是正式演出时,按照剧场要求,无论是演员排练还是观众都需要戴口罩,而且不能退票。座位还必须间隔坐人,这使得本来能够容纳五百人的剧场,只能安排约一百二十多个座位。这种安排,无疑会极大影响观众观感。同时,当时所有演职人员都需要在演出当天提供二十四小时医学证明,而我本人是所有演职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每次呈交给官方的核酸检测证明都是排在首位。 现在疫情终于消散,而我们的《祥林嫂》也迎来了第二次演出。此次仍是在上次剧场演出,由于一切都恢复了常态,五百座位爆满,现场效果非常好。谢幕时,观众还能和演员交流,无论对演员还是观众,都是增添了许多快乐。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演出时饰演阿毛的小演员已经长大,只好另寻孩童模样演员。在三江会馆新春团拜节日中,导演张莉老师看中了我的第二个孙女,七岁的李天晓小朋友。由于孩子还是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我需要征询她妈妈的意见。她的妈妈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而且非常支持。由于剧中对白需要用绍兴话演绎,其中还有一节是她一人独自在台上演出,这无疑是颇有难度的。不过,好在在天晓妈妈的支持下和导演与各位演员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排练,天晓小朋友不负众望地成功演绎了阿毛这个重要角色。

虽然此次演出,还有不少小的瑕疵和遗憾,但从剧场爆满、一票难求、好评如潮来看,此次演出整体上是成功的,是我们梨园社一次出色的汇报。更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记忆,尤其是我们爷孙二人共同登台献艺,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更是越剧在新加坡代际传承的一次成功尝试。
作者介绍
李秉蘐,祖籍温州。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担任新加坡三江会馆会长,三江会馆下属温州会馆名誉会长,新加坡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管委会委员。
越剧是流行于吴越文化区的地方剧种,用浙江嵊州方言演绎,唱腔优美、清新动人,极具江南韵味,深受民众喜爱,流传甚广。由于发音相似,新加坡华人经常将“越剧”同“粤剧”搞混,加上新加坡社会中粤籍华人数量明显多于江浙沪籍华人,因此,每每提及“越剧”,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粤剧”。最近几年,三江会馆梨园社重新编排越剧经典《祥林嫂》。作为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的《祥林嫂》能在海外上演,可以说开了先河,也受到新加坡华人广泛关注,也算是为“越剧”在新加坡的推广做了贡献。
缘分天注定

三江梨园社团长李丰饰演祥林嫂

杭州红梅越剧团副团长陈梅卿饰演卫老二
2023年的10月21日,是三江会馆梨园社重要的日子,越剧《祥林嫂》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三楼戏剧中心剧院隆重上演,宾朋满座,共同见证这一不同凡响的时刻。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越剧之家平台联合温州市越剧票友协会,发起组织杭州、上海、温州、绍兴、嵊州及台湾、香港多地近二十位越剧票友戏迷,跨越千山万水,亲临现场观摩演出。远方嘉宾,为越“相聚”,温馨备至。新中越剧交流展演联谊会片段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历史是一面镜子,百年前先辈开创的事业,如今我接过了接力棒,赓续传统文脉,使命使然,责任在肩。回望百年历史,我和朱先生交流越剧的起源,感慨万千,在此重述两段载入史册的事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三月初三(3月27日),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钱景松、李世泉、高炳火等几个艺人在香火堂前,用几只稻桶和门板制成简易舞台,演出了《十件头》等基础小戏。这是越剧第一次在台上演出,也被认为是越剧诞生的标志性事件。由此,越剧完成“沿门唱书”到“落地唱书”再到“舞台表演”三重跳跃,而逐渐演变成一种自成艺术体系的地方戏曲形式。”
“小歌班”(的笃班)1906年在东王村演出亮相后,就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营养,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在舞台表演、唱腔设计和剧目编排等方面不断丰富。同时,演出范围也从农村地区逐渐向城市进军,再从绍兴、杭州、宁波等浙江地区逐渐扩散到上海地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这一名称后沿用十几年。起初,该戏班全是男演员,后来逐渐有女演员加入,遂又有“绍兴文戏女班”之说。在上海“大世界”舞台中不少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女子登台演出,备受观众欢迎。不过,即便是能够登台演出,女演员一般也都是非科班出身。1923年农历二月,剡溪南岸上碧溪开始试办女子科班。同年农历五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期间涌现出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在越剧史上,这副科班也被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1923年7月9日,女子科班演员正式登台演出,全部演员均为女子,表演的是《双珠凤》。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诞生日。”
今年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百年,女子越剧能成为越剧的中流砥柱,她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三江会馆梨园社的演员几乎都是女性。这次《祥林嫂》演员中,只有两位男演员,其他十八位都是女演员。此外,导演也是女性。这也窥见了女子越剧在当下的影响力和活力。
创排艰辛并快乐着
此次,我们三江会馆梨园社在新加坡排演越剧《祥林嫂》实属不易,尤其是由非专业人士的华人出演,就更是难得。尽管演出盛况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越剧电影《梁祝》在新加坡上映相比,有点天壤之别,但好在我们仍然顶着各种压力编排和演出,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令人欣慰。
此次演出与两年前首演有明显不同。两年前,我们的《祥林嫂》初次与观众见面时,新冠疫情正肆虐全坡。我们冒着极大感染风险排练和演出该剧。无论是剧场的确定、人员的安排,还是票务的销售等,都是在特别政策下进行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尤其是正式演出时,按照剧场要求,无论是演员排练还是观众都需要戴口罩,而且不能退票。座位还必须间隔坐人,这使得本来能够容纳五百人的剧场,只能安排约一百二十多个座位。这种安排,无疑会极大影响观众观感。同时,当时所有演职人员都需要在演出当天提供二十四小时医学证明,而我本人是所有演职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每次呈交给官方的核酸检测证明都是排在首位。


作者介绍
李秉蘐,祖籍温州。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担任新加坡三江会馆会长,三江会馆下属温州会馆名誉会长,新加坡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管委会委员。
猜你喜欢
励志原创越剧《黄道婆》由已故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原副会长金毓麟编剧、唱腔设计、导演,于2012年创排演出,巡演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及越剧流行地区,收获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越剧现代戏《霞光》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讲述温州红色故事的现代越剧,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剧,是一部为民惠民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剧,也是一部话初心、记使命向英雄、向烈士、向中国共产党致敬的作品。...
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现实题材越剧《钱塘里》,拉开了戏剧节的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专家,各省市文联、剧协以及浙江省、杭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千余名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
上海如意越剧团推出的这部原创“轻喜剧”《海上光启》,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越剧的出圈之作。本剧创作缘起于2020年上海如意越剧团排演的越剧小戏《初心如一》。演出后获得好评,主创团队萌生了将徐光启的一生搬上舞台的想法。...
越剧《情探》在传承和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对当代艺术审美和人文关怀做了新的探索。立意上,从传统的关于复仇、背叛、善恶有报,向善恶自渡倾斜,发出了关于爱情、人性、仇恨的感叹与深省。...
越剧《穆桂英挂帅·索粮》陈雯婷、屠少桦、丁媛、孙旦行、陈丽等主演。...
在演出开始前,先由越剧小演员进行了暖场,接着便正式开始《王老虎抢亲》的表演,演员们陆续登场,以精湛的演技和婉转的唱腔,将一个个片段向观众们娓娓道来,整台演出精彩纷呈。现场连绵不绝的掌声将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阵阵欢声笑语萦绕在舞台周围。...
11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一团、赵氏工坊共同演出的越剧名家版《家》将在逸夫剧院经典重现。“初代”大表哥、梅表姐、三少爷、鸣凤的扮演者赵志刚、单仰萍、许杰、陈湜,将与“二代”瑞钰扮演者邓华蔚,共同出演这部越剧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梅林定情”“两地洞房”“梅林重逢”“鸣凤投湖”中,重温一幕幕经典,重寻青春记忆。...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