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戈壁母亲》改编自韩天航的小说《母亲和我们》,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捡来的女儿来到新疆寻找丈夫,从此在新疆扎根并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

主人公柳月季原本是一位农村妇女,来到新疆后,她扎根兵团、屯垦戍边,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兵团战士。故事歌颂了兵团女性的平凡而伟大、牺牲和奉献,弘扬了坚韧、善良、刚强、隐忍的戈壁母亲精神。该剧以深刻的主题立意、独特的艺术手法、崭新的舞台风貌,向广大观众展现了一位平凡母亲不畏艰险、大爱无言的伟大形象。
豫剧戈壁母亲
豫剧《戈壁母亲》改编自韩天航创作的小说《母亲和我们》,以农村妇女柳月季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她在遭遇种种艰难困苦时的处理和选择,展现她坚韧隐忍、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她身上传递出来的那种永不退缩的开拓奉献精神,成为第一代军垦戍边人的缩影。
豫剧戈壁母亲
剧作者韩枫、韩萌以生活中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将人物置于极具戏剧性的情境中,从而引发人们对角色命运的关注,并产生同理心的共鸣。柳月季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兵团,等待她的不是夫妻团圆,而是丈夫坚决要和她离婚。柳月季尝试各种办法试图挽回婚姻,都没能改变丈夫的决定。就在人们以为她会哭天抢地痛斥负心汉,然后愤而离开这里时,柳月季出人意料地不仅平静接受现实同意离婚,还以一个母亲的身份陪同新参军的儿子留在兵团,开启她戈壁拓荒、建设边疆的生涯。这一刻,观众被女主人公隐忍坚强的性格所触动,同时也关注她未来在兵团如何生活。这一剧作设计,为人物鲜明的性格定调,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打下扎实的人物基础。兵团建设初期,恶劣的自然灾害让人们烈日酷暑下艰苦拓荒的成果付于洪水之中,由于庄稼颗粒无收,导致人们面临因饥饿带来的生死危机,柳月季毅然决然地献出她的小毛驴来“救人命绝处逢生”。小毛驴是柳月季的一个精神寄托,陪伴她戈壁寻夫;救她和孩子们逃离危难;在儿子请缨驻守边防后,是小毛驴一直陪伴她,听她倾诉五味杂陈的心声,但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她做出舍弃小我的选择。女性的无私奉献和坚强大义在这一刻,让观众为之动容,感受到戈壁母亲面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与难点,她总是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和强大内心作出回应。
豫剧戈壁母亲
从剧作角度来看,《戈壁母亲》的故事感人,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经历着各种困难和困境,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抉择。这位母亲没有被外来的挫折给压垮,反而是让自己越来越坚强,这就是女子柔弱、为母则刚的伟大之处,平凡人物在强烈的戏剧场面中传递出来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往往能够直击观者的内心。

导演张平于此剧的二度创作上,为深化《戈壁母亲》的主题,在舞台呈现上运用了具有地域性或代表性的意象符号,很好地将全剧的内涵延展出来,并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舞台上的红柳作为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不仅起到交代故事发生地的作用,更是寓意着女主人公柳月季像红柳一样具有较强的适应艰苦环境的特征,并能造福一方的土地,以物喻人用红柳来展示戈壁母亲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她的平凡与不平凡。全剧开场舞台上稀疏的红柳,展示出戈壁大漠恶劣的生存环境,随着柳月季和兵团建设者们辛劳的拓荒,红柳逐渐增多,直到全剧结尾众人为因保护家园壮烈牺牲的战士——柳月季的亲生儿子钟槐送别最后一程,漫山的红柳诠释了岁月静好,是第一代军垦戍边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是兵团人骨子里那种开拓牺牲的勇气,是他们为国家无私的青春奉献。红柳不仅承担舞美元素的功能,更是导演艺术创作的意象语汇表达。
豫剧戈壁母亲
全剧结尾处,比舞台上的红柳更震撼观众内心的,是伴随着国歌、国旗的缓缓升起,戈壁母亲柳月季和她怀着身孕的儿媳小兰站在国旗下,柳月季抚摸小兰的凸起的肚子看向远方,军垦人聚在她们身边默默地为烈士送行。母亲代表着孕育,代表着生产,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柳月季是千千万万扎根戈壁女性的缩影,她们是一个群体,一种精神,正是有这些戈壁母亲在艰苦环境下历经风霜为新疆建设发展做出奉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荒漠变良田、戈壁换新颜的沧桑巨变,给人们带来如今的大美新疆。国旗、国歌、女性、孕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将全剧的思想立意升华渲染出来,感召观众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敬意。
豫剧戈壁母亲
“戈壁母亲”本身是平凡的母亲,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又是卓尔不凡的,如何在舞台上演绎好这一鲜活的角色,对演员来说充满机遇和挑战。饰演柳月季的演员张培培是第三代兵团豫剧人,也是新疆豫剧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凭借声情并茂的演唱和生活化、程式化的表演,张培培走进了人物内心,塑造出的柳月季形象有血有肉。

在第二场中,离婚后的柳月季将生活重心转到陪伴儿子和兵团建设上。不想儿子钟槐自动请缨驻守边防,新疆地域那么辽阔,边防站又在几百公里之外,送儿子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作为母亲肯定不舍。但在那个年代,送儿子当兵是很骄傲自豪的事情,因此演员表演母子分别的戏剧场面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以苦情哭戏来博得观众的眼泪,就不是柳月季这个人物了。张培培在处理这场戏的时候,依据人物的心理节奏,利用豫剧唱腔丰富的板式变化,巧妙运用其激越高昂的声腔特色,深入角色的内心,将“从知道儿走娘是一句没劝,嘴里没劝心里拿绳把儿栓”的情感基调传递给观众,在这一刻柳月季表现出来的绝对不是单纯的不舍,在舞台上观众通过演员的演唱和表演,看到的是戈壁母亲的朴实隐忍、深明大义,她的内心可以流泪,但脸上是自豪的,这才是军垦人真实的样貌。直到儿子走远,看不到他的身影了,柳月季不舍的真情通过含泪眼睛、化用的翻身程式和大幅度的形体语言,酣畅淋漓地表露出来。演员大开大合的表演与前面的收敛含蓄形成鲜明对比反差,以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声情并茂的艺术张力,塑造出一位成熟稳重、有大情义的中年母亲形象,将人物立体地呈现于舞台之上。
豫剧戈壁母亲
全剧第六场,就在柳月季和丈夫消除误会,儿媳小兰也怀上孩子,她人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刚刚开始的时候,噩耗传来,儿子钟槐为保护兵团开垦拓荒的麦田英勇牺牲。暗场中一束追光下,昏倒在地的柳月季缓缓起身,在豫剧板胡的演奏中【二八】【流水】【飞板】等板式的旋律中,戈壁母亲述说深挚的母爱和对儿子无尽的思念。她倒在红柳边,双手抱着柳枝,向红柳哭诉“当娘的送独生儿我痛断了肠肝,红柳啊红柳你饱尝戈壁冷和暖,告诉我老天不公害我是为哪般?”令观众落泪动容。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位母亲像边陲的红柳那样,历经风霜依然挺立,她没有被现实的不幸摧毁,而是坚强地站起来直面生活。戈壁母亲面对人生挫折、困境时的坚毅力量,和她越挫越勇强大的内心,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成就了一番传奇,直击心灵,引发共鸣。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再遭遇那个时代的艰苦,但是人生总有挫折和困境,这种精神需要传承,那一辈人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豫剧《戈壁母亲》选题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素材,在舞美设计上加入红柳等标志性地域意象符号,尤其在音乐方面融入了很多新疆本地的元素,呈现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独到的艺术特色。柳月季形象具有典型的时代性,正是他们像红柳那样扎根戈壁,以深挚的家国大爱为国家奋斗,为各族人民福祉奋斗,为创造新辉煌奋斗的开拓精神,才有了今天沃土千里的幸福生活。
豫剧戈壁母亲
豫剧《戈壁母亲》用艺术作品撒播戏曲的种子,讲好兵团建设者的故事,唤起人们在新时代的拓荒精神。这种精神从建国之初延续至今,通过戏曲艺术的呈现,让观众永远铭记无数建设者用青葱年华铸就的共和国辉煌。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