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为戏曲艺术家的标准

时间:2022-05-30 17:11:58 阅读:
戏曲艺术家是指从事戏曲艺术创作,在戏曲艺术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工作者,由此可见成为戏曲艺术家的标准还是很高的,演员的杰出成就就是具有与众不同、才能出众的表现,比如豫剧的“六大名旦”,宋桂玲、唐喜成、牛得草、李斯忠、刘忠河、吴心平、任宏恩、张宝英、海连池、张新芳、李天方、毛爱莲、申小梅等。之所以要谈一下成为戏曲艺术家的标准问题,是因为看到戏曲界存在艺术家泛滥,存在滥竽充数之辈,鱼龙混杂现象比较严重,某些媒体也存在推波助澜,动不动就把演员冠以戏曲艺术家的帽子,部分演员存在自吹自擂,虚荣心强,存在夸大自身成就,名利心浮躁,欣然接受这样的高帽子,于戏曲发展不利。那什么样的演员才能撑得起艺术家的称号,常言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戏曲艺术家的认定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本人根据对戏曲艺术和戏曲艺术家的认知,提出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希望对大家辨别戏曲艺术家有所借鉴。
戏曲艺术家
一、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深厚的艺术功底是成为戏曲艺术家的基础,没有哪个戏曲艺术家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戏曲艺术家需要扎实艺术功底的真实写照,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他们具有共同特点是非常勤奋刻苦,吃过常人没吃过的苦,练就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一直在戏曲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攀登,对戏曲艺术精雕细琢,最终独树一帜,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才在戏曲艺术领域获得杰出的成就。深厚的艺术功底需要下苦功夫、长时间的练习,而一些急功近利的演员不想下这个功夫、花不了这个时间,导致一些演员基本功差劲,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要想成为戏曲艺术家无异于痴人说梦。要想练就与众不同的艺术功底,也需要有戏曲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和大胆创新的意识,为开创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奠定扎实的基础。戏曲艺术家会对自己的戏曲艺术及演技不断地打磨、改进,以符合戏曲人物的设定和戏曲观众的审美,真正做到演啥像啥,能迅速进入剧情,扮演的戏曲角色能够让观众感觉真的就是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大小角色均能出彩。

二、有经典的代表作品

成为戏曲艺术家最关键的核心标准就是要有自己的经典原创代表作品,艺术水准高,且很多人或剧团模仿经典之作进行演出。代表作品是最能体现戏曲艺术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经典代表作品是戏曲艺术家的心血结晶,也是戏曲艺术家不辞辛苦付出收获的果实,对助推戏曲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戏曲艺术家的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部经典作品就能使演员具备成为戏曲艺术家的条件。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观众高度一致认可的、公认的作品,比如唐喜成的代表作品《三哭殿》,刘忠河的代表作品《打金枝》、常香玉的代表作品《花木兰》、马金凤的代表作品《穆桂英挂帅》、阎立品的代表作品《秦雪梅》、李斯忠的代表作品《下陈州》、吴心平的代表作品《包青天》、牛得草的代表作品《七品芝麻官》、谷秀荣的代表作品《五世请缨》、任宏恩的代表作品《我爱我爹》、海连池的代表作品《卷席筒》、马琪的代表作品《寇准背靴》、张新芳的代表作品《陈三两》、王秀玲的代表作品《风雪配》、李天方的代表作品《李豁子离婚》、申凤梅的代表作品《收姜维》、毛爱莲的代表作品《白奶奶醉酒》、申小梅的代表作品《李天保吊孝》,代表作品中除了主演之外,其他主要演员表演的精彩片段或经典唱段也是该演员的代表作,也是该演员具备成为戏曲艺术家的基石。有了经典代表作品才具备成为戏曲艺术家的实力,没有代表作品那戏曲艺术家的名号就是空中楼阁,唯有出好的、原创的作品才是演员未来的出路。

三、有知名度和传唱度

戏曲艺术家在社会层面要具有高知名度,其原创作品中经典唱段戏曲观众传唱度高。戏曲艺术家及其经典唱段获得传播的方式也是不断地丰富迅速,这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戏曲艺术家及其经典唱段传播方式也由原先的舞台实景演出,观众现场跟着学唱,现场才能认识戏曲艺术家,到演员的音频广泛传播,观众跟着磁带、收音机学唱,再到大量VCD、DVD戏曲光碟视频传播。进入视频时代,戏曲艺术家知名度及经典唱段的传播更加直观可视化,观众能看到戏曲艺术家的全貌,不但能听到演唱,还能看到戏曲艺术家的表演,立体化的戏曲艺术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戏曲爱好者更好的传唱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进入互联网时代,戏曲艺术家的知名度和经典唱段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有了加速度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接触度,通过微博、论坛、贴吧、微信、群聊等时不时的跟戏曲艺术家留言交流,戏曲艺术家对戏曲爱好者在传唱方面也能够给与指导。如今进入自媒体时代,通过抖音、快手等,戏曲艺术家的知名度和经典唱段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戏曲艺术家,各种模仿自拍传唱形式丰富多彩。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演员如果没有知名度,没有经典唱段在戏曲爱好者中广泛传唱,就不能算是戏曲艺术家。

四、人民群众广泛认可

艺术家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爱接地气、走进群众、贴近生活,戏曲艺术家在观众。

猜你喜欢

为什么当今京剧音乐创作无法超越样板戏

样板戏在音乐创作上大胆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段,尤其是合唱和西洋乐器的运用,使得作品在保持传统京剧韵味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层次感。...

著名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助推评剧艺术发展

白玉霜绝顶聪明,为适应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将蹦蹦戏惯常用的冀东方言道白改成普通话,还将“蹦蹦戏”改称“评剧”。欧阳予倩又联合洪深、田汉等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时事新报》刊载文章宣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1936年,欧阳予倩又特地为白玉霜编写了电影剧本《海棠红》,经著名的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成电影,轰动大江南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