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头慢时光 二人台的百年风韵

时间:2025-01-19 18:06:26 阅读:
春节民俗活动之
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包头一带,约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像山野草原的鲜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姿,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着欢乐的光彩。
二人台
二人台起源于何时,现在说法不一。大多数专家认为,它形成于清末。光绪初年,朝廷实行“实边”政策,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大批汉民来到内蒙古东部北部。这些移民带来了山曲、秧歌、花儿腔,与蒙古族中流行的“牧歌”佛曲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独特曲调,这种曲调大致分成二支,支是以汉腔为主的“丝弦坐腔”,一支形成新的蒙古曲儿。由于春夏人们劳苦无暇,所以多在冬闲和喜庆日子自由演唱。开头是对唱,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以后配上了四胡、竹笛、扬琴等乐器,一群人围坐婉头自唱自拉,叫“打坐腔”。后来,吸收了其他戏剧的舞台形式,演唱者就化了妆,一旦一丑,在台上扭跳对唱,当时叫“打玩意儿”、“蹦蹦戏”,直到民国二十六年才正式定名为“二人台”。
二人台
二人台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西路和东路两个流派。包头一带演唱的二人台属东路,受晋剧、道情一定影响,腔调平稳流畅,朴实优美,很有民歌韵味西路唱腔吸收蒙古族音乐成分较多,曲调粗犷、跳荡、阔展、欢快而有节奏感。以后,有些曲调又把东西路融合起来,取其长而避其短,形成新的风格。

二人台不像其它戏剧一样,演出形式灵活轻便。演员二至四人,一旦一丑或一旦一丑一生,手持一根霸王鞭、一把扇子或一块丝帕,屋内、场院、戏台都可表演。乐队也非常灵活轻巧,少则一个四胡一管竹笛,多则再加扬琴梆子,总共也只有三四人就够了。这样的小班子,正适合走村串乡,为庄户人服务。由于二人台源于民间,又在民间逐步发展起来,因此它的传统剧目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表现其艰辛劳苦、生活与斗争经历,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人台
如《走西口》、《打金钱》、《方四姐》等叫人百看不厌。二人台的唱腔与对白巧妙结合,趣味无穷,它的道白是广泛吸收了蒙汉人民的方言土语精华,用“串话”、“溜嘴”、“歇后语”等形式表现,让人们听起来风趣、生动、亲切而又韵味别致。

文旅东河、包头文旅在线整理
编辑丨郭一麟
审核丨张思杰、严宏
终审丨赵智轩

猜你喜欢

包头史料:解放前的二人台

二人台在解放以前只是在城乡流动演出,没有上过舞台,更不售票。最早的半职业艺人,相传有老双羊、老山羊和锁锁旦等。二人台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这些剧目中有不少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艺术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