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出传统汉剧,武汉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时间:2025-07-29 16:10:32 阅读:
武汉的精神高度是什么?是热干面的烟火气?是楚菜的美味?还是那些打着文旅融合旗号的各种文化快餐?当我们真正走进汉剧的世界,答案便不言自明——这800出传统汉剧,才是标识武汉乃至荆楚精神格调的灵魂所在。

汉剧,始称“楚调”“楚腔”,后称“汉调”,民国后定名为汉剧。“汉剧”之“汉”,分量千钧。它既是地理上的汉口与汉水,更是文化血脉里的汉民族、汉祚、汉人、汉文化。否则,何以理解从陕西安康、湖南常德,到福建闽西、广东、四川,皆以“汉剧”为名?1933年,广东人钱热储建议将流行在此地的“外江戏”名之为“汉剧”,不想得到积极响应,一个“汉”字,足以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汉文化圈对一种核心戏曲艺术及其承载的文明精神的广泛认同。汉剧,是流淌在华夏大地的一条文化血脉。

汉剧的内容格局,展现出迥异于江南昆曲才子佳人的气象,它虽有《打灶神》《进侯府、《老背少》《王氏跑庙》等饶有风趣的家庭小戏,也不乏从元、明杂剧和昆剧中移植改编的风情剧目,但最代表性的,则是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历史剧,尤以《兴汉图》《哭祖庙》等为人津津乐道。它以三国风云、两宋兴衰等宏大历史为舞台,尤其着墨于“番汉之别”,以戏曲之姿守护汉文化的正统与尊严。舞台上演绎的,多是文天祥《正气歌》所颂扬的忠魂烈魄。

汉剧的风格,是慷慨悲歌,是金戈铁马,是华夏正音的铿锵回响,充盈着一股阳刚雄浑的生命力。
吴天保与汉剧《哭祖庙》
这份刚烈之气,深深植根于楚文化的基因。历史上,强秦、蒙元、满清,其统治的终结皆与楚地儿女的奋起反抗紧密相连。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到辛亥首义的枪声,“楚讴”——这楚地的歌哭与呐喊,早已升华为一种不屈抗争、追求光明的精神象征。汉剧,正是这楚魂在戏曲舞台上的璀璨结晶。

遗憾的是,早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在俗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汉剧的锣鼓丝弦日渐微弱,到上个世纪80年代,汉剧的危机日益严重。然而,评判汉剧的价值,岂能用衡量流行文化与市场的尺度?正如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代表的是奥地利的精神高度,而非其咖啡与甜点;标识武汉乃至荆楚精神高度的,是汉剧殿堂里回荡的华夏正音,而非热干面、楚菜,更非那些嫁接拼贴的“创新”项目,或《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式的网络喧嚣。

面对汉剧的传承,当下最需警惕的,是那名为“创新”的诱惑。这本质是一种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潮,急于用浮华的外壳置换深厚的内核。在汉剧领域,原原本本的传承,守住其历史风貌与艺术精髓,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伟业。让那些承载着浩然正气与楚地精魂的经典剧目,以本真的面貌代代相传,让后辈依然能在鼓板弦歌中触摸到荆楚大地的精神脊梁,这,比任何标新立异的“改造”都更为珍贵,也更为艰难。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