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豫剧
时间:2023-10-09 08:14:50 阅读: 次 作者:方志大名
大名豫剧
豫剧传入大名年代久远,时间尚未有准确考证。大名豫剧团的成立是豫剧在大名普及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48年,河南省南乐县兴华豫剧团来大名演出,经两地协商,剧团归属大名,更名为“大名市兴华豫剧团”。1951年,河南省安阳艺华豫剧团来大名演出,经两地协商剧团归属大名。1952年,四区(龙王庙)干部张运生、杨华民分别组建“翻身剧社”和“娃娃剧团”,两团合并,定名为“大名新华豫剧团”。1952年,大名兴华豫剧团与大名新华豫剧团合并,定名为“大名实验剧团”。1954 年改名为“大名前哨豫剧团”。1958年大名县与魏县合并,大名前哨豫剧团改称为“大名县豫剧一团”,原魏县豫剧团改称“大名豫剧二团”。1960年,两团合并,定名为“大名县豫剧团”。1961年分县分团, 大名县豫剧团名称未变。

传承方式和传承状况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南与河南省接壤,历史上河南省的南乐、清丰、内黄、长垣、濮阳、内黄、汤阴、浚县、滑县等属大名府辖区,豫剧在大名有着久远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喻户晓,基本上人人都能唱上几句。豫剧传入大名时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20世纪 50年代始称豫剧,逐渐成为大名的主要戏剧种类,深受群众喜爱。1948年成立豫剧团,1956—1965年,为剧团鼎盛时期,阵容大,演出水平高,技艺精湛,远近闻名,习惯称之为“刘芝梅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出“样板戏”,同样走红。1976年后恢复传统戏,该团又兴盛一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电影、电视、现代歌舞为青少年所欢迎,戏剧受到冷落。该团在众多剧团收入不景气,甚至绝大部分剧团已解体的情况下,仍坚持下乡为农民演出,经济效益尚可。
传承谱系 刘芝梅→李馥菊→郭俊英、张妹芹、卢彩玲胡小风→李馥菊→郭俊英、张妹芹、卢彩玲。
保护措施 为对大名豫剧实施保护,县政府把大名县豫剧团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对其人员实行工资定额补贴,对其退休人员实行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同样待遇。在邯郸市,除市属剧团外,对营业型的演出团体实行财政差额补贴,大名尚属首例。对豫剧主要传承人、大名县豫剧团团长李馥菊给予全额事业人员工资待遇。
摘自《大名县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