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进基层有多火?戏迷跟着舞台跑,两岁娃也能唱几句

时间:2025-05-21 17:14:42 阅读:
开篇的话

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商场、繁忙有序的工厂、生机勃勃的田野……今年以来,郑州市全力以赴拼经济,不断拼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在郑州的人们,正拼搏着、奋斗着,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感受着烟火人间的幸福。
豫剧进基层
郑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系列报道《烟火人间》持续推出。
随着2025年郑州市 "舞台艺术送基层" 活动
本月全面启动
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的演员们
奔赴城乡各个角落
在这支队伍中
有一位豫剧坚守者吴慧霞
从豆蔻年华到知命之年
她以精湛技艺演绎着烟火故事
用三十年光阴传唱着对豫剧的热爱

下午两点半,郑州市金水区的一处广场上,距离豫剧开演唱还有一个小时,台下已经坐满了人,有的还自带小马扎,翘首以盼等着听戏。吴慧霞正在简易化妆间上妆、包头,年年下基层演出,她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有的一场表演六七千观众,好多资深的戏迷跟着我们的舞台到处跑,中午都不回家,买几个馒头坐那吃。”

三点半,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吴慧霞莲步轻移、水袖翻卷,开始表演豫剧名曲《桃花庵》。台下观众不时爆发出如雷掌声:“我路过这儿,喜欢听戏就过来听一听,唱得非常好了。”“我们在对面小区住,过来看半天了,我儿子现在两岁两个月,会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很早就知道吴慧霞老师,专门过来看的,现在年轻人喜欢戏曲挺多的。”
豫剧进基层
初夏时节,气温已有30多度,吴慧霞裹着厚重的戏服,数斤重的头饰勒得额角生疼,开唱不过片刻,汗水便浸透了衣衫。基层演出的舞台上,风沙迷眼、柳絮呛喉是常有的事,但只要听到台下的掌声,她便立刻抖擞精神。“硬撑也得把这个戏得演下来,不能叫老百姓们失望,”吴慧霞说。

每年120场基层演出,是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豫剧团雷打不动的文化坚守。从乐队到服化道,从主演到龙套,这支近 70 人的文艺轻骑兵,在街头巷尾搭建起流动的艺术殿堂。业务办公室主任荆富宾说:“不管条件怎么艰苦,每个演职员工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点折扣都不会打的,想把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吴慧霞也迎来了她一年最忙碌的阶段,有时周末都不休息,但她始终甘之如饴。她说,戏迷们质朴的关怀,是她坚守的动力之一,“有时候叔叔阿姨姐姐会给你送东西,送吃的喝的,烧鸡、冰棍、水,特别暖。”

吴慧霞与豫剧的结缘要追溯到孩童时期。豫西的农家小院里,录音机里传出的《包青天》唱段,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吴慧霞的心里。她12岁开始学戏,16岁考入艺校,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从小喜欢听,那时候有磁带录音带,俺妈在家里边干活就放着听。可真好听,这戏曲还能唱这么美,我上学走路上也是唱着。”

《桃花庵》是吴慧霞的代表作,演了五年,她却觉得越演越难。在她看来,文戏靠的是内心戏,一个眼神、一句唱腔都得琢磨透人物的心思。为了塑造角色,她会反复推敲每段唱腔的情感,在演出结束后仍复盘细节,“回头想想我有哪一点没有演好,到下一场的时候尽量再去完美,艺无止境。”

夕阳西斜,吴慧霞还在台上尽情唱着。戏台下听戏的年轻人不少,甚至有“00后”“10后”的小戏迷,他们专注的眼神与多年前的小吴慧霞渐渐重合,这让吴慧霞对豫剧的传承充满信心。“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咱们河南豫剧也后继有人,心里非常高兴。”

幕布开合间
吴慧霞在台上辗转了三十多个春秋
明天她将奔赴新的戏台
那里可能是树荫下的露天广场
可能是村礼堂的简易舞台
但对她来说
只要能站在台上
就是最幸福的事
“希望能唱到我唱不动为止”

记者:王妍斐、郝宏杰
编辑:李洋
统筹:岳翔、赵克、贾鹏

猜你喜欢

豫剧现代戏《焦裕禄》自2011年立上舞台以来,已演出500多场。该剧演出地域广泛,横跨大江南北,从城市到农村,且四进中央党校,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党史教育、思想洗礼的重要方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