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豫剧

时间:2023-08-15 10:07:58 阅读:
   黄龙豫剧起源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特别是1938年至1945年,当时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大批难民逃难来到陕西黄龙山,而河南籍难民占大多数。
黄龙豫剧
   河南梆子最早在黄龙山的传授者是老艺人李万鹏,当时,梆子戏已在河南一带盛行,逃难定居在黄龙界头庙的李万鹏,以他为班主的家庭式豫剧戏班子,在黄龙山区和周围地区广为传唱。当地人将河南梆子戏始称之为“黄龙豫剧”。新中国成立后,黄龙县于1952年成立了专业文艺演出团体—黄龙县豫剧团,将黄龙豫剧这一剧种传承至今,成为有别于河南豫剧的一种独特曲艺形式。
黄龙豫剧
   黄龙豫剧以唱见长,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在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极具口语化,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角色行当由生、旦、净、末、丑组成,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业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其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后来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拨弹乐器,据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人们把豫剧的板胡进行了改革,原本的豫剧板胡与秦腔板胡是一致的。五十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现在大都增加了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组成了中西混合乐队。多年来,黄龙豫剧编演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深受老百姓欢迎,在延安乃至陕西具有很高的艺术影响力。

   《黄龙豫剧》被列入延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供稿:黄龙县文化馆   陈慧
校对:薛磊
编辑:吴鹏
审核:屈海军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