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薪火相传:从乡野小调到时代芳华
时间:2025-03-08 19:54:17 阅读: 次 作者:远离喧嚣
严凤英与黄梅戏的“破茧成蝶”:从草台班子到文化符号
黄梅戏,这一源自皖鄂交界的民间小调,能在20世纪中叶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舞台,离不开一代宗师严凤英的革新与坚守。严凤英的艺术人生,恰似黄梅戏的缩影——既有泥土的质朴,又含时代的淬炼。
1930年,严凤英生于安徽安庆一个贫苦家庭,幼年随老艺人漂泊于乡间戏班。彼时的黄梅戏尚未脱离“采茶调”的范畴,演出内容多聚焦男女情爱,角色行当简单,甚至被贬为“草台淫戏”。严凤英的启蒙师傅严云高,是当地唯一能唱全本《天仙配》的老艺人。他看出严凤英的天赋异禀:嗓音清亮如溪水,眉眼灵动似山雀,更难得的是她对角色情感的敏锐捕捉。一次演出《小辞店》,严凤英饰演的柳凤英因思念情郎悲泣不止,竟引得台下农妇们纷纷落泪,戏毕仍有观众高呼“再唱一段!”

流派的博弈:严派与王派的艺术分野
黄梅戏的流派之争,本质是传统与创新的角力。严凤英创立的“严派”以婉转细腻见长,而搭档王少舫的“王派”则追求苍劲醇厚,二者如同并蒂莲花,共同撑起黄梅戏的黄金时代。

这种艺术分野在师徒传承中愈发明显。1958年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班招生,严凤英坚持“因材施教”,让嗓音清亮的许自友专攻闺门旦,身段灵巧的田玉莲主学刀马旦;王少舫则强调“根基至上”,要求弟子每日清晨必练“喊嗓三刻钟”。某次排演《罗帕记》,许自友擅自为角色添加捻帕手势,王少舫当场呵斥:“戏是祖宗定的,岂容小辈乱改?”严凤英却鼓掌笑道:“这动作像极了少女怀春时的忐忑,加得好!” 两派理念的碰撞,恰为黄梅戏注入多元生命力。
命运的交响:艺术星火的传承与嬗变
严凤英的早逝(1968年含冤离世)曾让黄梅戏陷入长达十年的低谷,但她在艺术教育上的远见,却为这门艺术埋下重生火种。
1963年,严凤英赴京演出期间,特意拜访京剧大师荀慧生。荀先生看完《女驸马》后感叹:“你这冯素贞比京剧中人更鲜活,但黄梅戏若想长存,不能只靠一两个名角。”这番话让严凤英决心打破门户之见,鼓励青年演员创编现代戏。弟子张萍回忆:“师父排《江姐》时,把‘绣红旗’唱段改成安庆方言念白,她说革命者的乡音最动人。”

黄梅戏的当代困境与破局之路
当非遗保护成为时代命题,黄梅戏的传承困境反而凸显。据2023年《中国戏曲生态调查报告》,黄梅戏专业院团数量较二十年前减少63%,年轻观众流失率高达82%。但危机中亦藏转机:
“短视频+戏曲”的传播模式让黄梅戏意外破圈。95后演员在抖音以《天仙配》电音改编获百万点赞,她坦言:“严凤英老师若在世,或许也会开直播。”更值得关注的是文本创新,青年编剧余青峰创作《玉天仙》时,用黄梅戏的悲怆重述经典,在韩国首尔演出时,谢幕掌声持续15分钟。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严凤英的一位嫡传弟子曾说:“师父若见今日黄梅戏,定会先夸舞台灯光美,再叹演员眼神空。” 当技术手段日益炫目,戏曲最本质的“唱念做打”反而被边缘化。或许黄梅戏的未来,正藏在严凤英那句朴素的教诲里:“戏是心尖上长出来的,机器再妙,演不出人心颤动。”
泥土中的金蔷薇
从严凤英到韩再芬,黄梅戏的每次蜕变都伴随着阵痛与新生。它像一株生长在皖江岸边的野蔷薇,既渴望阳光雨露的滋养,又惧怕过度修剪失了野性。当我们观看《天仙配》修复版时,不应忘记那些在乡间草台上吟唱的夜晚——正是那些沾着泥土气的调子,托起了这门艺术最本真的魂魄。严凤英们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时代的风雨中,长成属于未来的参天碧树。
猜你喜欢
今日的黄梅戏,既需要严凤英纪念馆守护文化基因,也需要实验剧场开拓未知疆域。...
我记得小时候,看戏是乡下人节前年后最快乐的事情,跑上几里甚至十几里地去看戏那是常有的事。...
11月19日-24日,2024年再芬黄梅·北京演出季隆重开启,韩再芬院长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三台大戏登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为观众讲述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和《女驸马》的精彩故事。这也是再芬黄梅连续十六年走进国家大剧院,将文化精品奉献给广大观众,将传承发展一以贯之,期冀黄梅戏在新时代更上新台阶。...
北京曲剧《黄叶红楼》依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编创,演绎了曹雪芹于黄叶村著书时与红楼人物之间的灵魂对话以及情感交流的旧事。该剧在小说原著及大量“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了“戏中戏”,剪裁了《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与故事情节,勾勒出一台千古悲剧。...
韩再芬十六岁因担纲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而一举成名。先后主演了《女驸马》《徽州女人》《公司》《徽州往事》《不朽的骄杨》《六尺巷·宽》等三十余部具有较大影响的舞台剧及《走向共和》《贞观长歌》《李清照》等二十余部优秀影视剧。...
10月6日黄梅歌后吴琼将来到金湖献演经典黄梅戏《天仙配》。...
镇领导致辞后,文艺工作者、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来宾和观众表演了广场舞《黄河源头》、舞蹈《一路花开》、5人群口快板《每家每户每庭院》、合唱《最美的声音》、10人古典舞《入画江南》、男声独唱《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小品《爸妈我们回家》、《功夫扇》、舞蹈《爷爷奶奶的幸福生活》。演出结束后还对社区部分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
让匠心培育的“芬芳”永留申城2024年8月5日,再芬黄梅受邀前往上海图书馆,与《长三角之声》主持人星纪共同开启“常听常新的黄梅戏——2024再芬黄梅在上海”主题分享会。...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