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何以经典

时间:2025-07-03 20:22:10 阅读:
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好戏安徽”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第二季“致敬经典,凤鸣声声”活动,日前在经典黄梅戏《天仙配》那为人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声中落下了帷幕。尽管剧情早已被观众烂熟于心,唱段也随口即来,但为什么观众总是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呢?面对如潮的掌声、芬芳的鲜花和人们发自内心的欢呼,我感慨万千,由衷赞叹:这就是经典剧目的魅力!

《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36大本”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等,讲述的是董永行孝遇仙的故事。经整理改编,1953年全剧首次上演。1954年由黄梅戏一代宗师、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以及多个演员奖、乐师奖等奖项。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改编拍摄成电影艺术片,荣获原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奖。1956年之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参照同名电影对舞台演出剧本又做了修改,最终形成了由“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构成的通行六场演出本。从此,《天仙配》成为黄梅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典剧目。黄梅戏《天仙配》2012年荣获原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天仙配
袁媛、赵章伟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天仙配》的成功之路说明,经典剧目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出世即经典的“天才”,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反复打磨、不断提升的“勤劳者”;不是自封的经典,而是历经时间的淬火,经过市场的检验,由观众的口碑形成的。检验经典剧目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作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的剧情可谓家喻户晓:玉帝的七女儿不恋天宫繁华,对人间卖身葬父的青年董永由同情生爱慕,于是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他结为夫妻。七仙女在众位姐姐的帮助下,一夜之间织成10匹锦绢,使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满工归程,夫妻俩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美好生活。不料玉帝降旨,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无奈,七仙女与董永生离死别,从此天上人间两离分。

就是这样一出剧情并不复杂的戏,为何能赢得海内外一代又一代广大观众的喜爱呢?黄梅戏《天仙配》何以经典?其原因值得今天的黄梅戏创作者们深思。

不管喜欢与否,主题和立意都是剧目创作者绕不过去的话题。尽管现在也有许多通过精美表演或宏大场面等取胜的成功作品,但是一个剧目的主题和立意是否能直击广大观众的心灵、是否打动了观众心中某种隐秘并渴求的情感,这是该剧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黄梅戏《天仙配》不正是那全剧洋溢的解放感完美契合了当时社会的集体情绪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吗?在20世纪50年代,当七仙女和董永唱出“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时,那样的幸福感、自豪感不仅是他俩的,更是千千万万个刚刚获得解放、翻身做了主人的亿万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今天的人很难想到,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竟然是1950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开宗明义:“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由此,当时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主题的新创剧目——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戏剧主题创作活动。评剧《刘巧儿》(1951年)里刘巧儿唱出“要自己找婆家呀”,就是反对包办婚姻。随后,沪剧《罗汉钱》(1952年)和黄梅戏《天仙配》等一系列宣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剧目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传唱于神州大地间,历经时光打磨,成为各自剧种的经典剧目。

那么,当时光来到70多年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这样的情形下,像《天仙配》这样当年反映婚姻自由的剧目为何仍然能获得当代观众的共鸣和喜爱?我想,这应该是经典剧目所拥有的主题多义性和延展性所致。谁不喜欢只因董永“忠厚老实长得好”,便毫不犹豫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下凡人间成为一位村姑,憧憬着男耕女织普通人生活的七仙女?在一日千里、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式的美好田园生活亦有其吸引力。董永和七仙女所憧憬的生活不也正是无数当代人的理想生活吗?而这不正是其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广受观众欢迎、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所在吗?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以黄梅戏《天仙配》等为代表的第一批主题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并不代表戏剧创作必须主题先行或只要有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便可以轻松取得成功。《天仙配》等经典之作除了具有贴近人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好主题之外,拥有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也是作品具有强烈艺术性的基本保证,是其能广受赞誉、大获成功的重要保障。

黄梅戏《天仙配》讲述了“仙女下凡人间嫁穷汉”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浪漫和戏剧性的故事,也是一个适合戏剧梦工厂生产的完美艺术作品。以陆洪非为代表的剧作家们去粗取精,以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人民心声,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字奠定了黄梅戏剧种文学的基本风格。比如,《天仙配》传统剧本中关于“四赞”中渔人的唱词是这样写的:“钓鱼之人休要慌忙,手执钓竿下河旁。钓的鱼儿长街卖,卖鱼买米度日光。”而陆洪非的改本为:“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这样的唱词不仅文辞优美、通俗易懂,更诗情画意般描摹出渔家真实、欢乐的生活,为七仙女向往人间的生活埋下了伏笔。传统剧本中关于读书人的唱词为:“读书之人休要慌忙,手捧书本到圣堂。等到下年开皇榜,钦笔点他状元郎。”陆洪非的改本为:“读书之人坐寒窗,勤学苦思昼夜忙。要把那天文地理都通晓,男儿志气在四方。”这样一改高下立现,读书人的情怀便跃然纸上了。

在一剧之本之外,音乐创作是戏曲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时白林、王文治、方绍墀等音乐家们在继承黄梅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丰富了黄梅戏音乐的表现力,提升了黄梅戏音乐的格局。

戏曲艺术最终是需要演员将其体现在舞台之上的。黄梅戏何其有幸,拥有了以严凤英、王少舫等为代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一代宗师。正是他们让“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样优美的黄梅戏旋律唱响神州、传遍全国,赢得广大观众的衷心喜爱,开创并奠定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风范。

然而,如果我们将经典剧目束之高阁、马放南山,那绝对不是我们对经典剧目应该有的态度,只有常演常新、代代相传,经典才是真正的经典。令人欣喜的是,继严凤英、王少舫之后,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坚持传承演出《天仙配》,无论是安徽省直院团,还是民营院团,《天仙配》都是他们走南闯北、上山下乡,赖以生存的吃饭戏,是他们最有保障的可“啃”的“老本”之一。

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看家剧目,《天仙配》不仅是他们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也是他们培养和锻炼优秀演员的最好舞台。当晚主演的袁媛和赵章伟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挑大梁的优秀青年演员,3月初他们因主演《天仙配》刚刚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可谓是意气风发,风头正劲。面对着舞台上两位年轻主演那美丽、英俊的面庞,尤其是仙女们那华贵的服装、精美的头饰和翩翩的舞姿,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是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不禁感慨时代的进步。然而,我总也觉得满台华丽之中似乎缺点什么?回来后细细品味,恍然大悟,那就是:现在舞台上的七仙女永远是美丽动人的仙女模样,而不是那个能设计与董永路遇逼婚的机智、泼辣的村姑了。转念又想,正如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这正是当今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喜欢看的七仙女形象呢。最后套用一句广告语:好剧恒久远,经典永流传!(作者:李春荣)

猜你喜欢

黄梅韵致描摹金陵旧事,精品黄梅戏《红楼梦》

黄梅戏红楼梦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出品。该剧独辟蹊径,采取倒叙的叙事方式,以出家宝玉在白茫茫雪地里的回忆拉开序幕,以贾宝玉个人活动为主线。...
随着剧情层层推进,观众的情绪完全被演员精湛的表演所牵引,剧场内时而寂静无声,时而掌声雷动。...

“好戏安徽”宜城戏韵领“风骚”

此次演出季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全市各地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类黄梅戏展演展示活动,共开展精品剧目展演26场。...

黄梅戏陪您欢度“五一”假期!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打头阵,省市县三级演出阵容集结省城,6天6场黄梅大戏精彩唱响。...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与传承戏曲文化的使命担当,汇聚多位实力演员,深度打磨复排黄梅戏雷雨。...

玉兰花开绽放申城 黄梅飘香情暖基层

在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上,我院一级演员袁媛、赵章伟分别摘得主角奖、配角奖。...
第三届包河城市戏剧节名家名段黄梅戏经典折子戏专场将于2025年3月22日在包河凤凰剧院演出。...

黄梅戏《女驸马》即将唱响含山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女驸马,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败落后,兆廷来投岳家,岳父母嫌其贫困,拒不接纳,反诬为盗,李兆廷入狱,并逼素珍另嫁富室。...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