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京剧团张璇之京剧《牡丹亭》
时间:2024-02-26 09:51:28 阅读: 次 作者:京剧道场
京剧《牡丹亭》是温如华老师二十年前编演的,分为“训女延师”“闹学肃苑”“游园惊梦”“言怀怅眺”四折,全剧唱腔、表演均为温如华老师创作。2004年8月30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之后温老师在其他不同场合分别演出过片段。中央电视台曾录制过“游园惊梦”播出,京剧《牡丹亭》遂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所熟知。
剧中“西皮慢板”“南梆子”“四平调”等唱段因其曲调新颖婉转而又不失传统韵味深受爱好者喜爱,传唱甚广。对此温老师曾回忆说:
【南梆子】与【四平调】最具抒情色彩。张君秋先生在《彩楼记》《望江亭》《西厢记》《诗文会》等古典爱情剧中,都要使用这两种腔调,抒发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之斑斓色彩,因此在《遊园》中使用【南梆子】,在《惊梦》中使用【四平调】,正是传统戏中的例行公式。
也正是因此两种腔调过于缠绵悱恻,不利于表现劳动大众的革命情绪,因此在样板戏中是禁止使用的(剧团内部,非公开传达)。但这两种唱腔,若表演才子佳人的“思春爱慕”,却又是再合适不过的。因此我在《遊园》时使用了【南梆子】,在《惊梦》中使用了【四平调】之原因。
除了唱腔,温老师对于全剧身段表演都有加工提炼,糅合吸收了梅兰芳、言慧珠、华文漪、张继青、梁谷音等艺术家的表演特色。《游园惊梦》中"思春"的表演都是前辈男艺人创造设计,用以含蓄表达杜丽娘怀春情态,那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身段在不同表演家演来各有不同运用。梅兰芳先生谈到自己在1960年的电影中,因年龄渐老(66岁),不适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少女思春”,将表演进行一定的"弱化"。温如华老师根据他自己的理解,从京剧表演规范出发,取各昆曲大家表演之长,既保留了昆曲固有特色身段,又使之融合于京剧音韵节奏之中。最后经董瑶琴、沈世华两位老师指导修订而成。因此,温如华老师的京剧《牡丹亭》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一次推陈出新。
去年,温老师应邀赴长沙,向湖南省京剧团的青衣演员张璇传授皮黄版《牡丹亭》,并在长沙上演。
剧中“西皮慢板”“南梆子”“四平调”等唱段因其曲调新颖婉转而又不失传统韵味深受爱好者喜爱,传唱甚广。对此温老师曾回忆说:

也正是因此两种腔调过于缠绵悱恻,不利于表现劳动大众的革命情绪,因此在样板戏中是禁止使用的(剧团内部,非公开传达)。但这两种唱腔,若表演才子佳人的“思春爱慕”,却又是再合适不过的。因此我在《遊园》时使用了【南梆子】,在《惊梦》中使用了【四平调】之原因。
除了唱腔,温老师对于全剧身段表演都有加工提炼,糅合吸收了梅兰芳、言慧珠、华文漪、张继青、梁谷音等艺术家的表演特色。《游园惊梦》中"思春"的表演都是前辈男艺人创造设计,用以含蓄表达杜丽娘怀春情态,那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身段在不同表演家演来各有不同运用。梅兰芳先生谈到自己在1960年的电影中,因年龄渐老(66岁),不适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少女思春”,将表演进行一定的"弱化"。温如华老师根据他自己的理解,从京剧表演规范出发,取各昆曲大家表演之长,既保留了昆曲固有特色身段,又使之融合于京剧音韵节奏之中。最后经董瑶琴、沈世华两位老师指导修订而成。因此,温如华老师的京剧《牡丹亭》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一次推陈出新。
去年,温老师应邀赴长沙,向湖南省京剧团的青衣演员张璇传授皮黄版《牡丹亭》,并在长沙上演。
猜你喜欢
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获得者张璇主演的京剧《皿方罍》片段再无别离作为唯一一个新编京剧现代戏精彩亮相2025新年戏曲晚会。...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