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传统京剧《四郎探母》的理解与思考

时间:2024-06-03 08:44:03 阅读:
《大中华思维的扛鼎之作》
——我对传统京剧《四郎探母》的理解与思考
作者 方凯声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兼活跃在京城西部地区的“京剧名票”,同时亦是一位有着四十余载戎马历程的耄耋老军人——老冀先生,运用在线分集介绍的方式把经典历史京剧《四郎探母》,在网络平台上做了精选再现并进行了精彩点评。使我们这么多年只是通过在电视节目中听听折子戏的方式知道了《四郎探母》几段脍炙人口唱段的人们,终于对这出已经问世了百年之久的历史经典大戏,有了全景式的了解,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解与思考。

(一)

记得还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七八岁的时候,曾跟着家人到前门外的广和剧场看过这部大戏。那个时候,除了瞅个热闹,啥也听不懂也看不明白。到了六十年代,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1962年以后上面重提阶级斗争,在《人民日报》的副刊上,就常态性地出现了一些批判文章。

我记得,有批判李秀成“晚节不保、忠王不忠”的文章;有批判“鬼戏”《谢瑶环》的文章,还有对理论大家——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杨献珍先生“合二而一”哲学理论的重炮轰击。京剧《四郎探母》也没能独善其身,被说成了是一部“为叛徒树碑立传的坏戏”,而遭到了同样猛烈的口诛笔伐。当然,最热闹的高潮则是在1965年底,《人民日报》转载了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响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这些有着所谓“封资修”色彩的传统戏剧,在神州戏剧舞台上即刻荡然无存,中国从此开启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独步戏剧天下的“文革新纪元”。

1976年,毛主席逝世,“四人帮”伏法,文革结束了。革命样板戏也很快销声匿迹,传统经典戏剧开始回归都市戏院。《四郎探母》虽然于1985年才姗姗来迟,却依然被戏迷们热烈追捧。戏台子上,每每演到那传奇曲折的故事和精彩唱段的啃节上,叫好的声音,鼓掌的声音就像炸雷一般在戏园子里满满的爆棚。戏中那些“最拿人的行活儿”,照旧还是那样的吸人眼球,百看不厌。

这个时候,戏迷们更多地是在欣赏演员的唱功和演技。而那些资深的“票友”们则是微闭双眼,用内心去“听”戏。他们那是在细细品味着这些刚刚在京城戏台子上展露头角的“戏雏儿”们,比起半个多世纪前,京剧泰斗谭鑫培老先生和花旦新秀梅兰芳先生同台合作,出演的那一出《四郎探母》的原汁原味儿还剩下多少?不时地,还眯起眼睛瞜一瞜,瞅瞅戏中那些最撑场子的唱、念、做、打的“技术活”到底还行不行?而对戏中故事源头设计的思想内涵,则并无更多的琢磨和评说。

老冀先生开一代先河,在线上边解说边播放戏剧片段,不仅给喜欢京剧的观众们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也给人们打开了一个琢磨思考的空间,从而也自然使人们对《四郎探母》这部百年经典老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二)

京剧《四郎探母》说的是北宋初年,宋朝镇守边关的大将杨继业率部与犯边的辽国大军在金沙滩一战大败。其四子杨延辉被俘后隐姓埋名,后因颜值不错而被辽国铁镜公主瞄上了,并很快召为驸马,一晃生活15载,还养育了一个混血后代。

一天,已经化名木易的杨四郎延辉,知悉辽国掌门人萧太后在雁门关附近的九龙飞虎峪摆下天门大阵。宋真宗御驾亲征,杨六郎挂帅领兵,自己的母亲佘太君则是担任“后勤司令官”,亲自押解粮草,随大军抵达了大宋北部边关的军事战略要塞——雁门关。

虽然战火在即,耐何思母心切。辽国驸马杨四郎遂向铁镜公主坦白交代了自己隐瞒多年的真实身份,恳求特事特办,准其“快马加鞭一夜还”,看上老母亲一眼,以了却万般思念之情。于是,一番踌躇和运作,就演绎出了铁镜公主骗取母亲萧太后的出关令牌,成全了杨四郎单骑纵马,夜入宋军大营探望老母佘太君的历史传奇故事。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四郎探母》
全本《四郎探母》共有十三场戏。从《坐宫》开篇,到《回令》收尾。这出大戏问世一百多年来,经过多少代京剧名家的全力打造和倾情传承,无论是戏剧故事、唱词唱腔和舞台表演的设计,早就成了中国京剧艺术宝殿中的灵蛇之珠、荆山之玉,堪称完美。

但是,听了老冀先生对《四郎探母》的点评,我倒觉得,一百多年前,京剧《四郎探母》的编剧,虽已无从可考,但是剧中闪现出来的思想内涵,至今尚未被深度的破解,或者说,我们对这部大戏的深层理解与认识尚不到位。故,对《四郎探母》真正的历史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完全的挖掘出来。我以为,这是对经典大戏《四郎探母》的一个挺大的缺憾。

(三)

《四郎探母》的故事距今已有1000余年。按照千百年来传统中国文化赋予我们的国家价值观,我们从曾经看到的和学到的传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中得知,大宋王朝是今天的华夏中国“根红苗正”的正宗血脉源头,而辽国则是长城北部的异族外番之国。所以,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现象的各类文化作品,基本的政治倾向都是讲述辽国这个异族外番如何对我们的老祖宗不断地实施骚扰与侵略。我们的老祖宗,不管是胜是败,始终是代表着华夏民族最高利益的正义一方。而那个长城北边的异族外番,绝对是地地道道的动乱之源和侵略恶魔,不容置疑的非正义之师。

京剧《四郎探母》基本的创作立场,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剧中,宋辽两国大战在即,与杨四郎已经恩爱了十五载的铁镜公主,最终支持驸马爷杨四郎出关夜奔,与母亲佘太君见上一面。辽国最高长官萧太后知晓事件的始末后,最终并未对杨四郎进行任何的处罚,反而赋予重权,命其去驻守边关重镇——北天门。

京剧《四郎探母》把辽国做为正面的人物和事件去讲述,并且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这一剧情设计,不仅充满了人情人性,一定还隐藏了编剧内心深处一个不便言传的美好初衷,即:安排辽国驸马、杨家将的血亲四公子杨四郎去作战一线“顶雷子”,这个仗还怎么打?大概率的结局似应是宋军主帅杨六郎与自己的亲哥哥、辽国驸马杨四郎阵前握手言和,各自鸣金收兵,这个仗不打了。两国若能永不再战,平平和和的过日子那就更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八卦奇想。我认为《四郎探母》的编剧,为我们端出来这么一个反传统的故事,颇为令人回味。

(四)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中原农耕文明与中国北方游牧文明不断碰撞不断融合的历史。正是这种不断地碰撞与融合,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如金人灭宋建元,满人入关建立大清皆是如此。

从公元前475年的春秋战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中国,再到公元1912年清王朝的覆灭,两千多年的华夏大地经历了大约近3800场大的战争和战乱,平均每年都要打上一到两场大仗。而且,差不多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集权王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或外番之国的兵戎相见。华夏中央政权可控的历史疆域版图也因此伴随着战争胜败或大或小而不断变化着,华夏大地大一统的格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这种国家状态,我们用今天的历史视角来审视,结论似应是:戚继光南御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1840年以后清王朝与沙俄帝国几次大的疆土之战,还有清末的甲午海战、庚子俄变和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毋庸置疑都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反侵略战争或涉外斗争;而其他更多的战争或武装冲突,则是华夏民族内部的自家人为各自的利益集团撕破脸皮去掐架,去争斗。用今天的话说,都是“国内战争”。具体到《四郎探母》戏中的故事,不管是定鼎中原的大宋王朝,还是跨越长城南北的“辽远之国”,都是大中华的固有领土,都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血脉同根,都是烂在一口锅里的肉!

这些历史的战争过往,为什么多是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更胜中国中原农耕文明一筹呢?我们不说金人灭宋建立元朝,也不说满人入关建立大清,就从宋辽之争一探究竟。

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开始,大宋王朝就延续了从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与北部外番不断争斗的历史。在这个武力相向的历史舞台上,大宋王朝虽然也打过不少的胜仗,但不管是杨家将,还是岳家军,从来就没有创造出汉武帝亲率大军直捣匈奴漠北龙庭的不朽辉煌,最终的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杨家将净好将,打一仗败一仗”;岳飞的结局更惨,冤死风波亭。究竟是什么原因铸成了如此的历史情景剧呢?简单的说,实力使然。

细细考量大宋王朝的历史,应该说宋朝初年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还是可圈可点。据说那时的GDP总量一度达到了265.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儒学复苏,科技发展,政治开明,且还没有出现太多的宦官当道的腐朽弊端,整个王朝一派中兴之气。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宋王朝的领土面积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少的,南北宋朝的领土总面积没有超过6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北宋王朝最辉煌的时期,领土面积也仅仅是283万平方公里。

反观由鲜卑人建立的辽国,或许吓你一跳,领土总面积达到498万平方公里,是北宋王朝的1.5倍!其统治区域涵盖了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内蒙古和外蒙古,甚至还包括了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库页岛。辽国鼎盛的时期,其领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山,北到额尔古纳和外兴安岭,真是牛逼大了。

在大宋王朝与辽国兄弟阋墙的频频的战争交恶中,大宋王朝从战略上一败再败,核心的因素是宋朝初年丢失了一块重要的领土。公元1038年,党项人在今天中国西北高原的陕甘宁青以及内蒙古一代,圈走了近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西夏国。这片土地确实荒凉贫瘠,甚至直到今天在全国的GDP排位中都比较靠后。头两年在党中央大力扶贫减贫的强势攻坚下,才刚刚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或许,当年宋太宗和宋真宗实在看不上这片穷山恶水的不毛之地,选择了战略放弃。殊不知,这个放弃,最终铸成了大宋王朝的消亡!

大宋王朝建政伊始,即行“抑武扬文”,对武备的筹划与建设太不上道。宋朝统治者天真地认为,用几十万步军再加上几段残破的长城,就可以应对辽国数十万铁骑的屡屡犯边。如此,焉能不败?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北方匈奴的边患,在取得对西域诸国的征服之后,用了20年的时间,在陕甘宁青的西北边地,推行“民办官助”的优惠政策,鼓励边民饲养从西域引进的优良汗血宝马。一时间,西北高原“马牛放纵,蓄积布野”,陕甘宁青这块热土成了汉武帝放养培训百万优良军马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颁旨御驾亲征,并命令卫青和霍去病担任正副“司令官”,用14万铁骑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并从陕甘宁青后方军马基地另行征调14万匹汗血宝马随营备份出征,再加上10万步军和转运民夫,北中国的大草原上即刻狂飙骤起。西汉大军大破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饮马临瀚海畔(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杀敌七万,自损七千。从此,“匈如远遁,漠南无王庭”,汗匈百年再无战事! 

西夏国的问世,使大宋王朝失去了饲养培训战马的后方基地,从而也就失去了与辽国铁骑铁血争锋的根本实力。杨家将屡战屡败就不用说了,就是训练有素的岳家军的13万步军和8000名骑兵,在金兀术6万铁骑的虎狼之师面前,尽管不乏有战术层面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始终是那样的苍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兀术破宋掠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其实,公元1038年西夏国的横空出世,就决定了公元1279年大宋王朝“崖山之后无华夏”被元朝取代的最终命运。因军事实力不济而亡,是大宋王朝的宿命与历史的必然。

(五)

100多年前,京剧《四郎探母》一俟问世,其政治倾向就“反弹琵笆”,独树一帜,用正面艺术形式表现了“辽远之国”高层的政治生活,与同时期的同类经典名剧唱了反调,这应该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使然。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大徽剧唱班陆续进京,为高宗弘历祝寿。此后,通过在京城100年间的连踢带打再加上翻跟头,与汇集京城的中国民间多路戏剧兼收并蓄、融合发展,最终脱胎换骨,修成正果,成了傲视群雄的中国戏剧国粹。

京剧的问世,立即得到了京城皇家的特殊青睐。皇恩浩荡,几届皇帝还有背后的皇族,都被京城各家的戏班子培养成了高水平的“票友”。

到了清朝末年,大清王朝虽然千疮百孔,盛世不再,但是早已寡居多年,却还在垂帘听政的慈禧老佛爷,每天都是戏瘾癫狂,连续数日甚至数月可以不去乾清宫上班,但不可一日无戏伺候。于是,如何让老佛爷把这个戏看得高兴,看得顺心,平平和和,不发脾气地度过寂寞难熬的深宫长夜,就成了大清内务府专门负责老佛爷看戏事务的昇平署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1644年4月12日,清军最高统帅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指挥着18万满蒙铁骑杀入山海关,并很快荡平华夏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政并一统中国的封建王朝——大清国。

满人入关可是没有两手空空,为华夏民族带来了不菲的嫁妆。把从明朝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手里接过来的60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面积,顷刻就曾加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了元代疆土面积的水平。而明朝汉人统治者,坐拥了276年的天下,却把从元朝蒙古人手中继承下来的137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丢失了多一半儿。就凭这,早就该完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献出了大明王朝的山海关,不过是不经意间地顺应了历史大势罢了。有没有吴三桂,清兵照样都会很快地杀进关内,一统中国。

代表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满蒙少数民族,从中国北部边地入主中原一统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巨大进步,为已经赢弱不堪、濒临危亡的中国中原农耕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从1644年开始,到了1662年康熙即位,仅仅过去了18年,大清王朝就以1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800亿美元的GDP总量,3亿5千万的大清人口实力,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大幕。

面对如此不朽的辉煌,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哪个不要命的戏班子还敢犯杀头大忌,去出演贬低北方游牧文明的传统老戏?于是我斗胆揣测,《四郎探母》这出戏剧经典,怕就是在这么一个历史背景下出台了。后又经过多年的精心锤炼,这出戏不仅成为了大清国的戏剧文化管理部门——昇平府认定的优秀剧目,而且,也是晚年的慈禧老佛爷在颐和园听鹂馆戏楼瞧戏最欣赏的剧目之一。听京城资深的京剧票友说,当年,老佛爷可是没少给《四郎探母》扔赏钱。

老冀先生运用网络平台,精选再现和精彩点评《四郎探母》,对于推广这部问世百年的经典京剧作品,作出了不错的创新尝试。我正是通过这种新的听戏方式,看到了几千年的中国中原农耕文明与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不朽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北方游牧文明对推进华夏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们也都来看看这部充满大中华思维的扛鼎之作——《四郎探母》。或许,您还能从中品味出更多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来。

作者简介:方凯声,男,原总后司令部退休干部,海淀区翠微路军休所。

猜你喜欢

2024年“运河梨园情”全国京剧票友展演即将举行

活动盛情邀请了各地享有盛誉的京剧名票如吴素萍、黄珣、胥向红、宋俪、马安伟、罗茜、汪建平等人齐聚临清,他们将与本市京剧团实力派演员携手合作,倾力打造了一系列经典京剧选段....

京剧名票桑围志:我的京剧缘

老师的教诲让我铭记在心里,为了能做一个优秀的小生,在先生的指导下,我刻苦钻研小生的发声方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了数十年的时间的磨练,我由一个粗声大嗓,终于有了今天这叶派的嗓子。这种艰辛一言难尽,但我成功了,为了更好的传承国粹,我和我们省的牡丹江市京韵艺术团合作。...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