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香:《霍小玉》的“四平调”
时间:2025-03-19 09:35:34 阅读: 次 作者:戏剧报
京剧《霍小玉》是我父亲荀慧生创造的六大悲剧之一,这出戏的唱腔十分丰富,荀派特点很鲜明。在这里,我想根据父亲教我的,以及我自己演唱中的体会,介绍一下这出戏里的〔二黄小导板〕转〔四平调〕唱段。

荀慧生《霍小玉》
这出戏是以唐代蒋防所作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为素材,又参考明代汤显祖所作的传奇剧本《紫钗记》和《紫箫记》而重新编写的。
这出戏的情节是:霍王李元轨之女霍小玉因母亲净持原是霍府丫鬟,遭王妃们嫉妒,母女二人被赶出王府。经鲍十一娘作媒,霍小玉和青年诗人李益结成了夫妻,可是李益一旦作了高官,就出于门阀观念,另娶了侍郎卢志的女儿,而抛弃了他的诗文知己。霍小玉万分伤感,病入膏肓。这件事激怒了侠士黄衫客。黄衫客强迫李益去和霍小玉见面,但霍小玉已经奄奄一息,她谴责了李益,就含恨死去了。
【四平调】
含辛茹苦闷恹恹,
好似梨花带雨眠。
那夫婿因何不来见?
画廊的鹦鹉低唤,
堪怜。
〔二黄小导板〕转〔四平调〕唱腔——“含辛茹苦闷恹恹”,是黄衫客来看望霍小玉那一场,霍小玉在病帐里自思自叹的唱腔。大家一听唱片,就不难发现,第一句的〔二黄小导板〕,在旦角传统的板腔里,是不多见的,后面三句虽然还是〔四平调〕,但旋律起伏变化,幅度比一般大得多了。
这个精致的小型唱段,颇能说明我父亲在唱腔设计上的一些观点。我父亲是主张板式、旋律都要出新的,但他又十分注意保持京剧曲调“板腔体”的特点。所以他是既大胆又审慎的,他适度地解决了保持板腔体特点和旋律较大幅度出新的关系。
〔二黄小导板〕是从《贵妃醉酒》里“耳边厢又听得圣驾到”那句唱腔发展来的。那句腔,拖腔是平的。我父亲改为用半音拖长声,唱一个小腔,这样,〔小导板〕的新意就出来了。“茹苦”的后面垫一个虚字“哇”,半音拖长后还加上一点哭音,就把色彩点染得更丰富了。
〔四平调〕是我父亲最出名的曲调之一。他在新剧目中曾大量采用,而每一出戏里的〔四平调〕都不一样。象《红娘》《红楼二尤》《还珠吟》《卓文君》的〔四平调〕都和这出《霍小玉》大不相同,但他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专有新唱腔时,又都保持了〔四平调〕这一板腔的基本规格。
在设计唱腔时,我父亲还十分考究音韵,对每一句、每一字四声的安排都尽可能做到准确和得体。如“好似梨花带雨眠”,“好”字的上声,“似”字的去声,“梨”字的阳平和“花”字的阴平,都是摆得很好的。在演唱时,就要准确地表达。“花”字要平唱,若不注意唱成“华”字,就倒了。“夫婿因何不来见”一句前面垫一个虚字“那”,用以突出地表现人物的盼望。这一句气息运用的特点要掌握,尤其是“夫婿因何”四个字要运用气息把人物那种想不通,那种自思自问,那种无限郁闷的情绪强烈表现出来。“来见”的“来”字借鉴一点“苏昆”的字音,为的是更加俏丽多姿、亲切动人。“画廊的鹦鹉低唤‘堪怜’”一句感情细腻、深邃而又凄凉、哀婉。这句新旋律是借鉴京韵大鼓唱腔设计的,在唱法上,最好也向大鼓取得一些借鉴,“鹦鹉”二字拖腔到最低处,垫上虚字“哇”,发音位置一定要下得去才有味儿,这就需要下功夫锻炼了。

荀慧生《霍小玉》
这出戏是以唐代蒋防所作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为素材,又参考明代汤显祖所作的传奇剧本《紫钗记》和《紫箫记》而重新编写的。
这出戏的情节是:霍王李元轨之女霍小玉因母亲净持原是霍府丫鬟,遭王妃们嫉妒,母女二人被赶出王府。经鲍十一娘作媒,霍小玉和青年诗人李益结成了夫妻,可是李益一旦作了高官,就出于门阀观念,另娶了侍郎卢志的女儿,而抛弃了他的诗文知己。霍小玉万分伤感,病入膏肓。这件事激怒了侠士黄衫客。黄衫客强迫李益去和霍小玉见面,但霍小玉已经奄奄一息,她谴责了李益,就含恨死去了。
【四平调】
含辛茹苦闷恹恹,
好似梨花带雨眠。
那夫婿因何不来见?
画廊的鹦鹉低唤,
堪怜。
〔二黄小导板〕转〔四平调〕唱腔——“含辛茹苦闷恹恹”,是黄衫客来看望霍小玉那一场,霍小玉在病帐里自思自叹的唱腔。大家一听唱片,就不难发现,第一句的〔二黄小导板〕,在旦角传统的板腔里,是不多见的,后面三句虽然还是〔四平调〕,但旋律起伏变化,幅度比一般大得多了。
这个精致的小型唱段,颇能说明我父亲在唱腔设计上的一些观点。我父亲是主张板式、旋律都要出新的,但他又十分注意保持京剧曲调“板腔体”的特点。所以他是既大胆又审慎的,他适度地解决了保持板腔体特点和旋律较大幅度出新的关系。
〔二黄小导板〕是从《贵妃醉酒》里“耳边厢又听得圣驾到”那句唱腔发展来的。那句腔,拖腔是平的。我父亲改为用半音拖长声,唱一个小腔,这样,〔小导板〕的新意就出来了。“茹苦”的后面垫一个虚字“哇”,半音拖长后还加上一点哭音,就把色彩点染得更丰富了。
〔四平调〕是我父亲最出名的曲调之一。他在新剧目中曾大量采用,而每一出戏里的〔四平调〕都不一样。象《红娘》《红楼二尤》《还珠吟》《卓文君》的〔四平调〕都和这出《霍小玉》大不相同,但他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专有新唱腔时,又都保持了〔四平调〕这一板腔的基本规格。
在设计唱腔时,我父亲还十分考究音韵,对每一句、每一字四声的安排都尽可能做到准确和得体。如“好似梨花带雨眠”,“好”字的上声,“似”字的去声,“梨”字的阳平和“花”字的阴平,都是摆得很好的。在演唱时,就要准确地表达。“花”字要平唱,若不注意唱成“华”字,就倒了。“夫婿因何不来见”一句前面垫一个虚字“那”,用以突出地表现人物的盼望。这一句气息运用的特点要掌握,尤其是“夫婿因何”四个字要运用气息把人物那种想不通,那种自思自问,那种无限郁闷的情绪强烈表现出来。“来见”的“来”字借鉴一点“苏昆”的字音,为的是更加俏丽多姿、亲切动人。“画廊的鹦鹉低唤‘堪怜’”一句感情细腻、深邃而又凄凉、哀婉。这句新旋律是借鉴京韵大鼓唱腔设计的,在唱法上,最好也向大鼓取得一些借鉴,“鹦鹉”二字拖腔到最低处,垫上虚字“哇”,发音位置一定要下得去才有味儿,这就需要下功夫锻炼了。
猜你喜欢
四平调最魔性的地方,在于它用河南方言的硬核发音,演绎出了江南文化的软糯情调。豫剧唱词讲究字重腔轻,但四平调故意倒行逆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