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吟秋:从津京舞台到培育新人,一生扎根京剧程派的艺术家

时间:2025-09-21 13:26:39 阅读:
提到京剧程派,绕不开王吟秋这个名字。他一辈子主要在北京扎根,可天津对他来说,也是个特别重要的演出地方,从青年到晚年,在天津的舞台上留下了不少精彩瞬间。

王吟秋年轻时就跟着“通天教主”王瑶卿的侄子王幼卿学旦角青衣戏,还跟向前辈旦角演员诸如香学过《拾玉镯》《文章会》这类花旦戏,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42年12月,他在北京正式演《焦仲卿妻》(也就是《孔雀东南飞》),演里面的刘兰芝,扮相好看,唱得又悠扬动听,观众都特别认可,这算是他早期舞台上的一次亮眼表现。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程派艺术家王吟秋
过了一年多,1944年5月下旬到6月上半月,19岁的王吟秋就加入了“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的扶风社,跟着来天津在中国大戏院演出,还挂二牌。跟他合作的叶盛兰、马富禄、黄元庆、茹富蕙,都是京剧界的名家。那时候他陪着马连良演《四进士》《火牛阵》《苏武牧羊》《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这些马派名剧,居然演得挺顺手,一点不怯场,能看出他在艺术上很有天赋。

1945年,王吟秋通过王瑶卿的介绍,“立雪程门”,正式拜程砚秋为师。程砚秋知道他出身苦,父母早就不在了,成了孤儿,就把他留在自己家里,亲自教他唱戏。又过了一年,1946年6月5日到11日,天津中国大戏院办救济赈灾义务戏,王吟秋就以程派传人的身份登台,演程砚秋亲授的《六月雪·坐监》,还有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李多奎帮忙演。他演的窦娥,感情特别真,唱腔把程派那种幽咽婉转、含蓄深沉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那段大段的〔二黄慢板〕唱得哀伤悲戚、委婉尽致,听着让人心里跟着揪着,特别有感染力。就在这次义演里,他还跟谭富英、金少山、王金璐、萧长华一起演《晋楚交兵》(《摘缨会》),那时候他才21岁,敢跟这么多京剧名家一起演,能看出来他的技艺又进步了不少,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王吟秋加入了北京青年京剧团。1962年3月,他来天津在八一礼堂演了不少程派戏,其中从豫剧移植改编的《火焰驹》最受关注。这戏里“祭柱”“打路”两折戏份最重,不管是“祭柱”里大段的唱,还是“打路”里的翻跌动作,王吟秋都演得有滋有味,把角色的情感和技艺都展现得很到位。

改革开放之后,王吟秋的京剧技艺又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二十世纪中叶,他在天津演了两个不常见的程派戏,一个是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京剧艺术展演里演的《红拂传》,另一个是在环渤海地区戏曲明星荟萃演出里演的《鸳鸯冢》。

《红拂传》是程砚秋1923年由戏剧家罗瘦公编写的早期代表作,讲的是隋末唐初李靖、红拂女、虬髯公“风尘三侠”的传奇故事。王吟秋演的红拂女,不向环境低头,敢冲破越公杨素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果断跟三原的普通人李靖私奔。这戏里又有歌又有舞,唱腔新鲜好听。王吟秋从“私奔”一折上场,跑圆场、马趟子的动作都特别熟练;“店房”那段〔西皮慢板〕,把程派唱腔刚柔并济、曲折迂回的特点发挥得很好;最后送别虬髯公的时候,他还跳了一段用〔夜深沉〕曲牌伴奏的双剑舞,从优美的舞姿里能看出红拂女英姿飒爽的样子。

《鸳鸯冢》是罗瘿公在《红拂传》之后给程砚秋写的另一部早期名作,替在封建包办婚姻里受苦的青年男女抱不平。戏里讲王五姐和谢招郎相爱,偷偷定了婚约,可谢母不同意,最后两人都殉情了,合葬在“鸳鸯冢”。王吟秋演的王五姐,为了表现临终前的满肚子委屈,唱了一大段〔反二黄慢板〕,悲痛地把心里的话都唱了出来,特别让人感动,还能催人落泪。戏快结束的时候,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王五姐的魂魄没散,跟谢招郎在墓里重逢,王吟秋跟着伴奏的悠扬笛声跳舞,把程派水袖的各种技巧和变化都展示了出来。

到了晚年,王吟秋把很多心思都放在培养程派新一代传人上,花了特别多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天津青年京剧团著名的程派旦角演员李佩红,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李佩红拜他为师后,先靠《六月雪》打下了学程派的扎实基础,后来学《锁麟囊》的时候,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动作,王吟秋都耐心地教她,直到她达到一定水平。后来,王吟秋还教天津京剧院实验剧团的青年演员吕洋演程派戏《亡蜀鉴》,演出后也得到了好评。让人可惜的是,王吟秋最后被歹徒杀害,没能有个好的结局,这成了京剧界的一大遗憾。

王吟秋这一辈子,从学戏、演戏到教戏,都围着程派京剧转,在津京两地的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瞬间,还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传人,就算没能善终,他在程派京剧发展史上的贡献,也一直被人记着。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