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

时间:2022-06-22 15:12:54 阅读:
汪世瑜,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太仓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参加全国昆曲展演,被文化部表彰为“有显著成就”的艺术家。现为浙江昆剧团名誉团长。

副团长。1986年获第三届戏剧梅花奖。长于扇子功和手指技巧的运用。擅演剧目有《风筝误》、《墙头马上》、《西园记》等。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参加全国昆曲展演,被文化部表彰为“有显著成就”的艺术家。现为浙江昆剧团名誉团长。他十四岁随团学艺,师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工小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见长,经四十余年舞台磨练,蜚声海内外,获“昆曲巾生魁首”之誉。汪世瑜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颇具名家风范。他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和行家推崇。在四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桃花扇》中的候朝宗,《风筝误》中的韩琦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浮沉记》中的赵文清等诸多光彩的艺术形象。《拾画.叫画》、《琴挑》、《跪池》等拿手好戏的表演更是丰采独具,令人叫绝。曾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两次举办“汪世瑜巾生专场”。为浙江各戏曲剧种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他多次赴美国、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汪世瑜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委员会委员,浙江文联委员,中国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昆曲研究会副会长。

汪世瑜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颇具名家风范。他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和行家推崇。

14岁那年,汪世瑜陪着同伴去考国风苏昆剧团,主考官正是知名小生周传瑛。考完了同伴,周传瑛问汪世瑜:“你考不考?”汪世瑜从小有点“人来疯”,像闹着玩似的也跟着进了考场。 “考题是《玉簪记·琴挑》,第一句是:月明云淡露化浓。那个‘浓’字我不会念,周先生反复教了我几遍,再测了一下身体柔韧性。我并不怯场,一会儿就出来了。”

“过了半小时,周先生碰到我在考场外玩耍,顺便问了一句:小鬼,刚才那句还记不记得了,我脱口而出:月明云淡露化浓!先生很满意,我阴差阳错地被录取了,同伴却落榜了。”

《玉簪记·琴挑》,算不上汪世瑜的代表作,却是他一辈子难忘的一折。因为这不仅是他接触昆曲的第一戏,同时也是他登台唱戏的第一出。14岁的汪世瑜,从“琴挑”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

1955年那会儿,胜利剧院是杭州城里最好的剧院。汪世瑜在跑了一年的龙套,唱了一年的大花脸之后,终于独自登台,而且是演他喜欢的英俊小生。于是,从《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到《西园记》里的张生,一直到《长生殿》里的唐明皇,汪世瑜演了一辈子英俊小生,清俊风流,让小姐芳心爱慕的帅书生。

汪世瑜20岁出头时,就已经在杭州城里颇具票房号召力了。“那时候每天演戏,常常是一天演两场,把自己演得很瘦。你想想,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才87斤,唯一的好处就是特别适合演穷酸的书生,呵呵。”

汪世瑜这辈子,荣获过戏剧演员最高奖项——梅花奖,也担任过浙江京昆剧院院长,年纪大了,被好友白先勇“拖”到苏州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昆曲带给他荣誉,也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他的师傅——已故著名昆曲小生周传瑛曾说:“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汪世瑜说,半个世纪与昆曲相伴,或许这就是缘,戏缘。

曲艺术而疾呼。“每年我都会提两三件关于昆曲的提案或建议。作为一名来自文艺界别的委员,我有义务和责任为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说起心爱的昆艺术,这位老艺术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第一次担任政协委员的时候,提的第一件提案就是‘救救昆曲’。那时,很多地方的昆曲院团都面临生存的困境。”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国家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工作十分重视,加强指导,制定规划,拨出了专项经费,举办了一系列宣传和展演活动,扩大了昆曲的影响,昆曲院团面临的困境也有所改善。汪世瑜风趣地说:“现在昆曲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存危机暂时解除了,但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传承,最重要的是下一代的继承与发扬。所以,2008年我要再次建议把昆曲艺术列入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课程。” 汪世瑜高兴地说,我省不仅经济走在全国前列,文化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我省正在建设文化大省,“八大工程”中专门指出要实施文化保护工程,这为我们保护好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这位老艺术家任总导演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这几年在全国各地许多高校巡演,深受年轻大学生的喜爱,激起很多高校学子对昆曲的兴趣,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提这个提案的信心。“这说明我们的下一代并不排斥传统艺术,关键是我们要引导他们去欣赏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传统戏曲也能在年轻人中唱响。”


猜你喜欢

《邯郸记》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九年创造的最后一部传奇作品,同时也是“临川四梦”中最富戏剧张力的一“梦”。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讲述了吕洞宾为度化卢生,赠其一枕,使卢生在梦中经历大起大落后看破红尘的故事。...

2月25—27日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展演

2月27日(周四)19:30,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展演《白蛇传》...

文明过年树新风

休闲方式特多,环保入心入脑。新春竹报平安,如意吉星高照。...
作为昆曲的入门作品而言,《奇双会》剧情一波三折,内容充实饱满,极具生活化气息。同时,这部戏也深受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大师前辈的锤炼,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写状》这一出,是一折小生、旦角的“对儿戏”,舞台上两个主角并重,唱做集中,很讲究艺术的平衡和表演尺度分寸的拿捏。...
《刺虎》是当今昆剧舞台上刺杀旦行当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是最贴合北方昆曲磅礴气势的一出戏。作为一出承载家国仇恨的经典,《刺虎》所展现出的悲壮情怀与北方昆曲追求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不谋而合,而韩世昌先生所塑造的费贞娥更具有北方女子的豁达豪爽,面对“一只虎”时通过眼神与表情,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装出表面的妩媚在顷刻间“变脸式”转换,极具看点,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四百多年前,昆曲《牡丹亭》横空问世,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细腻的情感:一双人、两颗心、三生路。一段浪漫绮梦和生死至情,缠绵四百余年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传承至今。...
1月7日至8日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将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本次演出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支持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搭建线上演艺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2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中国台湾方面合作,海峡两岸携手打造昆曲《南柯梦》,首度以上、下本的形式,将《南柯梦》以相对完整的本戏形式搬上了昆曲舞台。全篇以情为主题,完成了从上本“入梦、情着”到下本“出梦、情尽”的连贯过程,展现个人情欲在社会结构下的渴望与失落、真实与虚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