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回顾丨江月映琵琶,诗梦续锦篇——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圆满收官
时间:2024-09-18 09:48:51 阅读: 次 作者:上海市戏剧家协会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遗落人间的灿烂明珠;昆曲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烂漫生辉的戏剧珍宝,两项举世闻名的文化宝藏,穿越千百年,重合碰撞,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共同孕育出一部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该剧由上海昆剧团精心酝酿、重磅推出,于9月7-8日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带领观众重回“浔阳”江畔,重启古调韵味。
88句616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琵琶行》字字珠玑。2000年春天,昆剧《琵琶行》曾在“三山会馆”古戏台实景演出,引起强烈反响。24年后,上昆携手著名导演郑大圣,重探原作脉络,以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再度将《琵琶行》搬上昆曲舞台。该剧集结顶级创作阵容,特邀国宝级老艺术家梁谷音担任艺术指导,并由梅花奖得主沈昳丽、黎安分别饰演倩娘和白居易。
剧作家王仁杰编剧的昆剧《琵琶行》将原作88句长诗分成《泼酒》《商别》《相逢》《失明》《余音》五个部分,通过白居易和琵琶女两次相逢的巧妙架构,去展现人生境遇的戏剧性变迁。此次上演的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在继承2000年版本幽微中见广阔的创作手法基础上再出发,重新组织叙事结构,试图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气口”。“诗情画意、顺畅大气。”曾经的“倩娘”梁谷音这样形容新版《琵琶行》,“在为作品引入诗歌体风格的同时,保留了24年前王仁杰无可挑剔的剧本。”该剧在戏曲舞台上创新采用蒙太奇手法回溯往昔,引领观众穿梭于主角人生各阶段的光影交错中,让观众在共鸣中体味到生命的无常,同时也深刻诠释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在唱腔设计和音乐作曲方面,女主角沈昳丽的声腔以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体,以鲜明地揭示倩娘委婉细腻、凄美动人的内心世界;男主角黎安的声腔则以七声音阶的北曲为主体,以突出地呈示白居易内心忧郁沉思、悲怆凄凉的心态。




88句616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琵琶行》字字珠玑。2000年春天,昆剧《琵琶行》曾在“三山会馆”古戏台实景演出,引起强烈反响。24年后,上昆携手著名导演郑大圣,重探原作脉络,以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再度将《琵琶行》搬上昆曲舞台。该剧集结顶级创作阵容,特邀国宝级老艺术家梁谷音担任艺术指导,并由梅花奖得主沈昳丽、黎安分别饰演倩娘和白居易。

在唱腔设计和音乐作曲方面,女主角沈昳丽的声腔以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体,以鲜明地揭示倩娘委婉细腻、凄美动人的内心世界;男主角黎安的声腔则以七声音阶的北曲为主体,以突出地呈示白居易内心忧郁沉思、悲怆凄凉的心态。

舞台方面,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选择突破过去传统昆曲舞台的既有视野,开辟出一片截然不同的演出时空。此次演出场地特意设置在充满工业历史痕迹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在这里,昆剧固有的一桌二椅并未缺席,而是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新颖的舞台氛围,以细腻唯美的视觉效果和沉稳而富有张力的演出气质,烘托表现琵琶女与白居易之间超越身份的情感共振与心灵对话。
导演郑大圣认为,《琵琶行》并非仅是文学史上的文字遗存,其情感与主题跨越时空,与当代人的处境与机遇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现实意义。同样,昆剧亦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唯有与今天的生活相关联,方能展示最好的生命形态。基于这样的理念,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应运而生。
上昆采用传统戏曲与当代表达手法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集成传统艺术精髓和现代科技元素的基础上,为这部作品注入持续的生命力。这是上昆守正创新的又一次勇敢尝试,将这首富含中国文化与艺术底蕴的长诗,精心打磨成既贴合时代审美,又能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让新一代年轻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并享受中国昆曲艺术之美。
演出当天,夜幕初降,1862时尚艺术中心大厅内,人群熙攘。芦苇与枫叶装饰的角落成了热门打卡点,在窗外江景天然底幕的衬托下,颇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拍照,定格这份秋夜的雅致。随着演出开始,舞台之上,透过后墙的落地窗,江景在山水布景中时隐时现,江船时而往来。在波光流淌的浦江之畔,沉浸在两位主人公相遇、离散等一系列哀婉动人的故事中,观众们也随着生命流动的感悟而与千年之前的戏中人产生跨时空的共鸣。最终,当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回馈以最真挚的回响——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经久不息。
导演郑大圣认为,《琵琶行》并非仅是文学史上的文字遗存,其情感与主题跨越时空,与当代人的处境与机遇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现实意义。同样,昆剧亦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唯有与今天的生活相关联,方能展示最好的生命形态。基于这样的理念,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应运而生。
上昆采用传统戏曲与当代表达手法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集成传统艺术精髓和现代科技元素的基础上,为这部作品注入持续的生命力。这是上昆守正创新的又一次勇敢尝试,将这首富含中国文化与艺术底蕴的长诗,精心打磨成既贴合时代审美,又能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让新一代年轻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并享受中国昆曲艺术之美。
演出当天,夜幕初降,1862时尚艺术中心大厅内,人群熙攘。芦苇与枫叶装饰的角落成了热门打卡点,在窗外江景天然底幕的衬托下,颇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拍照,定格这份秋夜的雅致。随着演出开始,舞台之上,透过后墙的落地窗,江景在山水布景中时隐时现,江船时而往来。在波光流淌的浦江之畔,沉浸在两位主人公相遇、离散等一系列哀婉动人的故事中,观众们也随着生命流动的感悟而与千年之前的戏中人产生跨时空的共鸣。最终,当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回馈以最真挚的回响——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经久不息。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多年来,上海昆剧团始终秉持‘继承经典、演绎经典、打造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此次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的全新创作,不仅是对经典的回望与再创,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创新,是推动传统昆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对前辈艺术家们的深情致敬!枫叶荻花,诗情无限。让我们‘发思古之幽情’,共赴一场关于唐诗与昆曲交织、古典与现代相融、诗意与乐音共鸣的文化盛宴。”




猜你喜欢
作为昆曲的入门作品而言,《奇双会》剧情一波三折,内容充实饱满,极具生活化气息。同时,这部戏也深受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大师前辈的锤炼,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写状》这一出,是一折小生、旦角的“对儿戏”,舞台上两个主角并重,唱做集中,很讲究艺术的平衡和表演尺度分寸的拿捏。...
《刺虎》是当今昆剧舞台上刺杀旦行当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是最贴合北方昆曲磅礴气势的一出戏。作为一出承载家国仇恨的经典,《刺虎》所展现出的悲壮情怀与北方昆曲追求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不谋而合,而韩世昌先生所塑造的费贞娥更具有北方女子的豁达豪爽,面对“一只虎”时通过眼神与表情,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装出表面的妩媚在顷刻间“变脸式”转换,极具看点,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四百多年前,昆曲《牡丹亭》横空问世,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细腻的情感:一双人、两颗心、三生路。一段浪漫绮梦和生死至情,缠绵四百余年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传承至今。...
1月7日至8日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将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本次演出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支持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搭建线上演艺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2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中国台湾方面合作,海峡两岸携手打造昆曲《南柯梦》,首度以上、下本的形式,将《南柯梦》以相对完整的本戏形式搬上了昆曲舞台。全篇以情为主题,完成了从上本“入梦、情着”到下本“出梦、情尽”的连贯过程,展现个人情欲在社会结构下的渴望与失落、真实与虚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天宝十年,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七夕乞巧,对天盟誓,愿永世结为夫妻。由于唐明皇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导致安禄山造反。唐明皇携杨贵妃避难蜀中的途中,将士们高呼“不杀贵妃,誓不护驾”。无奈之下,唐明皇赐杨贵妃自缢于梨花树下。...
2025年1月17日19:30 演出昆曲《吕布试马》《孽海记·思凡》《通天犀·坐山》《彩楼记·评雪辨踪》...
三折闺门旦剧目:《红梨记·亭会》《雷峰塔·断桥》《凤凰山·百花赠剑》均得自恩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洵澎老师亲授传承。张洵澎老师看完演出,给予美玲的评价“美玲灵的”,表示对爱徒的喜爱和赞赏,也为“昆昆”满台演员、演奏员点赞。...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