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浮生六记》再度亮相上海大剧院
时间:2023-07-24 13:51:23 阅读: 次 作者:诸葛漪
“这是古偶天花板级剧目。”7月11日媒体见面会上,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这样评价《浮生六记》。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首部作品,昆曲《浮生六记》7月27日至29日即将迎来第三轮复排上演。首演时的原班人马——来自南京、昆山的知名昆曲演员施夏明、单雯、由腾腾、李鸿良、裘彩萍、顾骏等再度集结上海,又一次演绎布衣夫妇沈复和芸娘悲欣交集的一生,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与戏剧之美。
2019年7月,上海大剧院历时两年多筹备将文学经典《浮生六记》搬上昆曲舞台。时隔四年,制作人林恺笑言,《浮生六记》还能集齐原班人马,足见大家对剧目的喜爱。全剧没有简单再现文字间沈复和芸娘的日常生活,而是把握夫妻二人相知相守的情感内核,表现沈复通过创作《浮生六记》思念芸娘的“悼亡”之痛,在剧作的结构方式上赋予浪漫奇幻的电影质感。编剧罗周表示,“我是用看似奇幻的形式,包裹住了我真正关注的:《浮生六记》之诞生。昆曲《浮生六记》绝不是对沈复原著的戏曲化演绎,而是力图去触摸这本书从作者胸中呕血而出的灼热温度、怦然跃动。”
导演马俊丰在读剧本、排练和观演时多次感动而哭,“中国戏曲永远没法被代替的地方,在于现场演出时情感表达独有的延伸感,营造出不停息的波澜。结合当代审美,我们调动服装、舞美、灯光等一切创作力量去放大沈复和芸娘之间纯粹、浓稠的感情。”
执导《浮生六记》之前,马俊丰只做了小剧场戏曲,“对于戏曲,我是懵的,排练时常说外行话,演员们很厉害,自动把我的话切换到专业频道,下拉菜单,给我各种各样的呈现选项,每次给出的东西还不一样。这几年,随着他们业务精进、生活阅历增长,梅花奖阵容更是让剧目精彩程度水涨船高。”
2020年和2021年,《浮生六记》先后在南京、上海上演,收到热烈反响。2022年于上海大剧院线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全网首播,累计获得367万人次播放量,观众纷纷以留言、弹幕的形式表达喜爱之情。剧中,芸娘受制于封建礼教,不能随意出家门,弹幕都在刷“让她出去玩”。上海大剧院开业25周年之际,上海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共同促成今年的三轮归来,本月初,《浮生六记》已经进入日程紧张的排练。
今年“新科”梅花奖获得者、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和梅花奖获得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单雯再次聚首,搭档演绎沈复、芸娘。昆山当代昆剧院副总经理由腾腾饰演沈复再娶的妻子半夏。梅花奖获得者、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鸿良饰演王婆。“省昆”第三代名家裘彩萍、顾骏饰演沈母、沈复好友张禹门。
为准备演出,施夏明又开始看《浮生六记》剧本和录像,眼泪就下来了。“倏忽间,四年岁月过去了。无论多久,我们都是舞台金童玉女,是最好的搭档。”他表示,“昆曲《浮生六记》是江苏省昆剧院和上海大剧院多年良好合作基础上结出的果实,忠实传承‘南昆风度’,又具备当下美学意蕴。未来有望打造《浮生六记》系列题材,带来大剧场、中剧场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观剧体验,原著中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等故事细节还有再度创作的空间。如同省昆的‘一戏两看’《桃花扇》《世说新语》,成为在舞台上留得住的昆曲创作。”
从演员到老师,单雯说自己多了传承责任,“我和小明是一起长大的同学、老搭档,一站在舞台上,举手投足就知道对方要什么,默契十足。我相信这次《浮生六记》比之前更好。大戏成功看节奏,随着经验积累,演员们更加清晰地知道哪里要紧一紧,哪里要松一松。”
“一步步走来,《浮生六记》为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指明方向,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中,呈现更多美好剧目。”张笑丁表示,“‘东方舞台美学’系列已推出三台大戏,《浮生六记》是大剧院在长三角区域文化交融努力发挥重要作用,打造根植江南文化、发扬海派文化的舞台作品。在舞台之外,我们积极开发《浮生六记》文创产品,把文学经典和非遗中蕴藏的中国古典人文雅韵,重新带回当代生活。我们将继续打磨《浮生六记》,促进中华美学和现代表达更好结合,让年轻观众通过舞台艺术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2019年7月,上海大剧院历时两年多筹备将文学经典《浮生六记》搬上昆曲舞台。时隔四年,制作人林恺笑言,《浮生六记》还能集齐原班人马,足见大家对剧目的喜爱。全剧没有简单再现文字间沈复和芸娘的日常生活,而是把握夫妻二人相知相守的情感内核,表现沈复通过创作《浮生六记》思念芸娘的“悼亡”之痛,在剧作的结构方式上赋予浪漫奇幻的电影质感。编剧罗周表示,“我是用看似奇幻的形式,包裹住了我真正关注的:《浮生六记》之诞生。昆曲《浮生六记》绝不是对沈复原著的戏曲化演绎,而是力图去触摸这本书从作者胸中呕血而出的灼热温度、怦然跃动。”
导演马俊丰在读剧本、排练和观演时多次感动而哭,“中国戏曲永远没法被代替的地方,在于现场演出时情感表达独有的延伸感,营造出不停息的波澜。结合当代审美,我们调动服装、舞美、灯光等一切创作力量去放大沈复和芸娘之间纯粹、浓稠的感情。”

2020年和2021年,《浮生六记》先后在南京、上海上演,收到热烈反响。2022年于上海大剧院线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全网首播,累计获得367万人次播放量,观众纷纷以留言、弹幕的形式表达喜爱之情。剧中,芸娘受制于封建礼教,不能随意出家门,弹幕都在刷“让她出去玩”。上海大剧院开业25周年之际,上海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共同促成今年的三轮归来,本月初,《浮生六记》已经进入日程紧张的排练。

为准备演出,施夏明又开始看《浮生六记》剧本和录像,眼泪就下来了。“倏忽间,四年岁月过去了。无论多久,我们都是舞台金童玉女,是最好的搭档。”他表示,“昆曲《浮生六记》是江苏省昆剧院和上海大剧院多年良好合作基础上结出的果实,忠实传承‘南昆风度’,又具备当下美学意蕴。未来有望打造《浮生六记》系列题材,带来大剧场、中剧场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观剧体验,原著中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等故事细节还有再度创作的空间。如同省昆的‘一戏两看’《桃花扇》《世说新语》,成为在舞台上留得住的昆曲创作。”
从演员到老师,单雯说自己多了传承责任,“我和小明是一起长大的同学、老搭档,一站在舞台上,举手投足就知道对方要什么,默契十足。我相信这次《浮生六记》比之前更好。大戏成功看节奏,随着经验积累,演员们更加清晰地知道哪里要紧一紧,哪里要松一松。”
“一步步走来,《浮生六记》为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指明方向,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中,呈现更多美好剧目。”张笑丁表示,“‘东方舞台美学’系列已推出三台大戏,《浮生六记》是大剧院在长三角区域文化交融努力发挥重要作用,打造根植江南文化、发扬海派文化的舞台作品。在舞台之外,我们积极开发《浮生六记》文创产品,把文学经典和非遗中蕴藏的中国古典人文雅韵,重新带回当代生活。我们将继续打磨《浮生六记》,促进中华美学和现代表达更好结合,让年轻观众通过舞台艺术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邯郸记》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九年创造的最后一部传奇作品,同时也是“临川四梦”中最富戏剧张力的一“梦”。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讲述了吕洞宾为度化卢生,赠其一枕,使卢生在梦中经历大起大落后看破红尘的故事。...
2月27日(周四)19:30,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展演《白蛇传》...
休闲方式特多,环保入心入脑。新春竹报平安,如意吉星高照。...
作为昆曲的入门作品而言,《奇双会》剧情一波三折,内容充实饱满,极具生活化气息。同时,这部戏也深受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大师前辈的锤炼,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写状》这一出,是一折小生、旦角的“对儿戏”,舞台上两个主角并重,唱做集中,很讲究艺术的平衡和表演尺度分寸的拿捏。...
《刺虎》是当今昆剧舞台上刺杀旦行当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是最贴合北方昆曲磅礴气势的一出戏。作为一出承载家国仇恨的经典,《刺虎》所展现出的悲壮情怀与北方昆曲追求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不谋而合,而韩世昌先生所塑造的费贞娥更具有北方女子的豁达豪爽,面对“一只虎”时通过眼神与表情,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装出表面的妩媚在顷刻间“变脸式”转换,极具看点,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四百多年前,昆曲《牡丹亭》横空问世,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细腻的情感:一双人、两颗心、三生路。一段浪漫绮梦和生死至情,缠绵四百余年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传承至今。...
1月7日至8日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将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本次演出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支持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搭建线上演艺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2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中国台湾方面合作,海峡两岸携手打造昆曲《南柯梦》,首度以上、下本的形式,将《南柯梦》以相对完整的本戏形式搬上了昆曲舞台。全篇以情为主题,完成了从上本“入梦、情着”到下本“出梦、情尽”的连贯过程,展现个人情欲在社会结构下的渴望与失落、真实与虚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