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史话——昆曲在台港澳
时间:2023-08-27 20:22:53 阅读: 次 作者:扬州市青年昆曲协会
建国初,一些昆曲名家和曲友流散到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他们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互相聚集在一起习曲自娱,以曲会友,由此产生了许多和大陆地区一样的民间曲社团体。
台湾的昆曲活动,上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据苏州老郎庙梨园总局乾隆时所立《历年捐款花名碑》记载,当时就有“台湾局”的昆班行会组织。
1949年,不少大陆的曲友来到台湾,相聚唱曲,以曲会友,先后成立了同期曲会、蓬瀛曲集等曲社。
由于一些著名曲家如徐炎之、张善芗夫妇等经常受邀到台湾各大中院校指导昆曲,因此到了五十年代初,台北一女中、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中院校纷纷成立了校园曲社,为台湾的昆曲注入了新鲜血液,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昆曲知音。
首届中国昆剧节期间,台湾联合昆剧团赴苏州演出,并每大陆昆剧艺术工作者合影
1987年,徐炎之先生九十高寿,为感念老师的教导,他的学生们成立了“水磨曲集”业余昆剧团,以此辅导学校昆曲社,并不定期举办昆曲公演,继续昆曲的薪传工作。
1990年,台湾贾馨园小姐组织“昆剧之旅”赴上海观摩上海昆剧团的演出,曾永义、洪惟助、朱昆槐、朱惠良等台湾学者四十余人赴沪,这是自1949 年后,台湾的学者有组织地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祖国大陆的昆曲演出。
为使祖国的昆曲艺术能够在台湾继续传承发扬,这些学者回台后就开始筹划昆曲的传习,于1991年开办了第一届台湾昆曲传习班。由曾永义任主持人,洪惟助任总执行。昆曲传习班分初级、高级两个层次,有唱曲班和昆笛班二种,学员百余人。
后又发展了艺生班文武场班,授课老师先由台湾曲家担任,1993年两岸开放交流后,开始请大陆的著名演员计镇华、侯少奎、张静娴、梁谷音等来台讲授。
1999年第六届昆曲传习班开办,艺生班更名为专业演员班,招收的学员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自此,台湾的昆曲由业余的自娱自乐向专业化发展,于1999年秋成立了“台湾昆剧团”。
台湾的昆曲,除了传承工作外,还注重昆曲资料的保存与收集,1992年到1998年,共录制祖国各昆剧院团演出的折子戏203出及《墙头马上》、《西厢记》、《朱买臣休妻》三本大戏。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昆剧录像。现在还能演出的昆剧经典折子戏,几乎都包括在这批录像资料中。
1992年台湾中央大学成立戏曲研究室,以昆曲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为主要工作,所收集的昆曲文物资料除提供编纂《昆曲辞典》(洪惟助主编)外,还供各地学者、学生研究中国戏曲服务。
目前,洪惟助主编的台湾版《昆曲辞典》已于2002年正式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一套昆曲系列丛书。
此外,由台湾雅韵艺术传播公司主办,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的《大雅》杂志(贾馨园主持)也是一本集中华戏剧精华和文史精萃的优秀刊物,从中还可了解台湾昆曲的最新动态,目前已连续出版三十期。
2000年,中国举办首届昆剧艺术节,台湾联合昆剧团(台湾国光、复兴、水磨三团合成)由团长曾永义带领,来苏州参加了祝贺演出,向大陆观众展示了《琴挑》、《亭会》、《跪池》、《下山》、《小宴》、《游园惊梦》六出折子戏,显示了台湾昆曲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景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昆曲大师俞振飞旅居香港时期,曾多次表演昆剧,因而也带动了昆曲的活动。同时,著名昆曲家殷菊侬、顾铁华长年定居香港,他们都是香港昆曲界的代表人物,对推动香港昆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近年来,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和香港大学教授古兆申等,做了许多昆剧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昆曲在香港的影响逐步扩展。
1991年,香港成立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昆剧研究及推广小组(姚德怀担任主席),小组主要工作有两方面:其一是教育、推广,举办昆剧示范讲座、录影欣赏和昆剧观赏旅行团等;其二是研究、赞助昆剧演员的学习和排演传统折子戏,并摄制录像带等。
著名作家白先勇(中)在香港讲演昆剧
昆剧推广小组成立以来,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得都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1991年至今,先后邀请了浙江昆剧团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示范主讲《昆剧行当表演特色》;邀请上海昆剧团岳美缇主讲《昆曲小生的演唱艺术》;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张继青和姚继焜主讲《南昆旦角演唱特色和正旦表演艺术》;邀请“传”字辈老艺术家郑传鉴主讲《“传”字辈艺人对昆剧的承传和发展》;邀请白先勇主讲《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等等。
有的还边讲边示范演出,受到了香港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欢迎,为昆曲在香港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俞振飞得意弟子、旅美香港著名昆曲家顾铁华是目前最活跃的业余昆曲表演艺术家,1996年,为抢救昆曲艺术,培养接班人,顾铁华出资设立了“顾铁华振兴昆曲基金”。
2002年,为纪念俞振飞诞辰一百周年,他又出资出版了《粟庐曲谱》外编上、下集,为弘扬昆曲作出了新贡献。
台湾的昆曲活动,上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据苏州老郎庙梨园总局乾隆时所立《历年捐款花名碑》记载,当时就有“台湾局”的昆班行会组织。
1949年,不少大陆的曲友来到台湾,相聚唱曲,以曲会友,先后成立了同期曲会、蓬瀛曲集等曲社。
由于一些著名曲家如徐炎之、张善芗夫妇等经常受邀到台湾各大中院校指导昆曲,因此到了五十年代初,台北一女中、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中院校纷纷成立了校园曲社,为台湾的昆曲注入了新鲜血液,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昆曲知音。

首届中国昆剧节期间,台湾联合昆剧团赴苏州演出,并每大陆昆剧艺术工作者合影
1987年,徐炎之先生九十高寿,为感念老师的教导,他的学生们成立了“水磨曲集”业余昆剧团,以此辅导学校昆曲社,并不定期举办昆曲公演,继续昆曲的薪传工作。
1990年,台湾贾馨园小姐组织“昆剧之旅”赴上海观摩上海昆剧团的演出,曾永义、洪惟助、朱昆槐、朱惠良等台湾学者四十余人赴沪,这是自1949 年后,台湾的学者有组织地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祖国大陆的昆曲演出。
为使祖国的昆曲艺术能够在台湾继续传承发扬,这些学者回台后就开始筹划昆曲的传习,于1991年开办了第一届台湾昆曲传习班。由曾永义任主持人,洪惟助任总执行。昆曲传习班分初级、高级两个层次,有唱曲班和昆笛班二种,学员百余人。
后又发展了艺生班文武场班,授课老师先由台湾曲家担任,1993年两岸开放交流后,开始请大陆的著名演员计镇华、侯少奎、张静娴、梁谷音等来台讲授。
1999年第六届昆曲传习班开办,艺生班更名为专业演员班,招收的学员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自此,台湾的昆曲由业余的自娱自乐向专业化发展,于1999年秋成立了“台湾昆剧团”。
台湾的昆曲,除了传承工作外,还注重昆曲资料的保存与收集,1992年到1998年,共录制祖国各昆剧院团演出的折子戏203出及《墙头马上》、《西厢记》、《朱买臣休妻》三本大戏。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昆剧录像。现在还能演出的昆剧经典折子戏,几乎都包括在这批录像资料中。
1992年台湾中央大学成立戏曲研究室,以昆曲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为主要工作,所收集的昆曲文物资料除提供编纂《昆曲辞典》(洪惟助主编)外,还供各地学者、学生研究中国戏曲服务。
目前,洪惟助主编的台湾版《昆曲辞典》已于2002年正式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一套昆曲系列丛书。
此外,由台湾雅韵艺术传播公司主办,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的《大雅》杂志(贾馨园主持)也是一本集中华戏剧精华和文史精萃的优秀刊物,从中还可了解台湾昆曲的最新动态,目前已连续出版三十期。
2000年,中国举办首届昆剧艺术节,台湾联合昆剧团(台湾国光、复兴、水磨三团合成)由团长曾永义带领,来苏州参加了祝贺演出,向大陆观众展示了《琴挑》、《亭会》、《跪池》、《下山》、《小宴》、《游园惊梦》六出折子戏,显示了台湾昆曲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景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昆曲大师俞振飞旅居香港时期,曾多次表演昆剧,因而也带动了昆曲的活动。同时,著名昆曲家殷菊侬、顾铁华长年定居香港,他们都是香港昆曲界的代表人物,对推动香港昆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近年来,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和香港大学教授古兆申等,做了许多昆剧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昆曲在香港的影响逐步扩展。
1991年,香港成立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昆剧研究及推广小组(姚德怀担任主席),小组主要工作有两方面:其一是教育、推广,举办昆剧示范讲座、录影欣赏和昆剧观赏旅行团等;其二是研究、赞助昆剧演员的学习和排演传统折子戏,并摄制录像带等。

著名作家白先勇(中)在香港讲演昆剧
昆剧推广小组成立以来,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得都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1991年至今,先后邀请了浙江昆剧团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示范主讲《昆剧行当表演特色》;邀请上海昆剧团岳美缇主讲《昆曲小生的演唱艺术》;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张继青和姚继焜主讲《南昆旦角演唱特色和正旦表演艺术》;邀请“传”字辈老艺术家郑传鉴主讲《“传”字辈艺人对昆剧的承传和发展》;邀请白先勇主讲《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等等。
有的还边讲边示范演出,受到了香港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欢迎,为昆曲在香港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俞振飞得意弟子、旅美香港著名昆曲家顾铁华是目前最活跃的业余昆曲表演艺术家,1996年,为抢救昆曲艺术,培养接班人,顾铁华出资设立了“顾铁华振兴昆曲基金”。
2002年,为纪念俞振飞诞辰一百周年,他又出资出版了《粟庐曲谱》外编上、下集,为弘扬昆曲作出了新贡献。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