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世范:访昆曲著名笛手许鸿宾
时间:2023-09-26 19:18:49 阅读: 次 作者:解世范
在老一辈的昆曲艺人和昆曲爱好者当中,“兴工”(注)的著名笛手许宾宾的名字,曾经响亮地流传过几十年。当时,许宾宾和苏州的许纪赓、李荣圻,上海的赵老四、昆山县的吴仙松并称为江南五大笛手。在这五个著名的笛手当中,赵老四、许纪赓早已亡故,李荣圻也不幸在今年6月逝世;现在,只剩下许宾宾和吴仙松两人了。
许宾宾的真名叫许鸿宾。朋友们亲昵地称他做“宾宾”,因此,他的老名反而被人遗忘了。
如今,这位许老先生就住在嘉兴市一条幽静的小巷中的一座小楼房里。不久以前,记者去访问了他。
许鸿宾老先生已经七十三岁了。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父亲学会了唱昆曲。十三岁那年,他开始吹笛子。从十六岁起,他就在嘉兴、嘉善、海宁等地教授昆曲,为人伴奏。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昆曲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只读过二年书的人来说,要学会辨别词中每一个字的音韵四声,记住许许多多复杂的曲牌,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上面,他曾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跟着昆曲艺人做助手。当别人教唱的时候,他就在一旁静听,默记,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暗自练唱。就这样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的听、唱,终于,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四五十套曲牌了。在不断的苦学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能看懂一些词和谱。直到现在,许老先生还在不问断地学习、研究。有许多论述昆曲的著作,目前只能在一些藏书家那里见到,他不惜化几个月的功夫,一字一句地去抄录。现在,他能够吹奏二百多套曲牌,其中有一百多套,他可以不看曲谱就然熟练地吹奏出来。
许老先生回忆起许多往事。他告诉我:三十多年前,苏州著名的“桃坞曲社”十周年纪念,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曲会。江浙一带管名的昆曲艺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也应邀参加。在这次会上,他结识了李荣圻和许纪赓。虽然他们艺术上的派别不同,但是为昆曲艺术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共同信念使他们结成了友谊。1954年国风昆苏剧团(浙江昆苏剧团的前身)到嘉兴市演出的时候,许鸿宾还和李荣圻一起演奏过。
在嘉兴,曾经有一个传统的曲会——每年阴历正月(注:应是六月)24日和7月7日,杭、嘉、湖一带和苏州、无锡、昆山一带的昆曲艺人和昆曲爱好者聚会在南湖,演唱各自最拿手的曲子。这样的聚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才停止。许老先生在这些聚会上,被推崇为优秀的笛手。“江南五大笛手”的评语也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中逐渐被公认的。
当我们谈到浙江昆苏剧团改编“十五贯”的成功的时候,许老先生更兴奋了。他说:“我眼看到昆剧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真是痛心;现在,昆剧又有了复兴的预兆!”
许老先生这样兴奋是很自然的。在旧社会里,昆曲艺人贡献出优秀的艺术,但得到的只是冷遇和歧视。他在解放前为生活所迫,曾经当过临时的“吹鼓手”,为结婚或出丧的人家吹奏。解放以后,艺人们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今年3月,他被邀请为政协嘉兴市委员会的委员。人民政府也曾多次给他以经济上的帮助。这使他是感到今后应该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最近,浙江昆苏剧团已经派导人前往邀请许鸿宾老先生参加剧团的工作。这位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老艺人,将有机会为发展昆剧艺术贡献更多的精力。
(注)“兴工”意即嘉兴派,与"苏工”(苏州派)、“清工”(票友)“戏工”(艺人)在花腔(装饰音)上有些区别。
(原载《光明日报》1956年8月6日)
许宾宾的真名叫许鸿宾。朋友们亲昵地称他做“宾宾”,因此,他的老名反而被人遗忘了。
如今,这位许老先生就住在嘉兴市一条幽静的小巷中的一座小楼房里。不久以前,记者去访问了他。
许鸿宾老先生已经七十三岁了。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父亲学会了唱昆曲。十三岁那年,他开始吹笛子。从十六岁起,他就在嘉兴、嘉善、海宁等地教授昆曲,为人伴奏。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昆曲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只读过二年书的人来说,要学会辨别词中每一个字的音韵四声,记住许许多多复杂的曲牌,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上面,他曾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跟着昆曲艺人做助手。当别人教唱的时候,他就在一旁静听,默记,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暗自练唱。就这样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的听、唱,终于,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四五十套曲牌了。在不断的苦学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能看懂一些词和谱。直到现在,许老先生还在不问断地学习、研究。有许多论述昆曲的著作,目前只能在一些藏书家那里见到,他不惜化几个月的功夫,一字一句地去抄录。现在,他能够吹奏二百多套曲牌,其中有一百多套,他可以不看曲谱就然熟练地吹奏出来。

在嘉兴,曾经有一个传统的曲会——每年阴历正月(注:应是六月)24日和7月7日,杭、嘉、湖一带和苏州、无锡、昆山一带的昆曲艺人和昆曲爱好者聚会在南湖,演唱各自最拿手的曲子。这样的聚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才停止。许老先生在这些聚会上,被推崇为优秀的笛手。“江南五大笛手”的评语也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中逐渐被公认的。
当我们谈到浙江昆苏剧团改编“十五贯”的成功的时候,许老先生更兴奋了。他说:“我眼看到昆剧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真是痛心;现在,昆剧又有了复兴的预兆!”
许老先生这样兴奋是很自然的。在旧社会里,昆曲艺人贡献出优秀的艺术,但得到的只是冷遇和歧视。他在解放前为生活所迫,曾经当过临时的“吹鼓手”,为结婚或出丧的人家吹奏。解放以后,艺人们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今年3月,他被邀请为政协嘉兴市委员会的委员。人民政府也曾多次给他以经济上的帮助。这使他是感到今后应该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最近,浙江昆苏剧团已经派导人前往邀请许鸿宾老先生参加剧团的工作。这位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老艺人,将有机会为发展昆剧艺术贡献更多的精力。
(注)“兴工”意即嘉兴派,与"苏工”(苏州派)、“清工”(票友)“戏工”(艺人)在花腔(装饰音)上有些区别。
(原载《光明日报》1956年8月6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