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郡阳:情起昆曲,素步寻梦,一往而深

时间:2025-01-22 13:11:35 阅读:
导语:

2024秋季学期北京大学通选课程《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昆曲欣赏》的作业类别之一为“戏曲口述史”,马郡阳同学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撰写了《情起昆曲,素步寻梦,一往而深》一文,今揭载于此,以飨读者。 

2025春季学期昆曲基地继续开设《戏曲史与戏曲美学》《“非遗”之首:昆曲》《古琴经典艺术欣赏》等全校通选、公选及专业课程,欢迎关注!

情起昆曲,素步寻梦,一往而深
文/马郡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经典昆曲欣赏》课程选课同学

开启本文章前,我想先谈谈自己选修本课程的契机。之一便是为课中云集的各方昆曲大师所吸引,他们之中不乏自幼便与昆曲结缘的艺术家,更有家中三代皆投身于昆曲事业者,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与才华。大师们的经历令我神往与敬佩,然而由于自己戏曲基础无几,我常觉自己是一个曲外人,即便老师们亲切而平易近人,即便他们在讲台上近在咫尺,我也总觉自己与他们台下台上,如相隔万年。

另一个契机,则是我的室友——萍(化名)。如果说课程上的老师们是通过言传身授,领我从知识与艺术层面走近昆曲,那么萍,则是让昆曲以一种更为生活化的方式,悄然进入了我的日常。我和萍有着许多共同的爱好,她也爱听古风曲,也爱看电视剧。然而,有时是她电脑中传出的戏曲唱词,有时是她不经意间哼唱的“…姹紫嫣红开遍……”,更有时是我去百讲后台帮她摘美瞳时,她刚下戏台还未来及卸去的旦妆,这些都让我意识到,她有一个我几乎从未接触过的、却又充满魅力的爱好,让我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由这次课程采访作业的契机,我得以有机会深入地窥见,她是如何踏入这片姹紫嫣红、一往而深。
萍在恭王府演出高校版《牡丹亭》的剧照
萍在恭王府演出高校版《牡丹亭》的剧照

一、初闻曲音绕,近却见春色如许

萍与戏曲的缘分,启于初三时偶然观看的电影《霸王别姬》。影片中程蝶衣痴迷于戏的形象,尤其是思凡中“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唱段,深深震撼了她。后来,从B站上偶然看到的梅兰芳《别姬舞剑》的录像,到电视中迟小秋的《锁麟囊》,一个个契机引着萍步步踏进这方春苑。高中时期,写作业时的萍便喜欢将《牡丹亭》当作背景音乐,悠悠缓缓的唱腔令人颇为心安。彼时的她,虽未深入探究昆曲,却已被其独特韵味所吸引。热爱不露,早已入骨。

步入大学后,萍方有机会真正学习昆曲。“我真正去学习了戏曲之后,非常能够深刻体会到当年看《霸王别姬》里面的一句话,‘那些角儿,得挨多少打啊’”,但昆曲演员这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舞台和表演艺术的敬畏之心让萍由衷钦佩。半道上路固然难免困苦,但园中如许春色更为引人神往,萍热爱着“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的精美服装与头面,向往着京昆演员们“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身上功夫。于她而言,昆曲在生活中扮演着与其他音乐形式全然不同的角色,是一种能带来全新体验的艺术形式,在她的生活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二、朋侪相携路,曲径渐行渐深远

寻梦路上,萍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益友。京昆社中,零基础起步的大家大家互相扶持,倾囊分享学习资源,共同摸索着进步,“社员们都挺愿意帮助像我这样的小白,我觉得非常感动”。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新太阳活动中心常能 “自动刷新” 戏曲爱好者,一人出现,众人便纷纷聚集。有一次萍在练唱时,原本只有陪同萍的朋友以笛相和,一位在昆曲方面比较资深的学长恰好路过,便欣然拿起二胡为她伴奏;不一会儿,现任的社团社长也来了,也带上鼓加入这场即兴的演出。此间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灯光点缀,仅凭朋侪们的温暖与默契,萍便立于此四人构筑的小小戏台之上,唱那昆曲悠扬。
萍与社团前辈在后台化妆
萍与社团前辈在后台化妆

除了益友,还有良师引路。在机缘之下,萍曾得北方昆曲剧院王瑾老师亲自指点《牡丹亭》中春香一角。王瑾老师细解了《寻梦》一折中春香角色台本背后的情绪变化:初寻睡梦中的小姐,心含欢喜;见小姐忧戚,面露疑惑;及闻小姐吩咐,神呈机敏。这般入微的阐释,令萍得以深谙角色的内心情感变化,以及如何借神态、举止、目光表现角色弦外之音。此外,王瑾老师对基本功的指点也令萍印象深刻。昆曲对动作要求极高,手的姿势、出脚位置等皆有严格规定,而萍小时候未受过专业训练,初时动作多有舛误,但王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地逐一亲自纠正动作,帮助她祛疵进艺。听完萍讲述的这些,我方明白:在戏台上,艺术家们并非遥不可及,我们非微不足道,唯对昆曲的热爱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在昆曲道路上渐行渐深远。
萍与北方<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kunqu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曲</a>剧院王瑾老师、曹文震老师等人的合照
萍与北方昆曲剧院王瑾老师、曹文震老师等人的合照(萍:左二;王瑾老师:左三;曹文震老师:左四)

三、昔坐观戏处,今而已身入戏中

踏入昆曲学习之路,方知其中困难重重。唱戏远远难于听戏,萍曾询问老师,学会一首昆曲需要听多少次?得到的答案是“至少几百遍”。且这学习之法,不单是反复聆听,更要 “拍曲”,边唱边拍方能规范唱腔,一字一句皆需千锤百炼。后来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工尺谱,同时遍寻各类学习资料。她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默诵唱词,凭借肌肉记忆的反复训练,全力弥补自己在基本功上的欠缺,努力在昆曲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谈及演出经历,萍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学校于李莹厅的汇报演出,是萍首次登台演唱昆曲。彼时萍为叶子姐姐配演《牡丹亭》里的春香,虽说台上仅有五分钟须臾,台下她却经历了一遍遍的响排、合乐,仔细观摩老师的演出,不断地雕琢细节、苦练基本功,其间也有叶子姐姐的热心帮助、社员们的积极鼓励,都令她记忆犹新。而萍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则是在湖广会馆的京剧演出《白蛇传》中扮小青一角,“这是我迄今为止除了当背景板站在舞台上最长时间的一次”,也让萍真正领悟到如何深入角色内心,生动地扮演一个人物。
萍与叶子姐姐
萍与叶子姐姐

仍记得今年院系的新年晚会上,我第一次在现场领略到萍表演之惊艳。她与同学合唱《牵丝戏》,那一段唱戏字正腔圆,振聋发聩;独唱【皂罗袍】【好姐姐】,更是将昆曲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满座皆惊叹。经过两年孜孜探索与努力,萍已从昔日台下的默默观戏者,一步步登上戏台,成为台上的唱戏人。这其间的艰辛与付出,又岂是 “热爱” 二字能够轻易道尽?
萍在院系新年晚会唱《牡丹亭·游园》
萍在院系新年晚会唱《牡丹亭·游园》【皂罗袍】【好姐姐】(马郡阳摄)

谈及昆曲之创新,萍认为在北大这片充满活力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壤上,昆曲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北大丰富的课程资源、专业剧团与名师的亲临指导,吸引着众多学子欣然走近京昆艺术。昆曲这方春苑中的姹紫嫣红从未付与断井颓垣,而是欢迎着所有人素步踏入。萍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昆曲的,一种是没看过昆曲的。所以只要尝试去欣赏了,就会喜欢的!”如今的昆曲既秉持古韵,又纳新求变,包容着每一位观园人。或许我们也能像萍那样,从曲外步入曲中,一往而深,作为观戏人亦或是唱戏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莫相负这良辰美景。

撰文 |马郡阳
排版|柯晓莹
审核 |陈均

猜你喜欢

董梅、孙豪《牡丹亭》的曲学与文学魅力

本讲座中,两位老师将合作《牡丹亭》中的经典曲牌,现身说法,展示“依字行腔”的传统汉语歌唱的核心特点,阐释《牡丹亭》的曲学与文学的双重魅力。...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将继续邀请著名昆曲艺术家与学者主讲,并与北方昆曲剧院合作开设北方昆曲艺术专题、与昆山市巴城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作开设大雅巴城艺术专题。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元培书院艺术导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