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清肺腑--第三届岭南曲会后记

时间:2025-07-07 16:35:47 阅读:
刘超博士画作
刘超博士画作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从早期的《岁时记》到宋代《山家清供》,人们的生活还着意于自然,随岁月轮转,顺时而为。至晚明,生活于繁华都市的士大夫渐渐脱去山林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但,无论是山家,还是城市,大抵离不开清雅二字,这一贯穿始终的审美原则。

晚明出现了诸多指导生活的书籍,文震亨《长物志》之类的作品,都有志于通过对“物”之雅俗的精微区分,以保持自身有别于其他的古雅品格。他编写《长物志》的原因在于“吾正惧吴人心手日变,如子所云,小小闲事长物,将来有滥觞而不可知者,聊以是编堤防之”。他疾于古道之不存。虽然都是玩物,而对于是“物”所寄托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朴素的情怀,还是纯粹的消遣和标榜的道具,正是当时人所急于区别的。对“物”的态度变化,背后是人性的移转。

今天社会精英的处境,一如晚明都市中的士人。在繁忙、焦虑为主调的生活中,缺乏价值判断的人们越来越倾向通过简单奢侈的表面装点来显现自身。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寓意的对象,来让自己去除虚荣,丰盈内心,有情味地与人相处,以雅懿的生活与文明古光在长夜中相照应。深圳诸君则通过昆曲,在这座快速新兴的现代大型城市中,构筑着超脱时空的桃源。

我与深圳诸君因为句曲少从兄的关系,早就有所关联。至今年清明阳羡曲会,始匆匆谋面。其后少从兄又告我深圳诸君等岭南昆曲曲友要在惠州办第三届岭南曲会,又与我分享了前二届的曲会雅事。我本意路远,加之不熟悉,并没有南下参加曲会的想法。而与深圳诸君交往日深,越觉得应该拜访一下这一班可爱的人,也就报名参加了。并且还因曲会筹备组的信任,领受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在不同的地方,为着同一件事精心准备着,就像准备迎接一个重要的节日一样,让人充满着期待。

深圳诸君各自都有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在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间,凭着对于昆曲执着真切的热爱以及筹办曲会的责任感,精心筹备着曲会的相关事宜。筹备中显现的简洁高效的工作作风,让这古老的生活艺术别开生面。

在行前,我想象着与深圳诸君相逢的谈笑,而真正聚到一起,却只有在短暂的用餐间隙,偶作些交流。大家都还在高度关注着曲会现场,及时协调处理其间状况。我负责现场的花絮拍摄,虽然有意想要呈现筹备组的形象,却还是更多关注了会场本身。这大约是筹备组共同关注的吧。

两天的曲会,汇聚了天南海北有着共同的志趣的人们。而因为昆曲,大家可以轻松打破地域的界限,年龄的隔阂,毫无障碍地一见如故。大家聚在一起鼓掌、欢呼、落泪、浅笑。堂中清歌宛转,堂外时雨时晴,当年的南荒之地,早已一片繁荣。而文化的复苏,传统的承续,也在岭南诸贤达的努力下焕发荣光。在这飞扬的曲笛中,在这清健的板鼓中,在这奔走的匆忙步履中,这一切都悄然实现着。就是这日常的点滴,汇成了灿烂的文明大河。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天的曲会很快就结束了。大家虽然星散天涯,却因为相似的生活态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曲会的氛围还时时影响着前来参会者的内心。

昆曲在深圳诸君的生活中,想必占有较大比重,为之倾注着非常多的心血。他们通过昆曲找到了一种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模式,一种能够平复内心,涵养性情,培植审美力的有情味的生活模式,可以“时时清肺腑”。与深圳诸君虽然又是匆匆谋面,却早已经是“自己人”了。我于是对岭南有了更为深切的眷念。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