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馆十年,上海昆剧团以系列演出展现代际传承与青春力量

时间:2025-05-22 10:55:13 阅读:
每年的5月18日对于昆曲界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而今年的5月18日对于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而言更显特殊——不仅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十四周年,也恰逢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为庆祝这双重盛事,上海昆剧团于5月16日—18日在天蟾逸夫舞台推出“春色如许”——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系列演出,细数昆曲十年耕耘的传承脉络与足迹,致敬数百载时光淬炼的昆曲瑰宝,礼赞代代昆曲人以心血续写的艺术长歌。
5月16日的首场演唱会以“学馆十周年”为切入点,以“春色如许”为主题,展现上海昆剧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守正创新。演唱会由上昆“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不仅中生代和年轻一代的昆曲人登台展示传承自老师们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们以及外省市昆剧院团的表演艺术家也惊喜亮相。
演唱会将上昆的“学馆”也搬上了舞台,这边,上昆花脸演员吴双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方洋的授意下,反串杜丽娘逗得台下观众大笑,接下来,85岁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带领两位学生款款上场,给观众来了一段《牡丹亭·寻梦》。张铭荣和三位身形结实的青年演员也不甘示弱,为观众带来昆曲丑角“五毒戏”之一《连环记·问探》,青年演员手中的“探”字旗甩、抛、飞、舞,演变出很多身段来,展示了上昆的“改良”版本,观众席叫好声不断。
“学馆的意义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文脉的赓续。回首过去十年,上昆以学馆为抓手,在推动出人出戏出影响方面成果丰硕。今日之‘春色如许’,既是致敬传统的深情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崭新起点。”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

2015年,上海昆剧团在全国戏曲院团中率先试点“学馆制”,以“活态传承”的理念,面向全国邀请知名艺术家来上昆传承剧目,倾力培育青年演员成长成才。十年间,昆曲学馆坚守“宗脉延传、承戏育人”的宗旨,传承青年昆曲演员学习近300出经典折子戏、20台大戏,为青年昆曲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进一步夯实了他们的艺术根基。
“传承不走样”的心思,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张洵澎告诉记者:“1957年我16岁,跟言慧珠老师学戏,那时候拍照不易,一招一式都是靠脑子与心记住的。而‘学馆制’是很必要的,以前老师传承给我们的戏,我们可以再传下去;那些还没有传承但听老师说起过的,我们帮助把它重新‘捏起来’。现在‘学馆制’十年,希望自己一直保留着闺门旦的‘青春’,把更多戏传给孩子们。”
青年演员谭许亚当晚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以及黎安、倪徐浩等一起站上舞台表演《三醉》,他自己还表演了《莲花》选段。在他看来,学馆制是向老艺术家们学习的宝贵机会,老师们教戏毫不保留,把自己在舞台上几十年的积累倾囊相授。“他们把自己对戏的理解、每个戏的魂都告诉我们。比如蔡老师说到穷生戏的时候,他就特别强调,穷生在舞台上神态很重要,一定要让观众看清楚穷生的窘态,要跟其他的巾生、冠生、雉尾生区别开来。”
武旦演员赵文英十年间已学了二三十出戏。她至今还记得自己因为身体瘦弱,有时候会有点低血糖,老师王芝泉包里总会放着几块巧克力,让自己补充体能。谷好好老师也一直在自己学戏的路上给予指导和鼓励,“遇到难学的戏,我有时候不免会打退堂鼓,谷好好老师就会鞭策我鼓励我,跟我说,要拓宽自己的戏路。在这里,我不光学到了剧目,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十年来,从口传心授到学演结合,上昆连续开展夏季集训,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员个人专场演出,同时深化“以戏带功”,汇聚“五班三代”的人才优势,通过不断打造精品剧目,将人才培养与剧目建设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员们脱颖而出,多次获得文华表演奖、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奖项,实现人才的跨越式成长,在技艺精进中体悟昆曲的精神内核,让传统昆曲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我们将始终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昆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源源不断注入青春活力,让六百年的水磨雅韵生生不息,芳华长青。”谷好好说。

猜你喜欢

在艺术表现层面,宫廷风格《游园·惊梦》处处彰显着当代视角与先锋精神。导演张鹏凭借对当代戏剧的深刻理解,将舞台装点得如梦似幻,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无论是在传统戏曲领域,还是在先锋戏剧范畴,都展现出卓越的创造力,宛如一位时尚先锋在古老的戏曲舞台上翩翩起舞。...
当《牡丹亭》的婉转水磨腔尚在江南烟雨中低回,浙昆人以一部《盛世红妆》将时光溯回盛唐宫阙。五月的西子湖畔,蝴蝶剧场暗香浮动,台前素手轻扬处,千年粉墨重绽新声。...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中国戏剧梅花奖作为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是无数戏剧人的最高梦想。此次袁国良凭借《烂柯山》入围终评,是对他多年来深耕昆曲艺术、不断磨砺技艺的肯定,更是北方昆曲剧院坚持传承与创新、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打造精品剧目的成果体现。...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东南大学牵头的2024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的实践结晶。...
《南柯记》是汤显祖所著“临川四梦”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近百年来从未在舞台上以全本形式呈现过的作品。戏曲学者吴梅认为,四梦中“惟此梦最为高贵”,是汤显祖的“度世之作”。...
昆剧《家》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上海戏剧学院著名导演马俊丰担任导演,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担任艺术指导,著名昆曲作曲家、一级演奏员孙建安担任唱腔设计,著名作曲家吴小平担任音乐设计。...
当京腔的铿锵遇见水磨调的婉转,京昆合演《白蛇传》——经典折子戏专场,端午特献。千年情缘,别样风华,就在5月30日19:30,浙江胜利剧院。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艾叶飘香之际,两大国粹联袂重构经典,铸就令人屏息的视听盛宴。...
上海昆剧团将推出「春色如许」——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系列演出,于5月16-18日连续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一场“春色如许”主题演唱会和两场《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折子戏专场演出》,展现上海昆剧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守正创新,集中展示上海昆剧团剧目人才培养方面的丰硕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