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峰:成为学者型的秦腔艺术家是我毕生的追求
时间:2022-06-23 19:30:51 阅读: 次 作者:张静 尚洪涛
他是秦腔第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的研究生,他是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获得者。舞台上,他扮相英俊,唱腔高亢,他饰演的周仁、沉香、吕蒙正等角色深入人心;舞台下,他性格爽朗,宝刀未老,接受采访时一个亮相都显示出了扎实的功底。李小锋,一个在西北五省都赫赫有名的秦腔小生,他说他对秦腔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而成为一名学者型秦腔艺术家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有艺术,还有文化
李小锋出生在陕西临潼县,从小跟随着母亲一起走村串乡去看戏,村里的演出几乎一场没错过,秦腔的种子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不过谈及怎样走上这条路,他却笑言:“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说是因为热爱,那太假了,当时的想法就是找个出路。”当时国家倡导为农村培养文艺骨干,成立临潼师范文艺培训班,李小锋在培训班一待就是五年,学习唱、念、做、打,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在培训班期间,他主要学习秦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等,1976年,他学了一出折子戏《挡马》,正是凭着这出武丑戏,李小锋考进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后来有人笑言,没想到后来红遍西北五省的英俊文武小生,最初进省艺校却是一个演“武丑”的演员。
在省艺校,李小锋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方面学习秦腔艺术,另一方面,也学习文化知识。他说:“我真的特别珍惜这段时光,一方面农村娃学习不容易,另一方面我也真的开始喜欢上了唱戏。”由于有培训班的五年学习生涯,李小锋比同龄人起步早些,“别人还在练走步,我已经能翻跟斗了”,但他依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依然加班加点练习,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他说自己当时能一口气打四十个旋子,翻七个前空翻。也是上天眷顾,在此期间,他平稳度过了变声期。李小锋回忆说:“说来也有趣,因为当时班上很多男生变声不能唱,顺利度过变声期的我成了一棵独苗,所以那会排《游西湖》,我演裴生,和五个李慧娘搭戏;《白蛇传》也是,好几个白娘子,我一个许仙;还有《赵氏孤儿》,我演驸马,还演驸马的儿子……。”
也在此期间,著名戏曲美学家陈幼韩先生讲的戏曲美学让李小锋震撼不已,每逢寒暑假,他都要骑着自行车去陈老师那儿学美学理论,他说陈老师的唱腔韵味论,还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他真的学进去了之后,感觉受益匪浅,“我觉得自己取到了真经,快吐字、慢吐字,字头字腹字尾每个字都要讲究,而不要将就。我经常感慨,如果没有学习戏曲美学,我就是个匠人,弄明白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我在秦腔道路上才没有脱离自己的轨道。”
教学相长,秦腔演员拜了京剧大师为师
在李小锋的工作室,他至今保留着当初的很多资料,还有大量的磁带、VCD等,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京剧磁带和碟片。李小锋说他听了很多京剧唱段,并将其继承、发展和秦腔融合在了一起,如他演出的《白逼宫》,就是把京剧《逍遥津》和秦腔《白逼宫》融合在一起,集众家之长于一身;而《打柴劝弟》中,上山、下山、过河的动作,也是他从京剧中吸收的养分。
1987年,首届“西凤杯”广播大赛,李小锋的《白逼宫》脱颖而出,这出以唱功见长的小生戏,若非有极好的嗓音,否则是不敢轻易尝试的,而李小锋天生的好嗓子,不仅清脆高亮、圆润甜美,而且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唱法和技巧,让人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颖,别有一番韵味。李小锋一炮而红,被越来越多的戏迷喜爱。1993年,他被评为陕西省秦腔“十佳”青年演员。同时还参加了第二、三届中国艺术节、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等国内外重大演出活动。
1994年,李小锋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为师,大胆开拓小生表演艺术。一个秦腔演员,为什么要拜京剧表演艺术家为师,记者提出这个疑问,李小锋笑了:“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何况行当都是小生,我跟叶老师学到了非常好的小生表演。如扇子怎么拿,大靠怎么演,同样都是翎子生,吕布要蛮,周瑜要满,这都是之前秦腔表演中学不到的。在叶老师这边,我还学到了叶派小生的台步,文生儒雅,武生英俊,确实收获了很多。”李小锋说,叶少兰先生同时也让他保持秦腔的粗犷豪迈,告诫他不能丢掉秦腔本体的东西:“叶老师讲的非常清晰,他还经常说‘教学相长,秦腔有很多好东西,他要和我互相探讨’。”
秦腔界首位研究生,计划把“唐诗+秦腔”融合开来
2003年,李小锋带着三部折子戏《打柴劝弟》《白逼宫》《盘肠战》冲击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三个折子戏是长期流传在秦腔舞台上的剧目,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李小锋将它们当做自己参赛的剧目并最终获奖,是自信也是实力。在收获“梅花奖”之后,李小锋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名学者型戏曲演员的想法。2005年,李小锋以地方戏演员的身份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在北京系统地学习了戏曲文化理论,成为了秦腔界首位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到了山顶,就得下山去攀登另一个山顶,艺无止境,学海无涯。”
研究生毕业后,李小锋复拍了他个人经典三部曲:《周仁回府》《劈山救母》和《金榜题名》,其中《劈山救母》一人分饰三角——书生刘彦昌、中年刘彦昌和小沉香三个角色,生角戏、须生戏和武生戏一肩挑,唱做俱佳,各尽其妙,这在秦腔舞台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2019年排演的《金榜题目》,是他亲自修改剧本并担任主演,为秦腔舞台上丰富了一出小生戏。
所谓艺无止境,2019年,李小锋又正式拜陕北歌王王向荣为师,还连续创作了多首唐诗戏歌,并启动了“李小锋戏歌《人面桃花》全网K歌大赛”,一年时间线上参与者非常踊跃。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甚至海外游子的目光。活动大获成功后,李小锋计划把“唐诗+秦腔”这两个门类的融合踏出一条新路,为秦腔赢得更多的观众,让秦腔更好地推广传承。
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有艺术,还有文化
李小锋出生在陕西临潼县,从小跟随着母亲一起走村串乡去看戏,村里的演出几乎一场没错过,秦腔的种子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不过谈及怎样走上这条路,他却笑言:“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说是因为热爱,那太假了,当时的想法就是找个出路。”当时国家倡导为农村培养文艺骨干,成立临潼师范文艺培训班,李小锋在培训班一待就是五年,学习唱、念、做、打,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在培训班期间,他主要学习秦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等,1976年,他学了一出折子戏《挡马》,正是凭着这出武丑戏,李小锋考进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后来有人笑言,没想到后来红遍西北五省的英俊文武小生,最初进省艺校却是一个演“武丑”的演员。
在省艺校,李小锋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方面学习秦腔艺术,另一方面,也学习文化知识。他说:“我真的特别珍惜这段时光,一方面农村娃学习不容易,另一方面我也真的开始喜欢上了唱戏。”由于有培训班的五年学习生涯,李小锋比同龄人起步早些,“别人还在练走步,我已经能翻跟斗了”,但他依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依然加班加点练习,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他说自己当时能一口气打四十个旋子,翻七个前空翻。也是上天眷顾,在此期间,他平稳度过了变声期。李小锋回忆说:“说来也有趣,因为当时班上很多男生变声不能唱,顺利度过变声期的我成了一棵独苗,所以那会排《游西湖》,我演裴生,和五个李慧娘搭戏;《白蛇传》也是,好几个白娘子,我一个许仙;还有《赵氏孤儿》,我演驸马,还演驸马的儿子……。”
也在此期间,著名戏曲美学家陈幼韩先生讲的戏曲美学让李小锋震撼不已,每逢寒暑假,他都要骑着自行车去陈老师那儿学美学理论,他说陈老师的唱腔韵味论,还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他真的学进去了之后,感觉受益匪浅,“我觉得自己取到了真经,快吐字、慢吐字,字头字腹字尾每个字都要讲究,而不要将就。我经常感慨,如果没有学习戏曲美学,我就是个匠人,弄明白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我在秦腔道路上才没有脱离自己的轨道。”
教学相长,秦腔演员拜了京剧大师为师
在李小锋的工作室,他至今保留着当初的很多资料,还有大量的磁带、VCD等,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京剧磁带和碟片。李小锋说他听了很多京剧唱段,并将其继承、发展和秦腔融合在了一起,如他演出的《白逼宫》,就是把京剧《逍遥津》和秦腔《白逼宫》融合在一起,集众家之长于一身;而《打柴劝弟》中,上山、下山、过河的动作,也是他从京剧中吸收的养分。
1987年,首届“西凤杯”广播大赛,李小锋的《白逼宫》脱颖而出,这出以唱功见长的小生戏,若非有极好的嗓音,否则是不敢轻易尝试的,而李小锋天生的好嗓子,不仅清脆高亮、圆润甜美,而且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唱法和技巧,让人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颖,别有一番韵味。李小锋一炮而红,被越来越多的戏迷喜爱。1993年,他被评为陕西省秦腔“十佳”青年演员。同时还参加了第二、三届中国艺术节、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等国内外重大演出活动。
1994年,李小锋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为师,大胆开拓小生表演艺术。一个秦腔演员,为什么要拜京剧表演艺术家为师,记者提出这个疑问,李小锋笑了:“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何况行当都是小生,我跟叶老师学到了非常好的小生表演。如扇子怎么拿,大靠怎么演,同样都是翎子生,吕布要蛮,周瑜要满,这都是之前秦腔表演中学不到的。在叶老师这边,我还学到了叶派小生的台步,文生儒雅,武生英俊,确实收获了很多。”李小锋说,叶少兰先生同时也让他保持秦腔的粗犷豪迈,告诫他不能丢掉秦腔本体的东西:“叶老师讲的非常清晰,他还经常说‘教学相长,秦腔有很多好东西,他要和我互相探讨’。”
秦腔界首位研究生,计划把“唐诗+秦腔”融合开来
2003年,李小锋带着三部折子戏《打柴劝弟》《白逼宫》《盘肠战》冲击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三个折子戏是长期流传在秦腔舞台上的剧目,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李小锋将它们当做自己参赛的剧目并最终获奖,是自信也是实力。在收获“梅花奖”之后,李小锋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名学者型戏曲演员的想法。2005年,李小锋以地方戏演员的身份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在北京系统地学习了戏曲文化理论,成为了秦腔界首位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到了山顶,就得下山去攀登另一个山顶,艺无止境,学海无涯。”
研究生毕业后,李小锋复拍了他个人经典三部曲:《周仁回府》《劈山救母》和《金榜题名》,其中《劈山救母》一人分饰三角——书生刘彦昌、中年刘彦昌和小沉香三个角色,生角戏、须生戏和武生戏一肩挑,唱做俱佳,各尽其妙,这在秦腔舞台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2019年排演的《金榜题目》,是他亲自修改剧本并担任主演,为秦腔舞台上丰富了一出小生戏。
所谓艺无止境,2019年,李小锋又正式拜陕北歌王王向荣为师,还连续创作了多首唐诗戏歌,并启动了“李小锋戏歌《人面桃花》全网K歌大赛”,一年时间线上参与者非常踊跃。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甚至海外游子的目光。活动大获成功后,李小锋计划把“唐诗+秦腔”这两个门类的融合踏出一条新路,为秦腔赢得更多的观众,让秦腔更好地推广传承。

猜你喜欢
2025年1月16日晚场演出经典传统剧《双官诰》,2025年1月17日午场演出经典传统剧《下河东》...
一元复始弦歌秦韵迎新岁,万象更新古调新腔唱华章。2025年陕西新年戏曲晚会在欢乐喜庆的器乐演奏《秦腔板胡与打击乐》中拉开序幕,秦腔主奏乐器板胡、司鼓齐奏,弦音激昂,鼓点铿锵,展现出喜庆祥和的新年盛景。...
12月23-24日晚19:30,由西安易俗社精心打造的原创现代戏《长车行》在泾阳大剧院拉开首演帷幕。...
《根据地》作为2022年度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以及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自问世以来便备受瞩目。它不仅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还在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斩获优秀剧目奖,并成为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了业内与观众的广泛认可。...
秦腔折子戏《梁秋燕》《祝福》《盼子》《周仁回府》《三击掌》《藏舟》《游花园.表花》《洪湖赤卫队》选段、现代戏《红灯记》选段等16个经典剧目,轮番登场。现场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惟妙惟肖的经典秦腔表演让群众近距离感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秦腔戏迷驻足观看,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戏曲“大餐”,过足了“戏瘾”。小小的舞台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近千名老百姓享受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由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携张腊梅、张萍、高宁宁、王凤芸、王咪娜、王媛媛、张倩、何雨馨、张璐、李颖等一众学生联袂出演的《梁红玉》《虎口缘》《小宴》《数罗汉》《木兰从军》等九部折子戏一一亮相,以唱做并举、文武兼备的形式,展示了易俗社在秦腔艺术传承道路上的累累硕果,让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及清华园里的师生们深刻感受到秦腔艺术的博大精深。...
本场演出由西安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惠敏莉携张腊梅、张萍、高宁宁、王凤芸、王咪娜、王媛媛、张倩、何雨馨、张璐、李颖、杨海艳、刘娜娜、米蓉、王凡等一众学生联袂奉上秦腔精粹折子戏专场,九部折子戏以唱做并举、文武兼备展示易俗社秦腔艺术在传承道路上的累累硕果。...
9月30日10点-12点,李晓峰,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党委书记兼团长...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