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

时间:2022-08-16 13:59:57 阅读:
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
刘毓中(1896—1982)字秀山,临潼县雨金镇粉刘村人。秦钟社、新声社社长,秦腔表演艺术家,工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省剧协顾问,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易俗社社长、艺术顾问等。

刘毓中出身于贫苦农家,父刘立杰乃秦中名须生,因不愿儿子重蹈自己备受压迫的复辙,十四岁时,送他进雨金镇聚成信药铺当学徒,但他因受其父的艺术熏陶酷爱秦腔,于1912年(十七岁)冬考入易俗社,为该社二期学生。进社后,教练视为“竹根”,不予重视。但由于他精诚于业,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很快成为名噪西安的优秀学生,继而成为黑白兼优、文武不挡的着名演员。1923年初,因在社内组织学生自治会,并担任副会长,为社方所厌恶,1924年,离社去武功“秦中社”搭班唱戏,为社方所不容,以压力促其返社,他于次年返社,不久又离开,进入了其父刘立杰在西安成立的秦钟社,参预经营,后任社长,1933年,以原秦钟社为基础,在三原成立了新声社,任社长,其后,领该社赴宁夏、兰州、天水等地演出多年,1946年,新声社解体,他又回到西安,易俗社已不能回,只好在三意、尚友、明正等社临时搭班唱戏。1947年,到陕西省戏曲专修班、晓钟、上林学社任教,谁料,三个班社都不久皆散,这时的刘毓中生计艰难,归宿无门,唯一的爱子又因病夭亡,为了生计,他忍痛奔波于泾阳、三原、渭南一带搭班演天天戏。1950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重回易俗社,渡过了光辉的后半生。
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
刘毓中的表演艺术,为戏曲界所惊叹,可谓独领风骚七十年的秦腔须生,有“须生泰斗”之誉。他一生演出本戏一百多个,拿手戏不下二十多出,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老生戏有《烙碗计》、《卖画劈门》、《走雪》、《大报仇》、《八义图》、《三滴血》等,官衣靠甲戏有《春秋笔》、《出汤邑》、《串龙珠》、《韩宝英》等,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在《殷桃娘》中运用红生行当塑造的项羽,有“活霸王”之称。演出的《卖画劈门》,曾荣获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演出《游龟山》中的渔翁,被誉为“活渔翁”。曾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8年,他参加了秦腔影片《火焰驹》的拍摄,1960年,参加了秦腔影片《三滴血》的拍摄。在此期间,曾随陕西省演出团巡回演出于全国各大城市,蜚声京华,誉满大江南北,受到了梅兰芳、周信芳、尚小云、荀慧生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欧阳予倩的高度评价他的表演艺术,早就引起了同行当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重视,1954年,马连良率团来西安演出时,专门到易俗社看他的戏。1958年11—12月,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在京汇报演出期间,马连良曾四次观看他演出的《杀驿》,每次看后都赞口不绝。看了他的《三滴血》等老生戏后,盛赞他为“衰派老生中一绝。”
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
刘毓中不但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位戏曲教育家,在他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苦心育人,桃李盈门。对秦腔须生之练功,他有一套完整的论述,为秦腔界所推崇。秦腔界的许多名流,都接受过他的传教;如孟光华、徐正国、高希中、赵柱国、耿善民、雒秉华、姜能易都受过他的具体指导;刘易平、姜望秦、王斌秦、张振秦、姜瑶钟、李琼钟、崔晓钟、张新华、张新康、党新国等都是他亲自教练出的学生;闫更平、任哲中等都受过他的传教。直至垂暮之年,还孜孜不倦地将艺术传授给年轻一代,为秦腔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2年8月14日,刘毓中病逝于西安,终年87岁。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