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英(阿西叶):《秦腔》不仅仅是秦人的声音
时间:2022-12-14 20:14:56 阅读: 次 作者:孙建英
花了十多天,看完了贾平凹的《秦腔》,感觉意犹未尽。一幅幅生动活跃的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脑畔盘旋萦绕,挥之不去,呼之欲出,让我总想说点什么……
秦腔是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戏曲,主要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组成。其中比较著名的曲目有《春秋笔》、《和氏璧》、《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铁公鸡》、《三娘教子》等。秦腔最早起源于西周,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由于古时候的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被称为秦腔。由于秦腔最早开始演出的时候,经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梆子腔。
贾平凹选择“秦腔”作为书名,是因为秦腔是秦人的声音,而秦人自古以来就是大苦大乐的民众,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借由秦腔来表达。作者以秦腔为线索,写了清风街农民的一些生活日常,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他们的生死离别情。
在《秦腔》里,秦腔做为一种地方戏曲,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无可挽回地在走向衰败,如同白雪(一位秦腔艺人)的命运,一片凄凉。而后面伴随着乡村秦腔爱好者夏天智的死亡,秦腔已经衰败到只是在红白喜事上唱唱而已。
农村干部夏天义,则是农民的代表。随着他的下台,到最后为村里淤河滩地,因连降暴雨引起山体滑坡,而被掩埋在七里沟,这象征着中国农村的没落。他的坟墓就在近旁,村长组织人员去挖土抢救,却都是老弱病残,缺乏青壮劳动力,人手不够,而只好作罢。
现在的农村,大量的土地被荒芜闲置,房屋倒塌,一片蓑败……这和宽敞明亮的村村通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大面积的乡村正在走向衰败和没落。农村的大部分人现在已不再种田地,纷纷拥进城市,当农民工。妇女在城里租房照看孩子上学。一个家庭四分五裂。农村所剩不多的都是老弱病残,我们村原来是两三百号人的村庄,现在仅剩九个人!贾平凹在书中说,村中死了人,连抬棺材启墓道的人手都不够,还得从别村借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从设计上,用贾平凹的话说:我在《秦腔》中写的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但是却是处处发人深醒,新旧体制的矛盾冲突,村民之间的恩恩怨怨,但是作者始终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和语气去看,去诉说,并以一种慈悲宽容的态度去呈现出这一切。
书中,从白雪结婚到她生下一个怪胎孩子,再到白雪离婚;乡村的秦腔痴迷爱好者夏天智,在马勺上画许秦腔脸谱,画了很多,甚至还出了书,到最后夏天智的死;农民代表夏天义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最后却被埋在他淤的七里沟河滩地里,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想象与思考……作者负责的只是陈述事实,不作论断。我想,一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就是读过之后,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幅无法抹去的画面,并且留给人们无尽的猜想与思考。
语言风格上,陕北的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实厚重、温润流畅,就像是陕北人爱喝的红薯玉米糁汤,或辣椒油拌的油汪汪的凉粉或捞面。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如“勒掯”、“呼噜呼噜”、“碎娃”等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词语。比如形容人们看戏时,孩子的尿水像蛇一样突然从条凳窜出来,语言形象生动。比如描写夏天义,作为老村干部比较威风的一面时,多次写道,“夏天义脖子后的壅着一疙瘩褶褶肉,泛着油光”。但是,最后在七里沟淤地,累得生病时,后脖子上的一疙瘩褶褶肉也不见了。
一次山体滑坡,埋葬了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代表夏天义,埋没了乡村秦腔痴迷者夏天智的坟;随之埋葬的,还有人们的乡愁……
人们在埋葬夏天义的地方,立了一块无字的石碑。这上面的碑文,让你去说,让他去说,让大家去说……
大部分农民拥向城市,就像一棵树或庄稼被连根拔起,再抖抖泥土,被“挂空”,人们成了无根的浮萍,那个属于自己童年和青年的乡村和“家”,是再也回不去了!心灵无所归依,无所依附。城市人囗拥挤,生存困难,所以人们自私自利,充满矛盾和怨恨,城市每年郁抑的病人不计其数……
所以说,《秦腔》不只是秦人的声音,它是中国占有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声音,它是作者为中国乡村没落而呐喊的声音!
作者简介:孙建英,女,回族,河南桐柏县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书之余喜欢读书,写作。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梦想有追求的人。
秦腔是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戏曲,主要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组成。其中比较著名的曲目有《春秋笔》、《和氏璧》、《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铁公鸡》、《三娘教子》等。秦腔最早起源于西周,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由于古时候的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被称为秦腔。由于秦腔最早开始演出的时候,经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梆子腔。

在《秦腔》里,秦腔做为一种地方戏曲,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无可挽回地在走向衰败,如同白雪(一位秦腔艺人)的命运,一片凄凉。而后面伴随着乡村秦腔爱好者夏天智的死亡,秦腔已经衰败到只是在红白喜事上唱唱而已。
农村干部夏天义,则是农民的代表。随着他的下台,到最后为村里淤河滩地,因连降暴雨引起山体滑坡,而被掩埋在七里沟,这象征着中国农村的没落。他的坟墓就在近旁,村长组织人员去挖土抢救,却都是老弱病残,缺乏青壮劳动力,人手不够,而只好作罢。
现在的农村,大量的土地被荒芜闲置,房屋倒塌,一片蓑败……这和宽敞明亮的村村通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大面积的乡村正在走向衰败和没落。农村的大部分人现在已不再种田地,纷纷拥进城市,当农民工。妇女在城里租房照看孩子上学。一个家庭四分五裂。农村所剩不多的都是老弱病残,我们村原来是两三百号人的村庄,现在仅剩九个人!贾平凹在书中说,村中死了人,连抬棺材启墓道的人手都不够,还得从别村借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书中,从白雪结婚到她生下一个怪胎孩子,再到白雪离婚;乡村的秦腔痴迷爱好者夏天智,在马勺上画许秦腔脸谱,画了很多,甚至还出了书,到最后夏天智的死;农民代表夏天义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最后却被埋在他淤的七里沟河滩地里,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想象与思考……作者负责的只是陈述事实,不作论断。我想,一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就是读过之后,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幅无法抹去的画面,并且留给人们无尽的猜想与思考。
语言风格上,陕北的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实厚重、温润流畅,就像是陕北人爱喝的红薯玉米糁汤,或辣椒油拌的油汪汪的凉粉或捞面。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如“勒掯”、“呼噜呼噜”、“碎娃”等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词语。比如形容人们看戏时,孩子的尿水像蛇一样突然从条凳窜出来,语言形象生动。比如描写夏天义,作为老村干部比较威风的一面时,多次写道,“夏天义脖子后的壅着一疙瘩褶褶肉,泛着油光”。但是,最后在七里沟淤地,累得生病时,后脖子上的一疙瘩褶褶肉也不见了。
一次山体滑坡,埋葬了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代表夏天义,埋没了乡村秦腔痴迷者夏天智的坟;随之埋葬的,还有人们的乡愁……
人们在埋葬夏天义的地方,立了一块无字的石碑。这上面的碑文,让你去说,让他去说,让大家去说……
大部分农民拥向城市,就像一棵树或庄稼被连根拔起,再抖抖泥土,被“挂空”,人们成了无根的浮萍,那个属于自己童年和青年的乡村和“家”,是再也回不去了!心灵无所归依,无所依附。城市人囗拥挤,生存困难,所以人们自私自利,充满矛盾和怨恨,城市每年郁抑的病人不计其数……
所以说,《秦腔》不只是秦人的声音,它是中国占有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声音,它是作者为中国乡村没落而呐喊的声音!
作者简介:孙建英,女,回族,河南桐柏县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书之余喜欢读书,写作。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梦想有追求的人。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