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秦腔艺术需要良性活态传承发展

时间:2022-12-30 15:12:07 阅读: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透激昂。”在刚刚结束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表演现场,掌声久久没有回落,剧中“何玉芳”的扮演者李梅再次赢得满堂彩。

   “李梅的唱腔唱出了秦人的爱,唱出了秦人的情,唱出了秦人的坚韧,直戳人心,她是陕西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刘远评价道。

      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李梅,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多种秦声剧种,人称“三门抱”。从艺四十余年,她是优秀的演员,也是“秦腔学府”的“掌门人”、更是秦腔艺术赓续的“守艺人”和“传承者”。

      扎根舞台的“守艺人”

       李梅和秦腔的结缘应该说是机缘巧合。

       她出生于西安市一个普通家庭。那个时候学戏不用花钱,还给补贴,加之小时候爱唱跳,是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小能人”,于是送小李梅去学戏便成了父母减轻负担的一个重要途径。

     1980年,11岁的李梅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虽有幸被“千里挑一”地选中,但人才汇集的压力,坐科训练的艰苦,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她一度怀疑当初的选择和坚持。好在,她相信前路漫漫亦灿灿。训练中,她比其他孩子更加努力,对于每一个角色都仔细琢磨,认真体会,反复练习。正是这份努力,让她在同辈中脱颖而出。

     舞台上的表演,让李梅有机会体验不同人物的人生。她饰演过知识青年、商界精英、大学教授、英雄人物,还有农村妇女。在人物塑造中,李梅面临着随时切换,随时调整的不同状态,但新角色的挑战也一次次激起了她“演活”人物的决心。

      李梅认为,作为演员应该有对站在舞台中央的那种自豪的期盼,享受演绎各色人等的过程,体验不同的人生。

      “现在,我的生命已经和戏曲完全融为一体。”李梅自豪地说。四十余年来,李梅已经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戏曲,而戏曲也让她收获了人生中的荣誉和最宝贵的财富。

       “秦腔学府”的“掌门人”

      李梅12岁初次登台,在《三对面》中饰演银屏公主一角;13岁站上舞台中央;15岁主演《杨七娘》一角;16岁演出秦腔《游西湖》中的“鬼怨”一折,从而跃上戏曲艺术征程的第一级台阶。

      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她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三度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

 2015年,李梅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转变。

      当年12月,她出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从舞台上的演员转向管理岗位,对李梅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和考验。

      作为在戏曲研究院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研究院对李梅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作的单位”的范畴。剧院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和托举、各位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帮助,让李梅从年少懵懂的小学员,逐渐成长为舞台上独当一面的艺术家。

      身份的转变,让李梅开始思考,作为演员和管理者,除了为戏曲事业留下一部部精品剧目外,还能用什么来回报母院?回报社会?

      “之前,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员,还是担任研究院的艺术总监,如何让自己的表演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攀登艺术高峰是我最大的追求。然而,当剧院的接力棒交到我手上,我更多的思考是着眼于整个剧院的发展,事业的进步。”

      李梅认为,在艺术鼎盛时期,除了通过舞台传播戏曲,培养观众,还要带头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戏曲的传承与赓续,为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积蓄新的力量。

      青年演员的“引路人”

      2020年,李梅带领的戏曲研究院实施了“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利用戏曲研究院的人才优势,建立陕西戏曲艺术人才传承的创新机制。

      当时,恰逢李梅个人从艺40周年,她率先开展了“俏‘梅’凝香 春泥护花”收徒传承晚会,面向社会招收22名徒弟,现在共有徒弟31人。

      “在从师学艺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共同为戏曲事业的传承、传播、发展和普及做出我们的贡献。”正如李梅在收徒证书中给学生的寄语里写道,她收徒,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对戏曲艺术的执着、刻苦与努力。
      她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薪火相传,活态传承,这正是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正因如此,李梅一直注重秦腔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她在工作中全力培养青年戏曲演员,通过“以戏带人”“以戏促演”的方式,给年轻人创造机会上台演出。

      除经典剧目的传承教学外,李梅将刚刚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碗碗腔《骄杨之恋》,以及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等多部剧目分A、B组进行排演,名师高徒同进排练场,同台亮相,促进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和古老戏曲艺术的当代活态传承。

      李梅希望,青年戏曲演员要有坐得冷板凳的定力,苦练内功;也要有站上高台时的清醒,谦和谨慎。对职业的敬畏不能有丝毫懈怠,不受外界干扰,内心坚定迷茫,心中目标明确,明确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青年戏曲演员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李梅愿意身体力行当好年轻人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

      秦腔艺术赓续的“传承者”

      “穿越秦砖汉瓦,吼一曲震天响。”八百里秦川坦荡宽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陕西人豪放直爽、耿直倔强的性格。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有慷慨激越,高亢豪放的秦腔外,还有轻快活泼、令人着迷的眉户,以及委婉缠绵的碗碗腔。

       如何让戏曲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下去,是从事秦腔艺术40余年的李梅一直在思考并且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的使命。她说:秦腔这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剧种要传承下去,一靠继承,二靠创新,需要良性活态传承。

      “对于秦腔而言,一部秦腔史实际也就是一部创新史,今天的创新即是明天的传统。”

      李梅认为,新时代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文化出路就在于守正创新。除了守住四功五法,行当流派等戏曲本体性,还要守住戏曲的人民性,时代性。

       另一方面就是创新。李梅说:“需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新科技优势,培养年轻受众,提升中国戏曲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渠道,实现中国戏曲传播新业态、新气象,开拓新的文旅市场,有效发挥戏曲文旅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能。”

      对于秦腔发展,陕西出台并实施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成为全国首家省级层面制定戏曲类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在此过程中,李梅也多次参与该条例制定的讨论、座谈,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谈及秦腔今后的发展,李梅坦言,戏曲发展依然面临重重挑战,为进一步促进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从戏曲人才培养、创新业态发展和优秀剧本创作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万里路遥,但泰山压顶不弯腰。无论是作为一名戏剧演员,或是剧院管理者,抑或是戏曲传承人,每一个角色李梅都在尽心演绎,舞台之上,戏台之下处处都有她簪星曳月之姿。

猜你喜欢

秦腔折子戏《梁秋燕》《祝福》《盼子》《周仁回府》《三击掌》《藏舟》《游花园.表花》《洪湖赤卫队》选段、现代戏《红灯记》选段等16个经典剧目,轮番登场。现场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惟妙惟肖的经典秦腔表演让群众近距离感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秦腔戏迷驻足观看,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戏曲“大餐”,过足了“戏瘾”。小小的舞台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近千名老百姓享受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9月30日10点-12点,李晓峰,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党委书记兼团长...
本次活动由中共庄浪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主办,县文化馆、县紫荆文艺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本次活动由县紫荆文艺有限责任公司人员为现场观众带来《大升官》《香山寺还愿》《金沙滩》《铡美案》《葫芦峪》《窦娥冤》等经典剧目。...
9月22日-23日,“农信杯·梅花荟萃唱响平凉”戏曲演出在静宁县火热开展。静宁农商银行作为承办方之一,与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紧密衔接,开展广泛宣传,共同为静宁广大戏迷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哑口难藏泪 入眼皆郎君 | 演出回顾

9月5日,西演·青年团将于午场(14:00)为各位观众带来由青年新秀演员赵梓君、王星媛、陈媛、张洋、耿嘉隆、孙亚东等主演的秦腔经典剧目《杨门女将》。...

夏秋之交

立秋仍暑天未凉,处暑节令寄希望。秋风送爽姗来迟,勿躁仿闻茉莉香。...
师承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琴,被誉为第九代“活周仁”的杨升娟,将于明、后两日(7.27/28),登陆西演SPACE·易俗大剧院,带来她的夺梅传统戏《周仁》!...

原创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在盐池倾情演出

原创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以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耀梅为原型,讲述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村民李耀梅3年时间扎制25000多把扫帚,不仅还清了30万元治病欠款,还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的故事,塑造了这片瘠薄土地上在绝境中坚韧挺立、在重创中依然蓬勃向上的“攒劲”群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