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秦腔艺术需要良性活态传承发展

时间:2022-12-30 15:12:07 阅读: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透激昂。”在刚刚结束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表演现场,掌声久久没有回落,剧中“何玉芳”的扮演者李梅再次赢得满堂彩。

   “李梅的唱腔唱出了秦人的爱,唱出了秦人的情,唱出了秦人的坚韧,直戳人心,她是陕西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刘远评价道。

      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李梅,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多种秦声剧种,人称“三门抱”。从艺四十余年,她是优秀的演员,也是“秦腔学府”的“掌门人”、更是秦腔艺术赓续的“守艺人”和“传承者”。

      扎根舞台的“守艺人”

       李梅和秦腔的结缘应该说是机缘巧合。

       她出生于西安市一个普通家庭。那个时候学戏不用花钱,还给补贴,加之小时候爱唱跳,是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小能人”,于是送小李梅去学戏便成了父母减轻负担的一个重要途径。

     1980年,11岁的李梅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虽有幸被“千里挑一”地选中,但人才汇集的压力,坐科训练的艰苦,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她一度怀疑当初的选择和坚持。好在,她相信前路漫漫亦灿灿。训练中,她比其他孩子更加努力,对于每一个角色都仔细琢磨,认真体会,反复练习。正是这份努力,让她在同辈中脱颖而出。

     舞台上的表演,让李梅有机会体验不同人物的人生。她饰演过知识青年、商界精英、大学教授、英雄人物,还有农村妇女。在人物塑造中,李梅面临着随时切换,随时调整的不同状态,但新角色的挑战也一次次激起了她“演活”人物的决心。

      李梅认为,作为演员应该有对站在舞台中央的那种自豪的期盼,享受演绎各色人等的过程,体验不同的人生。

      “现在,我的生命已经和戏曲完全融为一体。”李梅自豪地说。四十余年来,李梅已经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戏曲,而戏曲也让她收获了人生中的荣誉和最宝贵的财富。

       “秦腔学府”的“掌门人”

      李梅12岁初次登台,在《三对面》中饰演银屏公主一角;13岁站上舞台中央;15岁主演《杨七娘》一角;16岁演出秦腔《游西湖》中的“鬼怨”一折,从而跃上戏曲艺术征程的第一级台阶。

      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她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三度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

 2015年,李梅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转变。

      当年12月,她出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从舞台上的演员转向管理岗位,对李梅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和考验。

      作为在戏曲研究院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研究院对李梅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作的单位”的范畴。剧院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和托举、各位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帮助,让李梅从年少懵懂的小学员,逐渐成长为舞台上独当一面的艺术家。

      身份的转变,让李梅开始思考,作为演员和管理者,除了为戏曲事业留下一部部精品剧目外,还能用什么来回报母院?回报社会?

      “之前,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员,还是担任研究院的艺术总监,如何让自己的表演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攀登艺术高峰是我最大的追求。然而,当剧院的接力棒交到我手上,我更多的思考是着眼于整个剧院的发展,事业的进步。”

      李梅认为,在艺术鼎盛时期,除了通过舞台传播戏曲,培养观众,还要带头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戏曲的传承与赓续,为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积蓄新的力量。

      青年演员的“引路人”

      2020年,李梅带领的戏曲研究院实施了“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利用戏曲研究院的人才优势,建立陕西戏曲艺术人才传承的创新机制。

      当时,恰逢李梅个人从艺40周年,她率先开展了“俏‘梅’凝香 春泥护花”收徒传承晚会,面向社会招收22名徒弟,现在共有徒弟31人。

      “在从师学艺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共同为戏曲事业的传承、传播、发展和普及做出我们的贡献。”正如李梅在收徒证书中给学生的寄语里写道,她收徒,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对戏曲艺术的执着、刻苦与努力。
      她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薪火相传,活态传承,这正是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正因如此,李梅一直注重秦腔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她在工作中全力培养青年戏曲演员,通过“以戏带人”“以戏促演”的方式,给年轻人创造机会上台演出。

      除经典剧目的传承教学外,李梅将刚刚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碗碗腔《骄杨之恋》,以及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等多部剧目分A、B组进行排演,名师高徒同进排练场,同台亮相,促进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和古老戏曲艺术的当代活态传承。

      李梅希望,青年戏曲演员要有坐得冷板凳的定力,苦练内功;也要有站上高台时的清醒,谦和谨慎。对职业的敬畏不能有丝毫懈怠,不受外界干扰,内心坚定迷茫,心中目标明确,明确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青年戏曲演员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李梅愿意身体力行当好年轻人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

      秦腔艺术赓续的“传承者”

      “穿越秦砖汉瓦,吼一曲震天响。”八百里秦川坦荡宽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陕西人豪放直爽、耿直倔强的性格。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有慷慨激越,高亢豪放的秦腔外,还有轻快活泼、令人着迷的眉户,以及委婉缠绵的碗碗腔。

       如何让戏曲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下去,是从事秦腔艺术40余年的李梅一直在思考并且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的使命。她说:秦腔这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剧种要传承下去,一靠继承,二靠创新,需要良性活态传承。

      “对于秦腔而言,一部秦腔史实际也就是一部创新史,今天的创新即是明天的传统。”

      李梅认为,新时代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文化出路就在于守正创新。除了守住四功五法,行当流派等戏曲本体性,还要守住戏曲的人民性,时代性。

       另一方面就是创新。李梅说:“需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新科技优势,培养年轻受众,提升中国戏曲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渠道,实现中国戏曲传播新业态、新气象,开拓新的文旅市场,有效发挥戏曲文旅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能。”

      对于秦腔发展,陕西出台并实施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成为全国首家省级层面制定戏曲类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在此过程中,李梅也多次参与该条例制定的讨论、座谈,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谈及秦腔今后的发展,李梅坦言,戏曲发展依然面临重重挑战,为进一步促进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从戏曲人才培养、创新业态发展和优秀剧本创作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万里路遥,但泰山压顶不弯腰。无论是作为一名戏剧演员,或是剧院管理者,抑或是戏曲传承人,每一个角色李梅都在尽心演绎,舞台之上,戏台之下处处都有她簪星曳月之姿。

猜你喜欢

秦腔折子戏《花亭相会》、《三对面》等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演员们用专业的唱腔、娴熟的舞台表演以及铿锵的锣鼓伴奏,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台上演员们深情演绎,激情满满,台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

秦腔剧目戏名与别名大全

秦腔传统剧目约有四千七百多本,多取材于列国、三国等中国古代英雄传奇,也有民间故事、神话等内容,一戏有多名,名同戏不同,戏同名不同。...

浙江商贸城二楼秦腔演出通知

为答谢新老客户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同时2024年样板间开始征集,多乐装饰 欧铂丽全案定制特邀请古冀城渭北秦声秦韵自乐班及社会各界秦腔爱好者激情助兴,欢迎广大戏迷朋友们前来观看!...

陕西省西安易俗社秦腔剧团来沙湾市交流演出

国家一级演员惠敏莉、陈超武等领衔上阵,为广大观众带来了经典传统武戏《水淹泗州》,折子戏《看女》《三对面》《表花》《昭君出塞》等多个经典剧目,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扎实的唱功、细腻的情感和娴熟完美的动作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不少观众或伴随节奏清唱,或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据了解,《黄河湾纪事》由渭南市潼关县秦腔剧团倾力打造,由著名剧作家谢迎春创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化武排导,国家一级作曲李书担任音乐唱腔设计,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弟子、优秀青年演员孙筱、国家一级演员雷涛担任主演。...

在慷慨激昂的秦腔中“吼”出黄土地的喜怒哀乐

秦腔传统剧目《玉蝉泪》讲述了商人曹观澜杭州经商遇险,幸遇绍兴沈举人相救的故事。曹观澜为报救命之恩,将女儿曹芳儿许与沈子梦霞,沈即赠双玉蝉作为聘礼。...
秦腔传统戏《清风亭》剧情简介:薛荣从军边关,其兄嫂为霸占家产,对其妻周桂英百般陷害,周无奈风雪之夜怀抱幼子逃离家门,将镪褓幼子弃之清风亭周梁桥下,时逢紫阳城腊八会,被赶场回...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劈华山》,秦腔传统戏。叙唐时扬州秀才刘彦昌赴京应试,途径华岳庙求签,三圣母一见倾心,遂与彦昌成亲。百日期满,彦昌赴京,三圣母赠宝剑送别。...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