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过尽 不羡荣华——秦腔名家王荣华印象

时间:2023-04-09 20:07:29 阅读:
舞台上的她,一颦一笑,光彩照人,让人惊艳;评委席上的她,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让人叹服;生活中的她,端庄大气,举手投足,倍显优雅。和她交往接触,谈艺术、聊生活,家长里短,爽快而真诚,会让你感到很舒服。
秦腔名家王荣华
她就是王荣华,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千帆过尽,不羡荣华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

生在西安,长在西安的王荣华,祖籍陕西华县(现渭南市华州区)。上世纪40年代初,王荣华的父母刚成亲便从华县来到西安城谋生,租住在骡马市的一个富户人家,摆摊做些小生意度日,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还兼职给三意社写戏牌。1960年,王荣华便出生在这里。虽然周遭剧社林立,从小也曾耳濡目染,但父母从未想过让女儿去唱戏,直到1970年,刚成立的西安市文艺战士训练班(西安市艺术学校前身)到王荣华当时就读的五柳巷小学招生。一段“北风吹”、一首“北京有个金太阳”,王荣华被顺利录取。这个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和秦腔结缘一生。

“文艺战士训练班嘛!当时就觉得学个唱歌跳舞挺好的。结果进去没多久,王芷华老师就让我学秦腔。当时我就不愿意了,还和王老师顶了嘴。”最终,胳膊没能拗过大腿,王荣华留在了秦腔班,之后便开始了让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学艺生涯。整整七年,早起练功,她跟同学们比看谁起的更早;家境没其他同学好,一年四季盖一条被子,冬天取暖靠热水瓶子,结果有一次在酣睡中被烫伤,早上起来才发现满手背全是水泡;老师要求练功要统一穿毛衣,她就找来哥哥的旧毛衣穿上在练功场摸爬滚打……几年下来,父母和老师们口中的“蛋蛋娃”成了同学口中的“王铁人”。
秦腔名家王荣华
1977年,王荣华和她的同学们被“连锅端”分到了三意社。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出久违了的《杨门女将》,“八个娘们”齐齐整整,小伙子跟头小翻扎扎实实,着实也红火了好一阵子。但伴随着传统戏逐渐恢复上演,问题和短板也日益暴露。“样板戏起家”的这批年轻人,面对古典戏中最基本的诸如提袍甩袖亮靴底等传统程式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戏剧大家阿甲先生曾说过,戏曲的传统程式完全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但如果让一个没有传统戏根基的演员来演传统戏,那真的成了天方夜谭,不仅会像现在有些演员塑造的“韩英式或江姐式的窦娥”一样让人可笑,而且会让传统戏的看点、亮点荡然无存,也失去了演、看传统戏的意义。

毋庸置疑的,王荣华和她的同学们很幸运。1980年,当时的西安市文化主管部门决定,让这批年轻人“回炉深造”,从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开始重新学起……彼时,西安市文艺战士训练班已经更名为西安市艺术学校。

“我们这一班,前后加起来学了整整十年。应该说,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后来有人就说我们这一班算是明星班,基本上每个人都曾经是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像任炳汉、王科学、冯永安,还有戴春荣、郝劼……”

1983年,出科于易俗社的刘毓中弟子王保易出任西安市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易俗社社长。也就是在那一年,王荣华和她的大部分同学“回炉期满”被分配到了易俗社。和恩师肖若兰结缘,便是在那个时候。“能跟肖若兰老师学戏,还得感谢肖玉玲老师和冀福记老师。我在三意社那几年,大多是跑龙套么,就经常看肖玉玲老师化妆、演出。大概肖老师觉得这女子很有心吧,就教我怎么化妆,有空了还给我指点指点,对我真的很厚爱。后来我到了易俗社后,肖玉玲老师就把我推荐给了她的闺蜜——肖若兰老师,冀福记老师又‘穿针引线’带我去见老师……”

至今提起恩师,王荣华总会百感交集,说话间,早已红了眼眶。从开始跟随恩师学戏,到1993年正式拜师,再到1996年恩师谢世,十几年间,点点滴滴,如在眼前:忘不了初见恩师时的谨小慎微,忘不了排练场上一招一式的精心教诲,忘不了自己送给恩师那件始终没舍得穿的毛衣,忘不了恩师家中那套早已变了形的沙发,忘不了恩师一辈子做得最好的麻食子饭,忘不了恩师临走时的瘦骨嶙峋……

母亲早逝,在王荣华的心中,恩师肖若兰,早已如父如母……

“师父,我想您了!”恩师走后,王荣华总会买了鲜花蛋糕贡果祭品,带着亲友、同门和学生去墓前祭奠,或者在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时节,抑或是十月初一送寒衣的日子,再或是恩师的诞辰之日。每一次,王荣华都会在心中念叨着这句话,黯然神伤。

还有一句话,让王荣华受用终生,就是恩师生前反复叮嘱的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人都说,这话是大画家齐白石所说。殊不知,在白石老人之前,诗书画印四绝兼于一身的晚清书画大家吴昌硕就曾说过:“学我,不能全像我。似我者死,化我者生,破我者进。”无独有偶,如出一辙。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又被广泛流传于戏曲行的教学与传承之中,流派传承则更甚。

一个戏曲传承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学像”,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进行再创造,则可以加大对流派艺术的运用和弘扬,从而实现传统艺术和自身所处时代的结合。如果更上层楼,可以达到甚至步入在艺术上“创造自我”的阶段,那对流派艺术是一种升华、强化和发展、提高,并不意味着“背叛”流派,正如吴昌硕所言“破我者进”,会进一步扩大流派的影响力。
秦腔名家王荣华
作为肖派艺术传承人的王荣华,她的流派传承和艺术发展之路,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才达到了继承和创新相得益彰的和谐局面。因为曾得恩师倾囊相授,她传承的很多诸如《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等很多肖派戏,身段动作、吐字行腔方面就酷似恩师;又因为在艺术前行的道路上,王荣华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善于融会贯通并且坚持个性,在艺术上经历了“创造人物”和“创造自我”的阶段,所以排演《庵堂认母》《镇台念书》《郭秀明》《谷雨》《桥弯弯月圆圆》这类非流派戏或现代戏才会游刃有余。这不正是肖若兰先生生前常讲的“我要你像我又不像我”吗?

的确,不管是学画、学戏还是做学问,都得“扎扎实实”先继承好,然后才是“随心所欲”去发展,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而所谓的“扎扎实实”,并非“发不完的弹颤音”、“无节制夸张的囔音”甚至“声嘶力竭的犟音”!分寸,太重要;恰如其分,太难得;王荣华处理的,恰到好处。这样的话题,并不曾和王荣华当面谈及。不过是交往二十多年,从她的身上、他们的身上生发出来的一些感想罢了。

2005年,西安市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包括王荣华在内的一批正值艺术黄金期的演员“提前退休”而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即使时代的洪流无法阻挡,即使有人因同样的际遇而消极沉寂,王荣华经历过短暂的阵痛和迷茫,放下了对效力二十多年的易俗社的留恋与不舍,不改初心,整装再出发,最终找到了展现她艺术才华、传承肖派艺术更为广阔的天地。

不管是王军武老师创办的唐梨园秦腔影视剧院,还是西安秦腔剧院下属的梦回长安艺术团,都成了她继续追梦秦腔的地方,哪怕工资待遇不高,即使让她演配角龙套;不管是各区县的文化馆站,还是城墙下的自乐班社,都留下了她“传道授业”的身影,哪怕自掏腰包,即使身体有恙……

请广雪琴老师为她排《庵堂认母》,加盟渭南的新戏《桥弯弯月圆圆》并进京演出,参加各种电视节目的录制,应邀赴全国各地演出或担任各类秦腔大赛的评委……唱了一辈子的王荣华,依旧乐此不疲,这岂是一个“爱”字便可以解释的?

千帆过尽,不羡荣华。从不以“肖派传人”自居的“肖派传人”王荣华,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肖派艺术为己任,任凭时光流转而不忘根本,一路走来,一路繁花,一路从容而优雅。

“我要你像我又不像我!”
“我会把恩师当年给我说的这句话,说给我的学生们……”

作者/刘军  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