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秦腔历史——戏窝子安远镇

时间:2023-11-07 15:36:02 阅读:
    安远的戏剧,历史悠久,剧目繁多,群星荟萃,演艺甚佳,远近闻名,久享盛名。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在推动、发展、繁荣我县的戏剧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地的戏剧,起源于清初,发展于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初年。最早群众利用庙会的戏箱,以要秧歌的形式,在庙会与春节期间,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光绪年间,安远镇西城村王月顺自购戏箱一付,引进剧目,招聘演员,组成了王家戏社班子,活动在陇南、陇右诸县。尔后,有秦腔“耿派”创始人耿忠义老艺人之侄耿荣山带戏箱一付,携带家属前来安远定居,组成了“荣泰社”戏剧班子。在甘谷、武山、通渭、秦安、礼县、天水等地演出至解放初。1951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怀重视下,由李德荣、王世杰等人组建了安远业余剧团。配合土改运动,演出了《穷人恨》、《白毛女》、《保卫村政权》、《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等现代别目,深受群众欢迎。在“戏剧热”的推动下,众多的爱好者踊跃参与演出,培养出不少的戏剧新秀,为安远的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1964年,由赵仁、马碎胞、朱茂荣等人发起、恢复了当地的业余剧团。排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沙家滨》、《江姐》等大量现代剧目。多次参加地、县举办的会演,调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得到了地、县的多次表彰。现在,这个业余剧团还继续在县内外活动演出。

    安远这个弹丸之地,自近代至现代的百年史上,出现了众多的专业演员。活跃在各个时期的戏台上。他们各具特色,闻名三陇。现将有关演员的生平,演技简述于后。
秦腔耿派
秦腔耿派剧照
王月顺(1873年-1928年),安远西城村人,弟兄五人,排行老三。工旦角,扮相俊美,演技细腻,塑造了众多的女角形象,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与著名演员汉中李、王宝童、张云贤、王老五等人同合演出,活动于陇右、陇南诸县。他演的《十张纸》,可谓绝冠一时。据当地耋耄回忆,王演的《十张纸》,张张不同,张张不乱,如泣如诉,真情动人。口头禅为“千金难买《十张纸》”。可见王月顺老人的演技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晚年,他弃戏经商,字号为“玉锡成”,家颇殷实。此老终身酷爱戏剧,每到逢年过节,便与当地演员同乐同演,最终以《全家福》告别舞台、告别观众。

王碎顺,约生于1875年左右,安远镇西城村人,排行五,王月顺之弟,人称王老五。精于花脸,声震天水、河州、兰州等地。拿手剧目有《游西湖》、《白逼官》、《五台会兄》等。他有三绝:脸画的好,台架好,声嗓好。通渭著名老艺人王富忠曾师从门下。相传他在晚年演出《李陵碑》一戏时,因爱子刚去世不久,触景生情,声泪俱下,字字句句扣动着观众的心弦,台上台下哭声一片。把老令公当时的失子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他病逝后,有陇上著名演员十三红(岷县人,名不详),他来安远演出《五台会兄》,当戏即将开演时,这位演员把画好的脸又立即擦掉。同行惊问其故,他说:“此是王老五的拿手好戏,我跑到安远来丢人现眼,真是班门弄斧!”足见王老五的演技确实非同一般。可谓“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

张云贤,约生于1875年左右,卒年不详,安远镇南城人,因一只眼微斜,人称他为“斜眼娃”。工须生,最拿手的是纱帽官衣戏,以之“四廉”(王廉、赵廉、扬廉、李廉)驰名各地。代表的剧目有《八件衣》、《打镇台》。他的特点是台架好,动作潇洒,口齿清晰,与汉中李,王月顺、王碎顺等演员为搭档。在通渭、定西、陇西、武山、秦安、天水等地演出,誉满各地。

王宝童,约生于1875年左右,卒年不详,安远菜子山人,工须生,据说胸中装有戏剧数百本,号称“戏夫子”。代表剧有《忠八义》、《草坡辩理》、《甘露寺》、《药王卷》等。他吐字清晰,道白干脆,尤以演《药王卷》最为驰名。据老人讲,他能一口气说药名数百种以及大段大段的汤头歌。凡见过他的演员,都自叹弗如。当时,八里湾乡马耳峪有一饱学之士,对医学颇有研究,精于此道。他听说王宝童的《药王卷》如何如何时,此老不以为然。民国十五年,王在安远重演《药王卷》时,此老便在台下执书核对,见王宝童在道白中把大段大段的汤头与药书记载一字不差,该老惊呼:“此子奇才,乃一药夫子”。从此,他在“戏夫子”的称谓上加上了“药夫子”的桂冠,名声大震。 

王善娃,约生于1898年左右,卒年不详,安远镇北城村人。主演花旦,因相貌丑陋,初学戏时被观众嘲笑。王热爱戏剧,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后以演靠子旦崭露头角。他与著名旦角演员傅兆乾合演《白蛇传》时,傅扮演白素贞,他演小青,一俊一丑,一白一黑,配合默契,深受观众欢迎。他的代表剧目有《黄河阵》、《三娘教子》和《白蛇传》等。

王进财,安远镇西城村人,系著名净角演员王碎顺之长子,是同辈演员中的姣姣者。当他在演出生涯中大有作为之时,可惜老天不假以寿,英年早逝,为观众留下了诸多遗憾。王幼年时,其父深受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想让他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改变其“下九流”的低贱门风。但他热爱艺术,钻研艺术,偷技学艺,勤学苦练,涢技日渐提高。在一次公演中,该王偷其父在《忠八义》一剧中扮演屠岸贾一角,从画脸、唱腔、演技等方面酷似其父,一炮打响,使其父不得不改初衷。从此他走向戏台,成为一名演技高超,大有作为的后起新秀。

王青山(1892-1949),又名二考或称两班长,安远镇北城村人,工须生,丑角、净角都演的很出色,尤以红生最为著称,系著名老艺人张云贤之高徒,闻名于陇右、陇南及河州等地。他扮相英俊,演技潇洒、唱腔宽厚圆润。拿手剧目有《忠八义》、《水灌晋阳》、《炮烙柱》、《回荆州》等剧目,尤其他演出的《下河东》、《出五关》等戏,更使观众为之倾倒,在甘谷、秦安等地有“十里香”之称。通渭的著名须生演员“十二红”(渭源人,名不详)曾师从名下。

马福田,系甘肃省陇剧团演员,现退休,安远镇南城村人,为人忠厚、讲义气,善于经营,很有组织才能。兼演丑角,扮相滑稽,道白诙谐风趣,是观众所熟知的一位笑星。解放前任天水“鸿盛社”副社长。解放后,为兰州市工人剧团演员,后转入省陇剧团。拿手剧目为《起解》等。两个女儿分别在定西秦剧团,省陇剧团搞演出工作,乃一“梨园世家”。

李碎仁(1900-1959)安远镇大城村人。主演老旦,兼演老生。解放前曾先后在安远“荣泰社”、通渭“忠和社”当演员,解放后在通渭县秦剧团演出,拿手戏有《火焰驹》中的“打路”,《双钉记》中的“背鞋”等,演的十分出色。1959年通渭秦剧团解散,病故于家中。

张鹏程,又名顺娃,安远吊庄人。工花脸,为解放初期闻名甘谷、定西、渭源,靖远等地的净角演员。嗓音宽厚有力,唱腔高吭雄健,如虎啸狮吼,有“听得顺娃一声吼,震得戏台抖三抖”之说,代表剧目有《铡美案》、《苟家滩》等,可惜中年早逝,今人惋惜。

马晓云,女,年近花甲,安远镇南城村人,马福田长女,艺名“七龄童”,定西秦剧团演员。工花旦,靠子旦最为有名。马幼年随父在鸿盛社学戏,第一次登台演出,一鸣惊人,获得“七龄童”的雅号。解放初,为了配合土改运动,马随其团巡回演出来到家乡,在演《穷人恨》剧中扮演红香。她动作逼真,唱腔动人,当演出进入高潮时,台下竟有一观众情不自禁地高呼“打倒恶霸地主”、“坚决把土改运动进行到底”!剧场气氛热烈,盛况空前。马的成功演出,博得了乡亲们的阵阵掌声。她的代表戏有《穆柯寨》、《虎口缘》、《双侠令》等剧。

耿玉民,生于1926年,安远镇西城村人,艺名“硬邦邦”。为临洮县秦剧团演员,已退休。原籍武山人,系驰名陕、甘两省的秦腔“耿派”创始人耿忠义的侄孙,后落户安远,为“荣泰社”的第二代社长。“耿派”尤以花脸戏最为著称,“耿派”脸谱为秦腔界广泛使用。耿戏路宽,净、丑、生各样俱佳。因自幼受家庭的传授与影响,演花脸最为拿手。他画得一手好脸,有一身好功夫。解放前他在甘谷 

“三盛社”演出《三打店》时,一次以头破十多页新瓦,观众惊呼:“硬邦邦”。从此,“硬邦邦”的艺名传遍了陇南、定西以及兰州各地。他的代表戏有《火焰驹》、《得胜图》、《花前错》、《芦花荡》及《时迁吃鸡》《顶灯台》等折子戏。 

王世杰,生于1927年,艺名王流子,安远镇大城村人,系老艺人王月顺之次子,工须生。扮相英俊,唱腔婉转流畅,他的口髯功为上乘,挑髯、摔髯、抖髯可称一绝。解放前先后在安远“荣泰社”、通渭“忠和社”及甘谷“三盛社”演出。特别是在秦安一带名气最大,有小“十里香”之称。解放后,在临洮秦团演出、颇受群众欢迎,他与甘肃省著名须生演员董化兰同台演出《炮烙柱》时,董扮演上大夫梅柏,他演钦天监杜辉,两人用同一鼓点,同一动作,如行云流水,煞是好看。1958年,临洮剧团赴兰演出、省著名演员赵福海以票友身份来团联系,与该团共同演出他最拿手的《白逼宫》,赵扮演曹操、王扮演汉献帝。当校尉们高喊:“曹魏王进宫来了!”他用前俯后仰、战战兢兢、呆若木鸡等三个连贯动作,把此时汉帝的惧怕,胆怯、懦弱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得恰如其分。同时衬托出曹操的奸诈、狠毒以及篡夺皇位的心态昭然若揭。突出了全剧的中心,一个“逼””字。赵福海称赞说,“这小子与我同台演出,不怯阵,真有两下子。”他的代表剧目有《大辕门》、《出汤邑》、《葫芦峪》、《东吴大报仇》以及《打镇台》、《放饭》、《哭祖庙》等折子戏。

王来俊,(1890-1936)安远镇北城村三人,是甘谷“三盛社”的早期演员。工须生,嗓音宽厚,满口腔,演技精湛。与傅兆乾、王青山等名人同台演出,在甘谷、武山、通渭、秦安等地红极一时。代表剧目有《伍员逃国》《五岳归天》、《审江理》等。

贾生华(1923-)安远镇南城村人,工花旦,解放前先后在金山“祥盛社”,甘谷“三盛社”等班社演出,解放后在渭源、会川县秦剧团当演员,已退休。代表剧有《拾玉镯》、《柜中缘》等。

蔺有奎,生卒不详,安远蔺家店子人,是通渭县秦剧团的老演员之一,主要演老旦,人称“蔺旦儿”。代表剧目有《探窑》戏、《打路》等。

赵仁,生于1935年,安远大城村人,原甘谷县秦剧团演员,师从老艺人张启明门下,生、丑、净旦样样都来。演的最好的还要算净角,丑角两大行当。他的脸画的干净大方,勾勒有章,符合秦腔脸谱之规范。他的丑角也很有特色,加之他口齿清晰,道白干脆,表演逗人,动作滑稽,深受观众喜爱。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他在演出现代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中,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拿手剧目有《铡美案》、《苟家滩》、《八件衣》以及《起解》、《拾玉镯》等折子戏。

另外,还有一些出生在安远的中青年演员,活跃在各地的文艺舞台上,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至于他们的详情,这里不再赘述。

现将他们的姓名,工作地点分列于后:甘肃省陇剧团

马金英,女,40岁,安远镇南城村人,花旦。靖远秦剧团

朱秀兰,女,46岁,安远北城村人,小生。通渭秦剧团:蔺祥如,男,55岁,安远蔺家店子人,须生。马小琴,女,30岁,安远镇南城村人,小生。甘谷秦剧团:张保录,男,45岁,安远镇南城村人,须生、丑角。王德林,男,47岁,安远镇南城村人,花媒旦。陈平生,男,44岁,安远西城村人,小生。王友安,男,48岁,安远西城村人,丑角。(已调出,现在安远工商所工作。)马月琴,女,32岁,安远北城村人,小生。马润莲,女,36岁,安远西城村人,青衣,花旦。陈金芳,女,20岁,安远西城村人,花旦。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