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读《秦腔》
时间:2024-01-22 20:30:12 阅读: 次 作者:吴恒仁 仁爱耕读
阅读书单里记着贾平凹的《秦腔》,花6元钱在网上买了一本二手书,但在阅读中发现是盗版的,因为有两处错字。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的阅读情绪,每天晚上读两小时左右,一周就读完。
《秦腔》以婚事开始,以丧事结束,写的是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死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也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还真难,事太多,人太杂,没有主要事件,写的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太繁,太难,只好从简,《秦腔》以贾平凹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清风街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是一卷当代农村的史诗。
小说里的人物繁多,有一百多个,主要人物有夏家四兄弟,村委君亭、上善等,还有张引生和白雪。在清风街有两大家族,一个是白家,日渐衰落;一个是夏家,人丁兴旺。白雪是一个引子,白家的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夏天智的大儿子夏风,夏风是一个知名作家,在省城工作,白雪是县城话剧团的演员,唱秦腔的名角。在这么多的人物中只有疯子张引生会刻在我的心里,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是疯子引生暗恋白雪,而且这个情节贯穿小说的始终。一天傍晚,引生、哑巴和夏天义在七里沟准备收工时,引生掏出白雪丢的那块手帕想起了白雪,而白雪正从沟脑的梢林里出现。引生趴在大石头后一眼一眼盯着白雪往下走,被夏天义发现后而在引生的面碗里放了草节,坐在炕上的二婶说“你又不是畜生,你叔给你碗里放草节呀?”当天晚上,引生就犯病了,像丢了魂似的。夏天义让赵宏声给引生看病,赵宏声在纸上写了什么药?他写了两个字:白雪。引生的魂丢到哪儿了?是在七里沟让白雪带走了,还是夏天义羞辱了他?我觉得引生并不疯,他自己也说“我不是疯子”,他活的单纯,活出自我,别人看不清的,他的心里却很明亮。冠之以“疯子”,是作家写作的需要,是乡亲们这么叫着叫着就成了“疯子”。有的时候,许多事情习以为常了就以为是真理,这些所谓的“真理”,其实就是谬误。疯子引生代表的是一种爱,一种无性的爱,一种崇拜的爱。哈姆雷特说:“疯狂的人往往能够说出理智清明的人所说不出来的话。”
写一部新的小说,作家要突破自己以前的写作方法,要有所创新,也会为新的小说量身定制一些写法,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及语言风格。
《秦腔》用陕西方言写了一些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不可能用戏剧性的情节,也不会用“有意味的形式”,聪明的作家自有高招,贾平凹离开当代作家常态的写法,离开情节的连贯性,而是采用了稗史杂记的写法,以密实的流年式来叙写,这样,农村人或在农村生活过的才能进入。而且,小说中塑造了引生这个疯子,用引生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控制节奏,上帝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来回切换。
为了便于小说的叙事和增加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采用夸张的写法,特别是把现实和魔幻结合在一起,疯子引生似乎有着特异功能,总会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幻想和幻象。如,在村两委开会前,引生想知道村主任君亭他们提没提还他爹补助费的事,可是君亭没理他。此时,引生看见墙上有个蜘蛛在爬动,于是说:“蜘蛛你听着了没,听着了你往上爬。”蜘蛛真的往上爬,爬到屋梁就不见了。原来,蜘蛛趴在会议室的墙上听两委开会呢,而且蜘蛛的背上有张人脸。引生说:“现在告诉你,这蜘蛛就是我。”
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仅幽默风趣,还有很多陕西方言。如疯子引生听说自己暗恋的白雪要和夏风结婚了,就“死狼声”地喊。小说中方言随处可见,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都是自然的流露,毫无雕刻痕迹,读起来就像在对你说话,语言的贴近性特别好。贾平凹运用地道的方言叙述突出了浓厚的陕西风情,通过大量运用方言,把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有时候,作家是一位勇士,需要跟人性和社会抗拒,没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他需要面对故乡人的审视,需要面对公众的道德评判,需要政治标准的衡量。贾平凹是有一些担心的,其实好多作家都有,但大多数的作家会对敏感话题避而不写,或是用一些艺术手法写得模棱两可,让读者真假难辨。《秦腔》里的许多事情放在当今社会来看似乎是没有“正能量”的,甚至是灰暗的,他“把农民的垢甲搓下来给农民看”,还有小说中写到的抓计划生育的残忍、村干部上门征收税费的暴行、乡政府干部的奢侈腐败等,作者也是有着顾虑的,这“犯不犯忌讳”,他是不懂政治的,但他是怕政治的。
《秦腔》有两个故事脉络,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贾平凹是在写乡土、乡音、乡俗,是为故乡写的,为了忘却对故乡的回忆,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发生在清风街的故事,如计划生育、征收税费、进城务工等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件,往往会浮现出自己故乡发生的一些事情与之映照。小说中的人物如乡村赵宏声、阴阳师中星爹,还有一些能写能画的乡村能人,脑海里也会走进自己故乡的一些人物,在我的老家也有精明的“三踅”、引生那样的傻子、能干的“哑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人挥之不去。其实,贾平凹为故乡树碑子,也是为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个农村树碑子。
国家的发展没有前史可鉴,“一切都充满生气,一切又都混乱着,人搅着事,事搅着人,只能扑扑腾腾往前拥着走”,但不知道走向何方,变成什么样子。“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乡音、乡土、乡俗正在消失,依恋土地的夏天义在七里沟淤地只吸引两个人,一个是疯子引生,一个是哑巴,大量的青壮年已经离开了土地,走进了城市。“村镇里没有了精壮劳力,原本地不够种,地又荒了许多,死了人都熬煎抬不到坟里去”。现实中的乡村如小说中一样,年轻人和小孩都进城了,乡俗、乡音在慢慢消失,一些体弱多病、孤独寂寞的老人在苦苦地支撑着一个村,许多田地荒芜了,最后连棺材都没有人抬了。贾平凹说:“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
“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读者,他一定会觉得清风街是月,自己家乡是水中月,清风街是花,自己的家乡是镜里花。清风街的现实,其实是许多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是千千万万个农村的缩影。如果没有写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会被淹没在城市与现代化的浪潮中。
《秦腔》写的是中国农村的平民生活,写了乡村的离散,乡土的破碎,它是乡土文学的终结者。当我合上书时,脑海里出现了一棵茂盛的大树,就像每个村庄村口的那棵大树。这棵树扎根在“农村”“农民”“乡土”这片大地上,而那些密实琐碎的故事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如果可能,但愿这棵大树依然枝叶繁茂。如果不能,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秦腔》以婚事开始,以丧事结束,写的是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死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也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还真难,事太多,人太杂,没有主要事件,写的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太繁,太难,只好从简,《秦腔》以贾平凹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清风街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是一卷当代农村的史诗。

写一部新的小说,作家要突破自己以前的写作方法,要有所创新,也会为新的小说量身定制一些写法,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及语言风格。
《秦腔》用陕西方言写了一些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不可能用戏剧性的情节,也不会用“有意味的形式”,聪明的作家自有高招,贾平凹离开当代作家常态的写法,离开情节的连贯性,而是采用了稗史杂记的写法,以密实的流年式来叙写,这样,农村人或在农村生活过的才能进入。而且,小说中塑造了引生这个疯子,用引生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控制节奏,上帝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来回切换。
为了便于小说的叙事和增加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采用夸张的写法,特别是把现实和魔幻结合在一起,疯子引生似乎有着特异功能,总会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幻想和幻象。如,在村两委开会前,引生想知道村主任君亭他们提没提还他爹补助费的事,可是君亭没理他。此时,引生看见墙上有个蜘蛛在爬动,于是说:“蜘蛛你听着了没,听着了你往上爬。”蜘蛛真的往上爬,爬到屋梁就不见了。原来,蜘蛛趴在会议室的墙上听两委开会呢,而且蜘蛛的背上有张人脸。引生说:“现在告诉你,这蜘蛛就是我。”
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仅幽默风趣,还有很多陕西方言。如疯子引生听说自己暗恋的白雪要和夏风结婚了,就“死狼声”地喊。小说中方言随处可见,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都是自然的流露,毫无雕刻痕迹,读起来就像在对你说话,语言的贴近性特别好。贾平凹运用地道的方言叙述突出了浓厚的陕西风情,通过大量运用方言,把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有时候,作家是一位勇士,需要跟人性和社会抗拒,没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他需要面对故乡人的审视,需要面对公众的道德评判,需要政治标准的衡量。贾平凹是有一些担心的,其实好多作家都有,但大多数的作家会对敏感话题避而不写,或是用一些艺术手法写得模棱两可,让读者真假难辨。《秦腔》里的许多事情放在当今社会来看似乎是没有“正能量”的,甚至是灰暗的,他“把农民的垢甲搓下来给农民看”,还有小说中写到的抓计划生育的残忍、村干部上门征收税费的暴行、乡政府干部的奢侈腐败等,作者也是有着顾虑的,这“犯不犯忌讳”,他是不懂政治的,但他是怕政治的。
《秦腔》有两个故事脉络,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贾平凹是在写乡土、乡音、乡俗,是为故乡写的,为了忘却对故乡的回忆,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发生在清风街的故事,如计划生育、征收税费、进城务工等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件,往往会浮现出自己故乡发生的一些事情与之映照。小说中的人物如乡村赵宏声、阴阳师中星爹,还有一些能写能画的乡村能人,脑海里也会走进自己故乡的一些人物,在我的老家也有精明的“三踅”、引生那样的傻子、能干的“哑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人挥之不去。其实,贾平凹为故乡树碑子,也是为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个农村树碑子。
国家的发展没有前史可鉴,“一切都充满生气,一切又都混乱着,人搅着事,事搅着人,只能扑扑腾腾往前拥着走”,但不知道走向何方,变成什么样子。“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乡音、乡土、乡俗正在消失,依恋土地的夏天义在七里沟淤地只吸引两个人,一个是疯子引生,一个是哑巴,大量的青壮年已经离开了土地,走进了城市。“村镇里没有了精壮劳力,原本地不够种,地又荒了许多,死了人都熬煎抬不到坟里去”。现实中的乡村如小说中一样,年轻人和小孩都进城了,乡俗、乡音在慢慢消失,一些体弱多病、孤独寂寞的老人在苦苦地支撑着一个村,许多田地荒芜了,最后连棺材都没有人抬了。贾平凹说:“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
“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读者,他一定会觉得清风街是月,自己家乡是水中月,清风街是花,自己的家乡是镜里花。清风街的现实,其实是许多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是千千万万个农村的缩影。如果没有写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会被淹没在城市与现代化的浪潮中。
《秦腔》写的是中国农村的平民生活,写了乡村的离散,乡土的破碎,它是乡土文学的终结者。当我合上书时,脑海里出现了一棵茂盛的大树,就像每个村庄村口的那棵大树。这棵树扎根在“农村”“农民”“乡土”这片大地上,而那些密实琐碎的故事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如果可能,但愿这棵大树依然枝叶繁茂。如果不能,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