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舞台赓续红色血脉的成功探索

时间:2024-05-10 19:49:00 阅读:
评秦腔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
李江杰

(文、图: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新编现代秦腔剧目《铡刀下的红梅》讲述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疯狂向我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进行反扑,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保护党组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该剧是典型的正剧,正剧如何将革命烈士塑造地生动逼真而又感人至深,是创演面临地巨大挑战。秦腔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在谨守秦腔戏曲传统基础之上,在戏剧叙事、戏剧冲突、舞美、戏曲程式等方面积极寻求创新,在传统戏曲创演革命现代戏方面开启积极探索与实践。
秦腔铡刀下的红梅
一、饱满跌宕的故事内核

该剧采取史诗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戏剧情节设计上以一个铜板、一个发卡、一条辫子、一顶帽子等故事串联,采取“尽快入戏”的方式,开场刘胡兰拒不交代共产党员顾长河的藏身之处而被关押至破庙,尔后采用插叙、追叙等方式,设计儿童团放过以卖发卡作掩护的特务、刘胡兰作检讨、交党费争取入党、向探监的奶奶交代遗言以及大义赴刑场等剧情,展现刘胡兰从稚气的小姑娘成长为意志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历程。为了更好地展示英雄的丰富情感,剧作精心设计刘胡兰委托奶奶代交党费、还给妹妹发卡以及珍藏剪下的发辫等剧情,将革命者的坚定信仰与炽热亲情相融合,在塑造有温度的英雄形象的同时将剧情推至高点,刘胡兰犹如傲雪红梅迎风挺立的光辉形象更为真实、有质感,她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胜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展示了共产党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壮丽人生。

二、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

传统戏曲创编现代戏要超脱既有的传统程式,在创作中营造巨大的戏剧张力。戏剧张力通常反映为戏剧作品中的矛盾双方在戏剧进行和展开中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与对抗,该剧在戏剧张力的营造上,改变线性叙事手法,采用现代电影中的闪回手法,营造“高潮迭起,冷热相济”的矛盾冲突。剧作开场就以阎匪派特派员打着“自白转生”的伪善诱惑,逼迫村民交待是否与共产党有关系,刘胡兰目睹共产党员玉嫂、村长牺牲后更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继而少年刘胡兰被捕开启第一次戏剧冲突,而后借鉴电影蒙太奇艺术手法,采用了穿插追叙、高潮迭起的叙事方式,第二次高潮刘胡兰因拒不向特派员交代共产党员顾长河下落,被阎匪特派员置于风雪严寒中面临生死考验,闪回刘胡兰在共产党员、文水县县长顾长河围绕交党费、剪辫子的实例,革命思想快速成长。第三次高潮阎匪借助亲情引诱刘胡兰的阴谋彻底失败,刘胡兰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随着刘胡兰委托奶奶代交党费、为妹妹买因为工作疏忽而踩碎的发卡、珍藏发辫等三桩遗愿的道出,最后聚光灯下刘胡兰大义凛然赴刑场。观众在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中深受小英雄的情感震撼,在一次次泪目中获得精神的洗礼。
秦腔铡刀下的红梅
剧作在戏剧冲突处理中以闪回手法,插入了地主儿子万甫仁向刘胡兰提亲不成,反被儿童团吓得屁滚尿流而主动放弃的剧情,场面诙谐,该设计不仅还原刘胡兰所生长的深受封建落后观念侵蚀的乡土社会,而且生动刻画主人公如何冲破重重束缚最终奔向革命道路,让观众在悬疑与好奇中见证刘胡兰的成长,生动而又富有真实质感。

三、悲壮感人的英雄形象

舞台上,青年演员李敏在道白音高、语气,唱词声情以及表演程式中,精准把握刘胡兰革命成长的历程,成功演绎刘胡兰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表演程式亦改变传统戏曲旦角道白、曲词的柔媚与婉约,紧紧围绕刘胡兰“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的精神内核,推进剧情发展,如刘胡兰面对特派员的“自白转生”诱惑,义正词严:“我,刘胡兰,中国共产党的女儿,儿童团团长!”“我虽然死了,可我是个胜利者!你虽然活着,可你是个失败者!连一个小丫头都斗不过!”。曲唱方面,演员李敏对人物感情表达拿捏到位,唱功扎实,如第六场“奶奶莫要把泪掉,兰子有话说根苗。豺狼魔鬼在狞笑,咱有泪更不能把泪抛……”唱段曲词铿锵有力,运用秦腔高亢的唱腔特点,彰显革命者的勇毅与无畏: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和引诱不为所惑,在一招一式的举手投足中透出英勇无畏的强大精神力量。剧作成功塑造了刘胡兰崇高的精神世界与威武不屈的年轻共产党员英雄形象。
秦腔铡刀下的红梅
四、内敛绝美的视觉盛宴

该剧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整体舞台灯光设计以昏暗为主基调,暗喻阎锡山统治之下山西的黑暗,社会越黑暗,革命形势越严酷,傲雪红梅的形象越发显得光彩夺目。舞美方面,采用虚拟电子屏和舞台实景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囚禁刘胡兰的西周村破庙和村口广场的主要戏剧场景,并在舞台中央设置实体高台,实现舞台实景、虚拟大屏和现场演员共同构建虚实相生的视觉体验,不仅增强了舞台的层次性,而且让英雄的出场更加有利于凸显共产党员的勇毅形象,剧作中无论是刘胡兰,还是对刘胡兰给予革命思想影响的县长顾长河,英勇牺牲的村长、玉嫂等,大量的表演置于高台之上,采用追光技术,有效凸显革命者的伟大与荣光。

五、动人心弦的音乐设计

作为一部新编现代革命剧作,该剧在音乐旋律上谨守秦腔板腔体演唱传统,创新性地引入歌队合唱的音乐设计,有效地提升了剧作的主题凝聚与人物形象刻画,如在开场点题,“云周的水呀,云周的天。忘不了一九四七年,忘不了那个一九四七年。新春将到风云变,血沃红梅斗奇寒。”在第四场刘胡兰宁被囚禁在冰天雪地里,拒不交代我党秘密,“漫天风雪卷平川,满树冰花枝枝寒。更声咽,喊声颤,家家户户人不眠。忍见胡兰风口站,寒凝大地奈何天。”还有第六场刘胡兰在党旗下宣誓,“亲人,放心吧!紧跟党旗走,前赴后继真理求。生为工农去战斗,死为工农争自由。”歌队合唱的介入使得剧作的背景介绍、主题立意交代以及共产党人经历重重考验的英雄形象走向成熟的历程更为清晰。

国家一级作曲郭全民在音乐设计方面继承秦腔的传统板腔体,唱腔设计强化正反阵营对比,将刘胡兰的唱腔以高亢坚毅大嗓为主,同时注重体现人物情感的丰富性,如与奶奶道别场次采用秦腔最为典型的悲情唱腔,刘胡兰在忠孝难两全的悲情演唱令人泪目,剧作在刘胡兰的唱腔变化中彰显共产党人的丰富情感与顽强革命意志。此外,剧作在音乐设计上将山西民歌《交城的山来 交城的水》《想亲亲想得俺手腕腕软》穿插其间,配乐中还加入交响乐伴奏,既突出剧情发生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尝试着满足青年观众的跨界欣赏需求,可见编创团队积极融入当下娱乐多元化元素的创新之举和良苦用心。

新编现代秦腔剧目《铡刀下的红梅》成功上演,为新疆各族人民呈现了一台重温革命年代共产党人敢于斗争、视死如归英雄事迹的红色戏剧,亦是传统戏曲对革命题材剧作创编、演出的成功尝试。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邀请马友仙老师执导,充分传承发扬传、帮、带的精神,以排带训,精益求精,不断地打磨加工创作出更加精深的舞台艺术作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