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衰派老生之一绝——谈刘毓中的表演艺术
时间:2024-08-19 19:33:07 阅读: 次 作者:宋佳萌
刘毓中生于一八九六年,陕西省临潼县雨金镇人。其父刘立杰,艺名“木匠红”,是清末民初著名秦腔演员。他一直生活在农村,并干了七、八年的木匠活。因爱好秦腔,在他二十二岁那年,放弃木匠手艺,到本县“魁盛班”学戏。他工须生,尤擅长唱工戏,如《八义图》《李陵碑》《豫让剁袍》《卖画劈门》等,均称拿手好戏;其唱腔“开口则满宫满调,极其悠扬”,享有很高的声誉。
刘毓中工须生,尤擅长衰派老生戏。在他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总共演出过大、小戏百余种;而为人所称道的,至少也有一、二十出,他以其苍劲悲壮的唱腔,真切入微的表演和严谨朴实的台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把老生行当中的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靠把老生三者的表演艺术融为一体,千锤百炼聚于一身。”“他的嗓音虽不如乃父,文武做打,青出于兰。”这些评论,应当是比较准确的。刘毓中在秦腔舞台上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诸如易俗社创作剧目中,智勇双全的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韩宝英》),飘酒俊逸的唐代诗人李太白(《双诗帕》),叱咤风云的悲剧式的英雄楚霸王(《殷桃娘》),老年失子而呼天喊地的老人周仁瑞(《三滴血》;传统戏中《春秋笔》的吴承恩,《出棠邑》的伍子,《回荆州》的刘备,《八义图》的程婴,《走雪》的曹福,《送女》的周文,《周仁回府》的周仁等,几乎都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特别是他主演的《劈门》《祭灵》《烙碗计》,更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既是他的杰作,也是秦腔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刘毓中曾经说过:“就拿老生一门来说,《祭灵》的刘备,《卖画劈门》的白茂林和《烙碗计》的刘子明,这三个人都是老生。可是这三个人的演法完全不同。一个是帝王,一个是穷书生,一个是员外。这三个人,各有各的身份,所以就要把每个人物的身份弄清楚、给予不同的区别。他扮演的刘备、白茂林和刘子明,虽然都以衰派老生应工,但表演并不雷同,而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烙碗计》刘毓中饰演刘子明
在《祭灵》中,他紧紧抓住刘备因关羽、张飞遇害,而引起的极端悲愤之情,尽情抒发对关、张的怀念,发誓为其报仇的决心,刘备穿白衣、戴白帽、挂白髯,还有右手指上缠的白带(据说表示桃园三弟兄十指相连),面对关、张的亡灵,虽然悲痛难忍,但仍不失帝王的气度。特别是伴随着开始那段苍劲激越的唱腔,由徐缓而疾骤,一句紧似一句;他双脚碎步移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加上雪白的髯口在胸前摆动,右手指上的白带或飘或收,确实是声情并茂,唱做俱佳。这段富于变化的唱腔,舞蹈性很强的表演,充分表现了刘备“如醉如倒”的悲愤,也显示了刘毓中的坚实功力和精湛水平。
《祭灵》中刘毓中饰刘备
《劈门》的白茂林,则是另一类人物。从他与胡公子论画时不亢不卑,知礼有节,刘毓中的表演很有分寸,表现他贫寒而正直的穷书生的性格特点。当白茂林被胡府轰出以后,他看见金银和彩缎,如见虎狼,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并通过颤抖、摆须、摩锤等动作,表现这位正直的老人,在骤然降临的大祸面前,呼天不应,喊地不灵的满腔怨恨。特别是“劈门”一段,白茂林听到叫门声,急切中以为胡府抬亲,一时间无计可施,便在慌乱中顺手摸到一把菜刀,战兢兢准备往下砍……这一连串的表演动作,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这位穷书生走投无路、准备拼命的心理状态。
《劈门卖画》刘毓中饰白茂林
《烙碗计》中的刘子明,与白茂林相比,又有不同之处。刘毓中着重表现其为保护侄儿的委曲求全,定生逃出家门的失子之痛。他踏雪上场,伴随着悲凉凄婉的唱腔和“呛一嘟儿呛”的锣鼓调,做着踩雪行走的动作。不意被雪滑倒,颤抖摆须,慢慢站起,揩去身上的雪迹,然后目光着地,踏着定生的足迹往前行走。舞台上没有什么布景,但刘毓中逼真的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一位年迈苍苍的老人,冒着风雪寻找孩子的图景。在碑后发现倒在雪地的定生,他猛地一惊,通过倒退、蹉步、转身、摆须、噙须等一系列动作,向前抱住定生、放声大哭,又是给穿鞋,又是帮他拂去身积雪,极力表现见到孩子后的疼爱之情。特别是他对定生说“儿啊,常来看——”然后以手托着满口白须,哭着说出"伯伯我老了啊......"此情此景,真令人为这位爱子心切的老人洒下一把心酸泪来!
刘毓中演的这三个衰派老生戏,虽然共同之处都要表现一个“悲”字,但由于人物不同,遭遇各异,《祭灵》侧重于刘备的悲而愤,发誓要为关、张报仇;《劈门》侧重于白茂林的悲而恨,怨恨胡府平地突起风波;《烙碗计》则侧重于刘子明的悲而痛,为刘家的骨肉遭到迫害痛哭不已。刘毓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丰富多彩的唱、念、做、表等艺术手段,熔于一炉,来表现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气度、性格、特色,从而使其所作所为都有一定依据,成为典型环境中的这一个。一九五七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西安看了《烙碗计》以后,曾经说过:“演伯父——刘子明的刘毓中,在追赶侄儿的两场戏里,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在大风大雪里四处找寻他那可怜的侄儿,那种又着急又疼爱的心情,我看了很感动。他的表演沉着到家,特别是浑身肌肉颤动劲和滑跌的身段,使人有些冷的感觉。这种唱做并重的衰派老生戏,是要看工夫火候的,刘毓中继承了他父亲刘立杰先生以及其他名师的优秀传统,才能演得那样出色。”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烙碗计》讲的,但也可以看作是对刘毓中衰派老生戏的高度评价。
刘毓中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并非轻而易举取得的,而是他长期勤学苦练基本功和虚心学习老一辈艺术家优秀传统的结果。刘毓中为人谦虚好学,善于博采众长,既尊重传统艺术,又有革新精神。在学戏中,他也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而能依据剧情,结合个人条件,有所创造和发展。他是秦腔界年龄最长、声望最高、成就最大的表演艺术家。早在解放以前,他在“关西陇东,到处驰名”;解放之后,又以其精湛的艺术,“秦声动京邑,古艳逞新妍”,在全国戏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九五八年,梅兰芳亲笔给刘毓中题字:“继承父师的优良传统,发展了秦腔的表演艺术,这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更能够起着推动作用。”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他的表演艺术,把它作为教育和培养秦腔艺术人才的宝贵财富,让秦腔艺术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烙碗计》刘毓中饰演刘子明
在《祭灵》中,他紧紧抓住刘备因关羽、张飞遇害,而引起的极端悲愤之情,尽情抒发对关、张的怀念,发誓为其报仇的决心,刘备穿白衣、戴白帽、挂白髯,还有右手指上缠的白带(据说表示桃园三弟兄十指相连),面对关、张的亡灵,虽然悲痛难忍,但仍不失帝王的气度。特别是伴随着开始那段苍劲激越的唱腔,由徐缓而疾骤,一句紧似一句;他双脚碎步移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加上雪白的髯口在胸前摆动,右手指上的白带或飘或收,确实是声情并茂,唱做俱佳。这段富于变化的唱腔,舞蹈性很强的表演,充分表现了刘备“如醉如倒”的悲愤,也显示了刘毓中的坚实功力和精湛水平。

《祭灵》中刘毓中饰刘备
《劈门》的白茂林,则是另一类人物。从他与胡公子论画时不亢不卑,知礼有节,刘毓中的表演很有分寸,表现他贫寒而正直的穷书生的性格特点。当白茂林被胡府轰出以后,他看见金银和彩缎,如见虎狼,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并通过颤抖、摆须、摩锤等动作,表现这位正直的老人,在骤然降临的大祸面前,呼天不应,喊地不灵的满腔怨恨。特别是“劈门”一段,白茂林听到叫门声,急切中以为胡府抬亲,一时间无计可施,便在慌乱中顺手摸到一把菜刀,战兢兢准备往下砍……这一连串的表演动作,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这位穷书生走投无路、准备拼命的心理状态。

《劈门卖画》刘毓中饰白茂林
《烙碗计》中的刘子明,与白茂林相比,又有不同之处。刘毓中着重表现其为保护侄儿的委曲求全,定生逃出家门的失子之痛。他踏雪上场,伴随着悲凉凄婉的唱腔和“呛一嘟儿呛”的锣鼓调,做着踩雪行走的动作。不意被雪滑倒,颤抖摆须,慢慢站起,揩去身上的雪迹,然后目光着地,踏着定生的足迹往前行走。舞台上没有什么布景,但刘毓中逼真的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一位年迈苍苍的老人,冒着风雪寻找孩子的图景。在碑后发现倒在雪地的定生,他猛地一惊,通过倒退、蹉步、转身、摆须、噙须等一系列动作,向前抱住定生、放声大哭,又是给穿鞋,又是帮他拂去身积雪,极力表现见到孩子后的疼爱之情。特别是他对定生说“儿啊,常来看——”然后以手托着满口白须,哭着说出"伯伯我老了啊......"此情此景,真令人为这位爱子心切的老人洒下一把心酸泪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