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兰和丈夫谭兴国一起拍摄秦腔戏曲艺术片《王宝钏》
时间:2024-08-26 13:45:05 阅读: 次 作者:李沙铃
王宝钏这位三姑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还没入蒙学就记住了她的姓名。从皮影、木偶、大戏台上知道,她一个丞相之女,不与达官显宦结亲,偏偏爱上沿门乞讨的薛平贵贫儿一个,为此与丞相父亲闹翻了天,竟发展到“三击掌”,永世不进王相府。这三姑娘也够得上性硬,母亲探窑劝她回相府,她不回;给她粮食,她不要。甘愿只身一人挖野菜度日,苦等贫郎回归。她的生活可真是一贫如洗了。
乡下人看这出戏,落泪是落泪,同情是同情,也觉得三姑娘是个血性女子,但有一个很不公正的评价,认为她“命不好”。因此许多人家如果生有三个女子以上,对老三不称“三姑娘”,改称“四姑娘”,老四又称“五姑娘”。三个以上的儿媳妇,以此类推,逢三媳妇不叫“三姐”而叫“四姐”。怕的就是走了王宝钏“苦命”的老巷子。
这么说来,三姑娘在老百姓印象中是很深很深的了。
艺术家为了纠正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封建意识,明晃晃地端出一个王宝钏,就是要打破这种陈腐观念,在爱情婚姻世界中,插起一杆真挚、纯洁、同心、情笃的旗帜,以引起世人的思考。此剧不知演了多少年多少代,观剧的人不知增加了多少千多少万,演唱者不知换过多少次多少个,“三姑娘”仍然活跃在人世间,久演不衰。
可见,“三姑娘”是很厉害的了。
中国人有个老毛病,凡是先人定下的东西就不能越雷池一步,任其几百年前的“王宝钏”,就那么一代一代的向下演着,珠宝也有,砂石也有,管它三七二十一,姑且演之,姑且观之,从不想动它一根毛发。也有人纷纷议论,议论纷纷,可并没有走出一位汉子将它重新制作,给人留下一牌亲亲切切的理念。

杨凤兰《王宝钏》
杨凤兰终于站了出来,她以敏腔传人的名义,和她丈夫谭兴国一起,拍摄秦腔戏曲艺术片《王宝钏》。杨凤兰饰三姑娘,谭兴国作导演,苦苦熬煎两年时日,把一个新的“三姑娘”送给了观众。
杨凤兰的“三姑娘”,姓没有改,名没有变,衣服没有换,还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王丞相之女王宝钏。可她没有走以往王宝钏走的老门老户,在“飘彩”、“三击掌”“探窑”和“赶坡”诸情节中,都赋予了新的生命,给人以想象中的艺术享受,使美学的翅膀舒展开来,把观众从生硬调侃的氛围中,引向沉思和回味,更多了几成人情味、血性味,自然也很受看受嚼了。
《王宝钏》播放后,荧屏前观众珠泪滚滚,都认为剧有脱俗,唱有出新,演有深境。无论出情、出戏、出理,均恰到好处。尤其《赶坡》一折,把剧情推向高潮,保持了全剧的协调和丰满,使三姑娘的形象更加完美理义。

杨凤兰与爱人谭兴国女儿谭冲儿子谭创杨凤兰的成功,是秦腔改革的成功,它包容着众多角色、音乐舞美、摄像灯光等群体用心的密切合作,是一个全面的升级。我对此呼之为“新秦腔”。
杨凤兰这一步走得好。可以看出秦腔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灿烂的。
有人说,有钱则能改,无钱则难改,也并非毫无道理。反过来说,银子堆成山,秦腔就能改好吗?!我看,改与不改,并不都在钱上,有没有胆识,倒是改革的一个关键了。
言之有疵,文责自负正是。
杨凤兰与本文作者李沙铃先生作者
李沙铃,生于1932年,西安人。历任《青海日报》总编辑、编委会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著有长篇小说《雨后的早晨》《夏夏在学校》散文集《郭统绪参加农村劳动的故事》《少年莫浪投》《青年你姓什么》《柳叶青青》《人在年青时》《花花日本》《童话的世界》《李沙铃散文选》《花是家乡红》《周原明月》《人间要好诗》《春天的旅程》《夏天的深情》《秋天的世音》《冬天的问候》随笔集《李沙铃随笔选》等。
乡下人看这出戏,落泪是落泪,同情是同情,也觉得三姑娘是个血性女子,但有一个很不公正的评价,认为她“命不好”。因此许多人家如果生有三个女子以上,对老三不称“三姑娘”,改称“四姑娘”,老四又称“五姑娘”。三个以上的儿媳妇,以此类推,逢三媳妇不叫“三姐”而叫“四姐”。怕的就是走了王宝钏“苦命”的老巷子。
这么说来,三姑娘在老百姓印象中是很深很深的了。
艺术家为了纠正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封建意识,明晃晃地端出一个王宝钏,就是要打破这种陈腐观念,在爱情婚姻世界中,插起一杆真挚、纯洁、同心、情笃的旗帜,以引起世人的思考。此剧不知演了多少年多少代,观剧的人不知增加了多少千多少万,演唱者不知换过多少次多少个,“三姑娘”仍然活跃在人世间,久演不衰。
可见,“三姑娘”是很厉害的了。
中国人有个老毛病,凡是先人定下的东西就不能越雷池一步,任其几百年前的“王宝钏”,就那么一代一代的向下演着,珠宝也有,砂石也有,管它三七二十一,姑且演之,姑且观之,从不想动它一根毛发。也有人纷纷议论,议论纷纷,可并没有走出一位汉子将它重新制作,给人留下一牌亲亲切切的理念。

杨凤兰《王宝钏》
杨凤兰的“三姑娘”,姓没有改,名没有变,衣服没有换,还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王丞相之女王宝钏。可她没有走以往王宝钏走的老门老户,在“飘彩”、“三击掌”“探窑”和“赶坡”诸情节中,都赋予了新的生命,给人以想象中的艺术享受,使美学的翅膀舒展开来,把观众从生硬调侃的氛围中,引向沉思和回味,更多了几成人情味、血性味,自然也很受看受嚼了。
《王宝钏》播放后,荧屏前观众珠泪滚滚,都认为剧有脱俗,唱有出新,演有深境。无论出情、出戏、出理,均恰到好处。尤其《赶坡》一折,把剧情推向高潮,保持了全剧的协调和丰满,使三姑娘的形象更加完美理义。

杨凤兰与爱人谭兴国女儿谭冲儿子谭创
杨凤兰这一步走得好。可以看出秦腔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灿烂的。
有人说,有钱则能改,无钱则难改,也并非毫无道理。反过来说,银子堆成山,秦腔就能改好吗?!我看,改与不改,并不都在钱上,有没有胆识,倒是改革的一个关键了。
言之有疵,文责自负正是。

杨凤兰与本文作者李沙铃先生
李沙铃,生于1932年,西安人。历任《青海日报》总编辑、编委会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著有长篇小说《雨后的早晨》《夏夏在学校》散文集《郭统绪参加农村劳动的故事》《少年莫浪投》《青年你姓什么》《柳叶青青》《人在年青时》《花花日本》《童话的世界》《李沙铃散文选》《花是家乡红》《周原明月》《人间要好诗》《春天的旅程》《夏天的深情》《秋天的世音》《冬天的问候》随笔集《李沙铃随笔选》等。
猜你喜欢
评剧《刘翠萍哭井》剧情简介 大清一统锦绣江山,沈阳城管辖之内有一熊岳城,城内屠户刘诚将女儿刘翠萍许配给富翁之子李金禄,不曾想过门一年后李家失天火,员外跳进火坑一命呜呼,剩下了母子三人艰难度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