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胡不归·颦娘》首演
时间:2022-05-19 16:55:47 阅读: 次 作者:周佩文
5月18日下午,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粤剧院联合出品,广州粤剧团全新创排的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在南方剧院首演。剧中,母亲对于儿子的情感独占,亲人间以爱之名行伤害之事,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引发了现场观众共鸣和探讨。
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改编自传统经典粤剧《胡不归》。该剧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编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满和广州粤剧院青年主创人才陈松富进行剧本移植,广州粤剧院青年导演曾秋玲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青年导演吴烨华共同执导,广州粤剧院众多主创人才共同创作。剧中,青年花旦莫燕云饰演颦娘,青年文武生陈骏旻饰演萍生,冼圣莲饰演萍生母亲方氏,杨作霖饰演表兄,肖婉婷饰演阿奴,蓝海韵、欧阳颖琦、韩紫玮、陈镜羽共同参演。
结合当代观众理解重构经典粤剧
传统经典粤剧《胡不归》由冯志芬编剧,粤剧泰斗薛觉先与上海妹、半日安等粤剧名伶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历演将近一个世纪而长盛不衰,不仅是薛派艺术代表作,更堪称粤剧戏宝、剧坛一绝。剧中“慰妻”“逼媳”“哭坟”等唱段是粤剧戏迷至今仍流行传唱的经典粤曲。该剧也是广州粤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之一。
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在保留传统粤剧《胡不归》故事走向、人物关系、人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向着人物行为的内心情感逻辑和题材的现代性开掘。讲述了渔家女颦娘随恋人萍生归家,为萍生母亲所不容。颦娘不断努力,希望能获得婆母认可。在经过生病被迫离家和萍生考取功名后依然无法获得承认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冲破同为女性的萍母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爱情与亲情、伦理的冲突中,颦娘做出了不同以往的选择。该剧将一个批判封建迂腐孝道文化的故事,改编为更符合当代观众理解的婆媳之间、女性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冲撞的作品。
以女性视角审视当代女性的婚姻家庭困局
“我们策划、出品人王炜所长一开始就明确定下调子:《胡不归·颦娘》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广州粤剧院进行传统改编、转化和推广的一次实践,必须要审慎地考虑周全。”编剧陈建忠介绍,因此,经过反复的讨论,该剧人物关系、角色设定,故事内核以及原剧中源于婆媳关系的戏剧推动力,都尊重了原剧。但在人物性格、故事走向、人物命运方面又有着较大的变化,更加具有时代性、当代性,与当代生活中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婚姻关系以及男性女性在爱情中的反应契合得更为紧密,为观众提供更多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和余地。
人文关怀和女性视角是《胡不归·颦娘》创作的主题。陈建忠表示,该剧与原剧最大的不同是其从女性视角出发。该剧试图发掘原作女主人公颦娘的被遮蔽的遭遇、情感、心理轨迹和个性。该剧提升了颦娘这一被动的角色,以她的视角去审视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困局,审视爱情和婚姻以及家庭伦理关系,达到观照现实的意义。
但陈建忠也坦言:“改编该剧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如何既保留传统中的精华,让老观众可以买账;又在价值观、思想上从传统戏中跳脱出来,是一个写给当代观众看的戏曲作品。而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作品极简写意风格贴近当代生活
《胡不归·颦娘》以极简的、写意的舞台来进行呈现,强调戏曲化的同时又注重生活化的演剧风格。导演曾秋玲表示,该剧的艺术风格贴近当代,亲近生活,就像身边事一般。“在‘共情、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们要传达的主旨。”她说。
《胡不归·颦娘》对戏曲表演程式和道具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加入象征性的表达手法,比如代表束缚的网和跷鞋,还有变幻全剧空间的一桌二椅。曾秋玲介绍,因为小剧场追求更细腻的表达,更注重缩短与观众的距离感,因而在演剧过程中也借鉴了话剧的一些表演方法,让演员从对一个形体动作的完成转而变成对每一个呼吸的关注,让表演更为充实。同时还借鉴了影视的画面语言和光影的运用等方法,让本剧更具现代审美需求。
该剧对戏曲表演程式和道具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加入象征性的表达手法,比如代表束缚的网和跷鞋。
为了在保留粤剧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胡不归·颦娘》运用了许多粤剧传统曲牌,即便是新曲也是基于粤剧的行腔走韵特性来进行创作,首先在听觉上保留住了粤剧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曾秋玲表示,《胡不归·颦娘》作为一部小剧场戏曲没有一味求新,也没有一味复古。而是从‘戏’字去做文章,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找到和当代观众的共鸣点,不过分追求“新”,而是求“精”。
小剧场戏曲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始自勾栏瓦舍,即具有适配于中小型剧场的空间形态。戏曲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的艺术特征也适配于小剧场的美学原则,因而小剧场戏曲的诞生亦可理解为中国戏曲在当代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当前,小剧场戏曲已成为当下戏曲发展的一种新方向。本剧监制和出品人之一的广州粤剧院董事长花利红表示,《胡不归·颦娘》是一个好的契机,期望能通过打造小剧场合作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子,创作出更多的有利于广州粤剧院后续走出去的作品。
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改编自传统经典粤剧《胡不归》。该剧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编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满和广州粤剧院青年主创人才陈松富进行剧本移植,广州粤剧院青年导演曾秋玲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青年导演吴烨华共同执导,广州粤剧院众多主创人才共同创作。剧中,青年花旦莫燕云饰演颦娘,青年文武生陈骏旻饰演萍生,冼圣莲饰演萍生母亲方氏,杨作霖饰演表兄,肖婉婷饰演阿奴,蓝海韵、欧阳颖琦、韩紫玮、陈镜羽共同参演。
结合当代观众理解重构经典粤剧
传统经典粤剧《胡不归》由冯志芬编剧,粤剧泰斗薛觉先与上海妹、半日安等粤剧名伶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历演将近一个世纪而长盛不衰,不仅是薛派艺术代表作,更堪称粤剧戏宝、剧坛一绝。剧中“慰妻”“逼媳”“哭坟”等唱段是粤剧戏迷至今仍流行传唱的经典粤曲。该剧也是广州粤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之一。
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在保留传统粤剧《胡不归》故事走向、人物关系、人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向着人物行为的内心情感逻辑和题材的现代性开掘。讲述了渔家女颦娘随恋人萍生归家,为萍生母亲所不容。颦娘不断努力,希望能获得婆母认可。在经过生病被迫离家和萍生考取功名后依然无法获得承认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冲破同为女性的萍母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爱情与亲情、伦理的冲突中,颦娘做出了不同以往的选择。该剧将一个批判封建迂腐孝道文化的故事,改编为更符合当代观众理解的婆媳之间、女性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冲撞的作品。
以女性视角审视当代女性的婚姻家庭困局
“我们策划、出品人王炜所长一开始就明确定下调子:《胡不归·颦娘》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广州粤剧院进行传统改编、转化和推广的一次实践,必须要审慎地考虑周全。”编剧陈建忠介绍,因此,经过反复的讨论,该剧人物关系、角色设定,故事内核以及原剧中源于婆媳关系的戏剧推动力,都尊重了原剧。但在人物性格、故事走向、人物命运方面又有着较大的变化,更加具有时代性、当代性,与当代生活中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婚姻关系以及男性女性在爱情中的反应契合得更为紧密,为观众提供更多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和余地。


但陈建忠也坦言:“改编该剧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如何既保留传统中的精华,让老观众可以买账;又在价值观、思想上从传统戏中跳脱出来,是一个写给当代观众看的戏曲作品。而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作品极简写意风格贴近当代生活
《胡不归·颦娘》以极简的、写意的舞台来进行呈现,强调戏曲化的同时又注重生活化的演剧风格。导演曾秋玲表示,该剧的艺术风格贴近当代,亲近生活,就像身边事一般。“在‘共情、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们要传达的主旨。”她说。
《胡不归·颦娘》对戏曲表演程式和道具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加入象征性的表达手法,比如代表束缚的网和跷鞋,还有变幻全剧空间的一桌二椅。曾秋玲介绍,因为小剧场追求更细腻的表达,更注重缩短与观众的距离感,因而在演剧过程中也借鉴了话剧的一些表演方法,让演员从对一个形体动作的完成转而变成对每一个呼吸的关注,让表演更为充实。同时还借鉴了影视的画面语言和光影的运用等方法,让本剧更具现代审美需求。
该剧对戏曲表演程式和道具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加入象征性的表达手法,比如代表束缚的网和跷鞋。
为了在保留粤剧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胡不归·颦娘》运用了许多粤剧传统曲牌,即便是新曲也是基于粤剧的行腔走韵特性来进行创作,首先在听觉上保留住了粤剧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曾秋玲表示,《胡不归·颦娘》作为一部小剧场戏曲没有一味求新,也没有一味复古。而是从‘戏’字去做文章,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找到和当代观众的共鸣点,不过分追求“新”,而是求“精”。
小剧场戏曲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始自勾栏瓦舍,即具有适配于中小型剧场的空间形态。戏曲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的艺术特征也适配于小剧场的美学原则,因而小剧场戏曲的诞生亦可理解为中国戏曲在当代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当前,小剧场戏曲已成为当下戏曲发展的一种新方向。本剧监制和出品人之一的广州粤剧院董事长花利红表示,《胡不归·颦娘》是一个好的契机,期望能通过打造小剧场合作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子,创作出更多的有利于广州粤剧院后续走出去的作品。

颦娘百般讨好萍母,然而始终无法为后者接受。
“小剧场人员少、体量轻,同时又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相对于大剧场,小剧场的自由度和包容度更高一些。小剧场戏曲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了解传统艺术。”《胡不归·颦娘》出品人、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小剧场粤剧的形式灵活方便,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进行演出和交流,有利于推动粤剧的传播交流。
“小剧场人员少、体量轻,同时又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相对于大剧场,小剧场的自由度和包容度更高一些。小剧场戏曲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了解传统艺术。”《胡不归·颦娘》出品人、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小剧场粤剧的形式灵活方便,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进行演出和交流,有利于推动粤剧的传播交流。
猜你喜欢
李世晓老师是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茂名市粤剧团董事长、当家文武生,曾荣获中国(东盟)南宁金色殿堂表演金奖。...
粤剧《红头巾》,广东粤剧院出品,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尊敬的老市长黎子流也到场致辞。黎子流老市长赞扬粤剧宗师白驹荣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杰出艺术家,他爱国爱党爱人民,晚会展示了粤剧白派艺术中的闪光点,让观众领略到了粤剧白派艺术的魅力。...
粤曲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据悉,此次演出的三台大戏,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欧凯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二级演员、广州红豆粤剧团副团长李嘉宜,国家二级演员卢文斌领衔主演。...
据倪惠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从开始编纂至今,一直得到广东各地及港澳地区粤剧界乃至海外粤剧界同仁的支持,许多年过古稀的老专家都参与到编纂工作中。大全不仅展现了粤剧人的大团结,更凝聚了一代粤剧人的心血。...
我协会创演的大型抗疫题材粤剧《使命》前往东坑镇、寮步镇为群众献演。本次演出活动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市文化馆主办,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寮步镇文化服务中心协办的2022年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之精品演出进镇街活动。...
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表示,粤剧《南海十三郎》改编高度尊重原著,融入粤剧舞台的表演力,将粤剧独有的功架、唱腔、锣鼓等戏曲表演汇入舞台语言,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希望能让观众领略来自“南海十三郎”的艺术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